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英语新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 01-04 栏目:反思
反思一:英语新课程教学反思

一、立足校本,重视培训

应该说,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是课改的重点之一,也是课改能够顺利进行,不走弯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手段之一。调研中我们看到,各校领导都把教师培训工作放在首位,派出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地市级培训。除此之外,他们更重视校本培训和教研,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信心和能力。如开展新课程讲座、教师论坛、观摩课、研讨课、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大赛,课件大赛、案例分析与交流、小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等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讲究实效。经过培训和研讨,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们明确了这次新一轮高中课改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深远意义,加深了对于高中英语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原则以及教学评价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为课改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新课程理念如春风细雨润入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中被逐渐接受,并渗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将一年的教学实践,大部分教师对外研版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内容及教法,由很不适应到逐渐熟悉和适应,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发生变化,有些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较大提高。

二、教与学方式的变化

随着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随之教学上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突出表现在:

(1)注重学法指导,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听课中我们看到,教师们已经有意识的按课改要求上课,正在逐步进入新角色。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探究和思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多数课堂上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教师能选择学生感兴趣和贴近实际生活的话题,设计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如:有师生问答、采访调查、讨论或辩论,竞赛,成果展示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些素养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2)任务型教学途径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有效践行。多数教师能切实实行“任务型”教学方法。以话题为主线,以任务为中心,能充分利用好教材,实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教师认为外研版教材易读性强,种类多,内容生活化,与时俱进,学习不感到枯燥,以任务为中心,好操作,,学生活动多,体现“在用中学,学中用”的思想。任务的设计能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形成“任务链”;语言技能的训练,遵循先输入,后输出,先听、读,后说、写的原则;通过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完成终级任务;布置后续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动力。不少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非常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能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性。

(3)考试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新课程倡导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正在探索之中。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都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以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4)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许多教师认为外研版教材词汇量大,教材的编写也比较零散,板块繁多,教学内容偏多、偏难,课堂教学活动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课时又很有限。针对这种状况,多数教师能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佳一中高一备课组,他们不是按步就班的按教参的建议实施课堂教学,而是充分利用集体合作的力量,将所有教师新老搭配分成五组,将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话题”为纲,根据逻辑顺序,科学合理的设计为四课时,使其衔接自然,对于每一单元的设计,都从语言能力培养的五个方面考虑,经过反复推敲,每一课时都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并把相关的语言知识点以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节省了一部分课堂时间,在教学内容多的情况下,他们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且在每一单元结束后,他们都有自行设计的一套练习,夯实了基础,提高了效率。

三、问题与困惑

课改工作在平稳进行,有可喜变化,但问题也不少,任重而道远。

(一)穿新鞋走老路”者仍为数不少

调研中通过听课了解到,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不太多,有的课仍然偏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灌输,有的教师一节课一半以上时间用于讲解,大包大揽,代替学生学习。如教课文, 教师自己读,自己逐句翻译,自己归纳主旨要义;回答问题,学生答不出,教师就自给答案;甚至读单词也要教师代劳。语言练习过于机械,缺少有意义和交际性练习。教学活动设计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与学生认知水平脱节,造成实际教学效果差甚至无效。

(二)重视英语新课改中的误区

1、强调听说教学,忽视读写训练。

①许多教师对课标不理解,误认为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仅“为交际”,从而忽视了对读写的训练。

②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不准,区分不了重难点,对读写的要求也不明确,往往上了一篇阅读课文后就只让学生学会了读,却不明白如何去构思一篇文章,不会将其写作方法及技巧传给学生,更不要说去仿写一篇文章了。

