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时间: 07-19 栏目:反思
篇一:《分物游戏》教学反思(1063字)

本课通过多个分物活动逐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活动设计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仔细观察,初步理解。

环节一: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环节二: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在课的开始,首先创设了老师为小朋友们分食物的过程,初步建立公平分物的概念。然后在第一个环节给猴子分桃子,在各种分法中突出“每份分得一样多,就公平”,让孩子感受到一样多的分法很公平。第二个环节给小兔分萝卜时让孩子们用小棒代替萝卜分一分,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分几次把萝卜分完,每次分几根萝卜都可以不同(即过程不同),但只要每次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就能确保它们最后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突出“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第三个环节借助小狗分骨头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图像表征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感知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重点理解第三种画法的意义,它沟通的是平均分与重复减法之间本质的联系。第二个环节,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基本练习和拓展联系。本节课以实际操作作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操作引导学生逐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回顾本次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生帮助小熊把12根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时,教师引导语有问题,总是不能让学生把分的过程清楚得表达出来,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根萝卜的具体过程。在让学生用画一画、连一连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够,学生不太会用这种方法,这就为后面的练习带来了困难。

2、由于设计时欠考虑,再加上课堂驾驭能力较弱,在画图表示分的过程时,要求不够明确,导致浪费很多时间,所以后边时间紧迫,没有很好完成预设任务。

3、对教材的把握上还不够透彻,在设计时还是不够精细,对每一个环节要达到的目的性及如果达到这种效果的把握的能力还急需提高。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根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身的反思,针对教学中失败之处作如下改进:

1、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2、教师该示范时就应该示范,在教学生如何用画一画、连一连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如果能做简单的板演,效果就很好,在练习时学生就表现出来了。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应进一步思考,评价方式没有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中还应该更关注全体学生,多培养学生别人在说的时候应该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4、要注意倾听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回答,捕捉他们的生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学生极具个性,在研究相同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

篇二:《分物游戏》教学反思(718字)

次又有机会上台演讲,心情非常激动。导演只给了5分钟说点什么呢?首先还是最老套的,也是最真心的,谢谢我们二年级所有数学老师,没有你们的指点就没有我这节的数学课。也要特别感谢我师父,虽然师父远在万里之外的西安,我依然也要在这里说声感谢。谢谢对我的敦敦教导。

再来说说我这节课!本次课我执教的内容是分物游戏,分物游戏是除法的初步认识起始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比较难的教学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除法是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因此,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分物活动,通过对小数目实物“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由此我设计的活动有:

活动1:以小兔贝贝生日分东西情境引入,给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通过把一些物体分成2份,在不同分法中,突出公平的分法就是“每份分得一样多,也就是平均分”,建立“得到的一样多”与“平均分”的等价性。

活动2:通过分萝卜,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分几次把萝卜分完,每次分几根萝卜都可以不同,但不管分几次它们最终分到的萝卜都一样多。

活动3:借助解决分骨头问题,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重点讲解课本第三种画法的意义。本节课以实际操作作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操作引导学生逐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在本次执教中,我觉得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时间控制不到位,由于学生桌子位置小,不好操作,耽误时间。

2、由于时间关系预设好的分橘子奖励活动没有展开,使得最后课堂氛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紧张激烈的双峰杯虽然已经上完,但是我的成长路还没有走完,我将继续努力,完成我的教育梦。

篇三:《分物游戏》教学反思(793字)

在数学组期初教研计划的安排下,本周由我为新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虽是面对新教师,但我一点也不敢怠慢,认真地进行了准备并于今天将《分物游戏》呈现给新老师们。

《分物游戏》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概念知识。由于除法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而形象思维能力又占主导,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积累许多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才能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所创设的“分物游戏”的具体情境,通过“分桃子”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分得一样多的方法最公平。再通过“分萝卜”让学生供助学具来分一分,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而“分骨头”则是在前面两问题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独立画图来解决分骨头的问题,并经历交流各自平均分的分法过程。三个活动层次分明,由分实物到学具再到画图,让孩子们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从而让孩子不断积累分物活动的经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除此之外,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还在于能将课堂还给学生并在学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让孩子们在自主经历分物的过程中,先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再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可以一根一根分;两根两根分;三根三根分……但不管怎么分,分的结果却都是一样的,从中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本节课中有一些亮点,但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由于要尽量地让学生经历分物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因此在操作中花费较长的时间,导致练习的时间就减少了,因此新知识就没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消化;又如在板书上一直以来都较随意和零乱……因此在合理安排时间与板书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篇四:《分物游戏》教学反思(856字)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低年级教学较难的教学内容,除法比较难理解,其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认识平均分,建立“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的概念。

