找骆驼课后反思
《找骆驼》一课通过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寓意比较深刻,但是内容还是比较浅显的。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比较重视文章的分析,特别强调老人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碰到事情能冷静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一寓意的理解上。这一次,在上这篇文章时我觉得是不是改一改阅读教学重视分析的现象,淡化对内容的理解,强化以课文叙述的事实为依托,对于商人寻找丢失的骆驼来学写启事。由于在课堂上增设了让学生听故事、动笔的练习,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涨,学生写的启事内容也精彩纷呈。
这节课带给我这样的一些思考,阅读教学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法,既要从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也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如,感情强烈的散文、诗歌,就可以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教;写法特点突出、便于摹仿的课文,就可以重在指导学生由读学写。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的改革,改变千篇一律的、重在内容分析的教法,把阅读课上得各具特色,个性突出,讲求实效,精彩纷呈。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教学中我就从总体着手,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学习方法,把课文读懂。再抓住“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重点,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理解,而没有用理性的分析去代替,否则丧失了语文的人文性。
但在教学中,我还缺乏教学的机智,死死扣住自己课前所设计的教案,不能巧妙地随着学生的情况而作调整,以致于显得比较生硬。比如在学生议论“商人是否看见过骆驼”时,大部分都说“没看见”只有一个学生说“看见了”,此时我就把哪独一无二的学生“压”了,让她随着大家再进一步学习“商人没看见过骆驼,那是怎么知道骆驼的特点的”,我想,这个学生对这一步的学习一定是很不情愿,而如果自己当时机智一点,让持两种意见的人分别说说自己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这不和我的进一步学习还是相符吗?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更高。
人教新课标五册《找骆驼》课后反思今天,复习了《找骆驼》这篇课后,让我想起了上次学校教研活动开课时的情况。再看课文,我想起上次开课的种种。
《找骆驼》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希望与各位老师指正。
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问题答案的得出并不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从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少数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参与讨论,致使练习错误较多。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3、缺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在课后,各位老师的评课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王老师说:“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我还存在许多问题。看来经验不足制约了我的课堂教学,以后要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