2、照搬教师用书,片面理解“五步”。

①每位教师都有一本教师教学用书,可有些老师照搬教案,没有从教材出发,没有从学生出发,没有从实际出发。

②英语课堂中惯用的五步教学法:复习(Revision),介绍(Presentation),操练(Drtu),练习(Practice),巩固(Consocidation),可是我们的部分老师只会机械地使用,没有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包括很多,有课堂,教材,及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给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及思维方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表面上看,课堂上学生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但是否有效,则很少考虑。如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过难,学生勉为其难,完成不了,“讨论来讨论去,一节课结束了,还说不出个所以然,白白浪费时间”。阅读课上学生还未充分理解课文,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综合运用型任务,如编对话,写作等。任务脱离学生实际,缺少任务前活动,任务之间坡度太大,没有铺桥搭路就让过河,这些“任务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反映了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的偏差。还有些课偏离教学重点,随意拓展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完成任务有困难,要分析原因,或因教师指示语听不懂,或因词语、句子理解障碍,教师要及时做必要说明和讲解,有时还需做出示范。

4.课时问题。

由于教材内容多,课程标准规定每周只4课时,大部分学校超课时教学,一般最少开到周5课时,有的开到周7-8课时(包括星期六上课)。超课时原因,普遍反映教材容量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但也与教师讲解多,包办代替多,发挥学生自主性、主动性不够,以及对教材处理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关。

5.教材衔接有问题。

初中使用更重版本的教材,且教材词汇量过大,在一个单元内生词过于集中;话题范围广,与学生现有知识储备有较大差距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花样多,内容容量大,面面俱到,知识凌碎,课时少,内容肤浅,(缺乏系统性),加上课标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倡导任务型教学,使教学出现方法与时间,空间与完成任务之间的矛盾。教师忙教,学生忙学,教学任务套任务,任务连任务,为完成教材任务教师赶进度,抢时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辅导学生,得到的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师生疲劳。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没有一定的教研能力,会困难重重。因此,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可以摸索出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和如何在汉语环境下对中学生进行英语思维能力的途径,以及如何找出中国学生语言成长的规律,如何创造的使用教材,选择教材,如何创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受益学生。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开展一些教学研讨课、说课、评课、等活动,通过课题研究,个案分析,方法交流,加强校本教研,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历,造就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

2.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教学中进行的教学反思,固然极为重要,它能使教师逐步提高教学的规划能力,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能使教师逐步提高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形成教学机智,促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后的反思,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它可以涵盖前两个阶段的教学反思内容和功能。它以教学的结果为起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分析,使教学经验理论化,能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与自我超越的意识。因此,我们大力倡导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的工作,及时记录教学状态,写下自己的片思偶得,或是成功的体会,或是失败的遗憾,特别是及时录下从中得到的启迪和由此引发的教学设想。这些来自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和思考,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极为宝贵的财富。

3、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1)处理好听说与读写的关系。我们知道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体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大局,我们要做到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培养出会综合运用英语的学生,而不是让他们或“聋”或“哑”。

2) 处理好教师用书与备课的关系。教参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参考,它只能起一个参考作用,我们备课要从实际出发,备教材,备学生,最好以一个单元为话题进行备课,对本单元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3) 处理好教学法与五步骤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情,适当地增减内容,把握上课的主要脉络,分清重,难点,有条理地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尝试改变传统教法,鼓励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

4.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我们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我们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5.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还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总之,新课程改革不是纸上谈兵,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就是实践,因此课程改革就是问题解决。它要求所有人都直接面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采用实践的逻辑,提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尽自己所能,把这一方案付诸现实,在课改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愿我们与课改共同成长!


反思二:英语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人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而来的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作为将英语视为第二语言的我们应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英语课改提上日程已成为国人瞩目的热点问题。新课程改革旨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课程价值的融合。其理念是非常好的,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这里想简单谈谈从开学以来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1. 理念与现实的矛盾。

新理念的出现带来实践的困难,且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我们已经习惯了旧的体制管理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时没有足够进行课改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夹在应试成绩与素质教育二者中间,造成课改口号喊得响,却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想要跟上课改的脚步,却又觉得找不到方向,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新课改为我们的班级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面对面的座位排列形式固然有益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也加大了纪律管理的难度。   