在这节课中,我以给淘淘过生日,给它的好伙伴分好吃的,来引出本课,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

环节一: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其中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分桃子,给3种分法分类,发现有一类两只猴分到一样多,让孩子感受到同样多的分法很公平,突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活动二:分胡萝卜,要求公平的分,并把过程摆出来,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分法,启发学生感知虽然分得过程不同,但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活动三:分骨头,要求一人拿学具分,其余三人扮演小狗,不同的同学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法,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分骨头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用图像表征平均分物过程,进一步感知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环节二: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

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完成插花练习,之后展示不用小棒,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分得次数多,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分铅笔的时候进而让学生采用此类方法来完成;

2、变式练习

分杯子和分气球一起用刚刚的方法完成,但需要任选一题把分得过程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学生再次体验平均分;

3、拓展练习

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法很多,学生自己分,分完后,整理归纳四种不同的分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分的对数越多,每堆橘子的个数就越少,为以后学习如何去分大数目的物体做准备。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学生自主学习,及时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对平均分理解了,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学目标达到了,但在有些方面还需改进,教学环节还要更紧凑,在时间把握方面还有所调控;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需更丰满一些,多培养学生别人在说的时候应该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篇五:《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668字)

本次公开课我执教的内容是分物游戏,分物游戏是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起始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比较难的教学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除法是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因此,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分物活动,通过对小数目实物“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由此我设计的活动有:

活动1:通过“分桃子”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每份分得一样多”是最公平的。

活动2:通过分萝卜,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进而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活动3:借助解决分骨头问题,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并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重点讲解课本第三种画法的意义。

本节课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操作引导学生逐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在本次执教中,我觉得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时间控制不到位。在画图表示分的过程时,要求不够明确,导致浪费很多时间,再加上课堂驾驭能力较弱。所以后边时间紧迫,没能很好完成预设任务。

2、在让学生用画一画、连一连的方法解决问题时,示范作用不够,学生不太会用这种方法。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根据本年段老师的意见和自身的反思,针对教学中失败之处,我在练习课作如下改进:

1、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2、该示范时就应该示范,在教学生如何用画一画、连一连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我进行了简单的板演,效果就很好,接下来的练习时学生就表现出来了。

篇六:《分物游戏》教学反思(1157字)

本节课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58-59页“分物游戏”。“除法的初步认识”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比较难的教学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除法是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因此,教科书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而本节课是第一次分物——“分物游戏”(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通过对小数目实物“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为后面正式学习除法作好铺垫。

反观本节课我做到了:

1、把握教材,准确定位重难点。学习除法需要依靠生活经验,而平均分是除法的生活原理。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明确“平均分”的意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恰当,重难点定位准确,教学处理落到实处。深入理解教材,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几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本节课创设“熊大过生日分礼物”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这三个活动,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体会一样多的公平性,学生在教师充满亲和力的语言中;在教师适时的引导和适宜的评价中,逐渐认识平均分的意义。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3、合作学习,留给学生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本节课教师解题到位,重点突出,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感知分的多样化,注重语言叙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特别是在探究新知时,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既有师生的双边活动、又有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有小组合作的乐趣,让学生在经历分物的操作过程中去感悟体验平均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4、多元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练习设计有层次,既富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并借助练习让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充分体现学习的延续性。

5、语言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善于运用自己简洁干练的教学风格,恰到好处的语言,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情景。教师本身富有热情,富于肢体语言,有教学感染力,教学结构紧凑,内容充实,学习气氛活跃。教师还特别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恰当的给予引导与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师高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发展了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七:《分物游戏》教学反思(468字)

《分物游戏》的学习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小数目食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表示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通过3个分物活动逐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活动设计分为两个环节:环节一:动手操作,形成表象。环节二:巩固练习,深化理解。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给猴子分桃子,让孩子感受到同样多的分法很公平,突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在给小兔分萝卜时让孩子们用小棒代替萝卜分一分,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分法,启发学生感知虽然分得过程不同,但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在给小狗分骨头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用图像表征平均分物过程,进一步感知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第二个环节,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基本练习和拓展联系。

反思课堂:如果我能将教学的起点降低,能提前估计到孩子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先和孩子们一起分一分,摆一摆,那么就可以节约一次摆的时间,优化的时间也有了,课堂就会变得完整。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