2.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发现如下问题:(1)活动设计过多,冲淡了教学内容和目的,师生台上台下满堂转,令人眼花缭乱,学生太累,给人以做秀、表演之嫌。(2)课堂活动表演化,质疑问题显得苍白,不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3)照搬教师用书。每位教师都有一本教师教学用书,可有些时候老师们照搬教案,没有从教材出发,没有从学生出发,没有从实际出发。

3. 未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搞新课改,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要扬长避短,把传统教法与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很好地统一。把知识与技能看作是融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三者不能分割。

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学,难度是相当大的。为此,本人有以下几个观点:

1.强化语言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继续教育强化口语、听说训练,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要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只有具备较好的政治与道德素质,才能为人师表;同时要具备较强的知识与能力素质,才能胜任工作。另外还要具有较佳的心理及审美素质,以便能全方位地开发学生心智,发现、培养和教育出各种类型的人才。

2.处理好四种关系。

a.处理好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b.处理好教师用书与备课的关系。

c.处理好运用教学法与五个教学步骤的关系。

d. 处理好英语与母语的关系。

教师所使用的英语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利用学生已学的英语来解释或表达新的教学内容。最后要牢记"Use English whenever possible; use Chinese if necessary"。

3.经常进行听课、说课和教法研讨讲座活动。

这一类活动能够为我们解惑答疑,帮助我们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尤其是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经常听课,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要充分了解高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新课改实际出发,采用有效合理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培训,进行多方面的教研讨论,把握好评价的方向和尺度,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理论水平,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解决当前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反思三: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这一专题的第一个视频里, 鲁子问博士通过小组教学演示给我们展示了 “阅读中的信息处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这个片段里,鲁博士把阅读文My first ride on a train分个两个部分.

首先, 鲁博士问学生是否有类似的体验,如on a bus,从而激活学生已有信息.

然后,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两个问题:What is the part about? What is it related to the topic? 在第一次阅读之后,学生知道文章讲camel,然后鲁博士让学生推测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els and train. 引导学生明白both are means of transport…carry goods…教师一开始不评价,然后让学生继续阅读全文,验证自己的推测.

在这个视频里,鲁博士给我们显示了阅读的一种新的模式,主要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些理念:

一. 教师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利用图式理论激活学生已存储的信息,积极调动原有信息去理解阅读.

二. 阅读理解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解码的过程,更是一个假设,推测,验证和取舍的过程.

三. 针对不同的阅读文,要有指导性地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质量.不要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阅读.比如这里就显示了阅读文要注重篇章结构和信息的组织建构,要站在 “整体阅读”的高度去理解文章.

在另外一个视频中,鲁子问博士对于如何处理理解阅读中的生词给我们做了精彩的示范.

鲁子问博士给出一篇短文,其中下划线的单词是需要理解的生词.短文如下:

Despite the frustrating years of dragging children out of bed and persuading them to go to school, young children have an internal drive to learn about their world and become industrious and productive individuals. Their educational eagerness and curiosity can either be stifled or encouraged by parents, teachers, and other adults.

鲁博士首先让大家通读全文,理解它主要讲什么---children’s education.在激活了学生的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再让学生理解生词.

鲁博士通过鼓励,启发,引导,帮助,参与,监控,适时的反馈与评价,出色地扮演了教师在生词处理中的角色.他恰当地 “粗放经营”, 对不同的单词做了不同的处理.

一.利用context来猜测词义.

比如frustrating. 下文后有dragging children out of bed, 在这里是一个negative word.而想到孩子们肯定那时是unpleasant.

又比如industrious. 在这里,并不是和industry相关,而和work hard意思相近.

又比如stifled. 根据句子结构either…or…,猜测与encouraged的意思相反.

二.运用构词法和句子成分来猜测生词的意思和词性

比如internal drive 首先处理drive,鲁博士用充满激情的体态语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在这里的意思是sth makes you go forward,当学生说出motive,他指出这是名词,即motivation,然后处理internal, 来自于in,和 inside相近的意思.

又比如eagerness 和curiosity .通过构词法知道它们分别是来自词根eager和curious.

从鲁博士的精彩示范中,我们可以知道只要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猜词策略,让学生在语境当中去理解词语,学生是可以克服看到生词难词的焦虑和紧张,掌握更多的词汇,更好的扫清阅读障碍,更加有效的阅读.

通过阅读课程文本和观看视频,我对 “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倡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高中英语新课标摈弃传统的read for language, 倡导read for information, read beyond language, focus on meaning.超越传统的语言知识的积累,把语言上升到语用的角度.

高中英语新课标的目标突出了语言技能的重要性,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强调用英文思维,用英语做事的能力.这是符合当今社会实际的需要,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 “信息爆炸”的时代,靠单纯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获取,挑选,调取,整合信息,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因此,我们的高考也非常注重考察阅读能力,所以,阅读的教学显得至关重要.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养成符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 “会学”,而不仅仅教会学生 “学会”.

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的阅读教学方法有:

一. 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如略读,寻读,预测,猜测词义,推理判断,了解重要细节,理解作者意图,把握全文结构等.

二.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包括生词处理策略,文本阅读策略,图示利用策略,选择注意力策略,策略调控策略,文本利用策略,整体阅读策略,信息分析策略,结构分析策略等.针对不同的策略,采取不同的活动.

三. 阅读主要教学模式是PWP模式,即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采取 “任务型教学”.阅读前,要通过提问,头脑风暴,概念图,图片讨论等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阅读中, 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任务,如略读,寻读,研读,为文章添加或选择标题,判断信息的正误,为文章的信息制作图表等,积极调动学生开展有效阅读.阅读后,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改写,缩写,复述,讨论,采访,写摘要等活动.

反思我的阅读教学,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

二. 开展限时训练,每天阅读一两篇,形成习惯.

三. 利用多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利用观看精美的相关图片,话题讨论,知识小竞赛,调查,歌曲,视频等来进行课前导入.阅读中,注意设置难易相当,形式多样的任务来让学生积极参加.阅读后,常常采用复述课文,角色扮演,讨论,做报告等形式进行升华.

比如学习SCEF Book3 Unit2 Working the land的Reading部分的A pioneer for all people,在导入部分我让学生欣赏了<悯农>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教育了学生要珍惜粮食.在观看非洲挨饿的儿童的图片时,播放了Heal the world,启发学生要学好知识,争取以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做贡献.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图片和标题的预测,略读,分段研读,填写袁隆平的基本信息,然后进行了设置了两个角色扮演的任务,一个情景是袁隆平参加湖南卫视何炅和谢娜所主持的<成人礼>,袁老赠送了青年人超级杂交水稻,假设你是主持人,用英文介绍袁隆平.另一个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曾经采访了袁隆平.假设你是鲁豫,对袁隆平进行采访.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在完成了相对容易的任务,获取了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当然我的阅读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1.虽然有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意识,但是培养得很不够,尤其是整体阅读策略,结构分析策略, 选择注意力策略,策略调控策略等.

2.没有做到每一堂阅读都做出精心的阅读设计, 阅读教学模式有点僵化,不够创新,使得阅读效率不够高.

3.堂上的阅读课和课后阅读缺乏一定的联系,显得有点脱节.

4.阅读训练缺乏梯度和分门别类,缺乏良好的规划.

5.有指导性地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课外阅读不够.


反思四:新课程下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从事英语教学五年, 笔者接触两种不同新教材----人教版和人教新课标.虽然执教时间不长,却颇有感触.特别是九月份开始接触人教新课标这本教材,深深感觉到教学永远是形影不离的.高中英语教学给我的印象是: 与时俱进;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步步为赢;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是渔夫,授学生与渔.

作为授渔者,要了解授渔的渔具.教师首先必学对新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对其指导精神了如指掌.在笔者眼里,新教材本着”以人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话题与时俱进,语言地道自然;;教学理念先进,倡导体验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编排体系合理;设计图文并茂,留给创造空间;单元生词大幅增加,语法进度大步加快.

作为教授者,要了解授渔的对象.笔者执教于一所县城中学.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往往都具备这样的特征:英语基础薄弱,底子差,深受”语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只关注语法和单词用法, 听力口语零阶段. 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见识少而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考试会做题.总之,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方法且自尊心特强.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尝试:

一. 教学过程中, 注重常规教学中求创新,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高一新学期开始,我们可以通过入学考试等了解学生的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利用开学后一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句型、语法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尽快使学生适应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尽量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后加强与学生接触,尽快和学生熟悉起来。

二. 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不玩花架子

1.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记的习惯(2)读的习惯(3)写的习惯

2. 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语言学家毛鲁(KE Morrow)曾说过:“To learn it, do it… only by practis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贯彻交际性原则也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我的做法是:

⑴.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培养课堂交际氛围。如一进课堂我说:“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 / It’s fine today, isn’t? / How are you today?”星期一上课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at the weekend?”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对话,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⑵.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坚持让学生作duty report锻炼学生开口的好方法。具体是让当天值日生在讲台前向同学们介绍当天日期、天气、出勤等情况,也可以让他们讲故事,并允许他们随意挑选同学回答问题。

⑶.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针对近期所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再搬上课堂表演。

⑷.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如:办英语小报,举行英语晚会。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我的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的阅读,于是高一我们就要求学生人人尽量有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他们勤查字典。

4. 认真抓好英语早读:外语教师下班级认真抓早读课,除了对学生起督促鼓励的作用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发音、朗读、理解课文及语法概念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从而掌握了学生实际水平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及具体教学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早读课不像上正课那样规矩严格,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拘形式,这样有助于密切师生感情。而这时情感的产生往往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在这个时期明读外语、拼读单词、背诵课文或练习语音语调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做法,学生的兴趣明显增强,信心也增强了,学习变得主动了.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对教材的使用存在有不少困惑:

1.生词量大,学生难以掌握. 新课标要求的词汇量: 修完1-5本必修课本, 词汇量为2400-2500个,达到七级要求; 达到八级要求, 即修完1-8本教材, 词汇量要求为3300个; 九级要求的词汇量是4500个. 鉴于这样的安排,每个单元的词汇基本是在50-60之间。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难度颇大。

2.听力材料多而长,设题较难不便使用。新教材每个单元中的听力内容比较多,连同练习册中的至少有三个听力材料与练习,尽管所选材料都与本单元话题密切相关,但是总体难度都很大。我们曾在教学第一单元时,按照要求给学生听第六页的短文,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练习,结果学生普遍没听明白,不但浪费了一节课,还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3.Workbook部分包括有利于巩固或进一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练习和活动,容量几乎和主教材相当。有的教师惟恐不周,为了赶进度,只好加班加点,走马观花过一遍。有的教师以课时有限、学生消化不了为由放弃Workbook。只有少数教师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练习册的内容。

4.教学内容多,学生积极性不高。 学生进入高中,对新学期的生活充满期待,对英语学习也是如此,无论是重点班还是普通班,刚开始都是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可是一两个星期的教学过后,发现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开始逐渐走下坡路,究其原因:1、教材难度大,内容多,应接不暇;2、课堂所学的内容似乎和考试脱节,试题不会做,没有成功感;3、学生本身意志力薄弱,碰到困难极易退缩.

对新教材的使用的反思与实践:

1.合理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 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如下建议: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 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教材的使用主要作了相应调整:

1)删减难度教大的内容主要是Listening, Speaking, 以及练习册中的project 等等; project因为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甚至需要收集资料,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完成,这对于农村寄宿制的学校,很难做到。而Listening and Speaking 则是鉴于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大部分根本无法开展。于是选用英语辅导报上的听力材料或者英语歌曲等代替,以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另外关于写作,因为每个单元写作任务比较多,也只能是有所筛选着用或者不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常见的句型背诵以及课文精彩段落背诵。

2)调整教学顺序每个单元的教学我们一般需要7个课时,通常是: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Grammar; Using language & Writing; Reading task in workbook; exercises. 当然结合课文和练习册,我们也会作些相应的调整,比如可以结合pre-reading 和练习册中的speaking上一堂听说课,可以结合Using language和练习册中的 Reading task 上一堂泛读课等等,都可以根据课的特点以及内容加以一定的顺序调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新教材的教学,重点抓好学生的基础

1)补音标教学  学生感到英语难学,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单词发音不准,记不牢,总之是词汇量不够。因此在开学初结合音标和词汇教学,力争让每个同学过音标关,实践下来,感觉效果真的不错。学生至少对生词少了一种畏惧感。

2)强化词组和重点句型记忆

多年的英语教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基础词汇和句型积累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对重点词汇的要求是:一要会读,二要懂得意思,三要会运用,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反复强调,通过听写,造句以及考试等等形式,加以强化,努力让学生,至少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

3)背诵优美的文章段落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背诵始终是最使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的教材是专家精心挑选的,里面有不少优美的文章,我们要求学生除了早自学大声朗读以外,还会挑选一至两段让学生背诵并默写或抽背,培养语感,积累地道的语言知识。

虽然新教材使用还不到一个学期,也能感觉到学生在学习习惯和热情方面有明显变化.所以笔者认为,不论英语教材如何改变,文章对我们教师如何的陌生,只要我们抓住主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就可以成为合格的授渔者.总而言之,高一教学不忘七件事:   1、语音词汇写句;限速过渡沟通   2、培养良好习惯;形成有效策略3、双人、小组活动;倡导有效合作4、引进竞争机制; 增加过程评价5、删增重组教材;强记不忘活用6、书刊报教科书;扩大有效输入7、开发多种资源;分工合作共享.正所谓,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在于研究.


反思五: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面对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英语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的各种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特别是在新课改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适合课改要求,并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英语教师摸着石头过河,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我们认真学习新理念,充分考虑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创设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提高学习效果。

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英语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疑惑点,观察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志和情感,通过教学的巨大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进行最优化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语言活动,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

首先,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电脑及多功能投影仪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其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唱英语歌,办英语角,组织英语晚会,观看英语电影,使学生感到英语是一种看得见、听得着的实用语言,寓学于乐,创造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所有的同学都愿学敢说.勤学多问。这样一来,同学们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好。

二、以教师为主导,发觉课堂教学潜力

新课改强调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仅有的四十五分钟里,教师通过认真备课,积极创设情景,进行重点句型和语言目标的操练;或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然而有的时候,课堂上有些活动,由于时间的关系,练得少,也觉得这节课不是太成功;而且教材部分与我们学生的实际脱节,学生对材料不熟悉,甚至不懂,学生就无从说起,无法开口。这样“以人为本”也就是失去了意义。“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加快课堂训练的节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是有通过反复操练、实际运用才能达到掌握运用该语言的目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没有量就谈不上质。在45分钟内,教师除用少量的时间进行精练的讲解外,其余绝大部分时间要和学生一起进行紧张的大面积的听说活动。一节课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思想中心兴奋,培养学生的兴趣,防止教室“死角”的出现。提高全体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效率。通过快节奏、大密度并有梯度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娴熟地掌握基本知识,至少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学生通过口语训练,敢于开口说英语,口语就会越来越流利,口齿也会越来越清晰,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逐步培养起来,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交流就可以通过口头直接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创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学平台

激发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是新课改的中心思想之一。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处理信息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题作用,这与“应试教育”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受教育者,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激励、独立获取知识、自求发展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而教,使学生为学习而学习,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全套本领,让学生掌握如何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途径,帮助他们找到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预习新课。如何进行归纳、巩固和复习等,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之于渔”,从而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面对新课改,我们都是具体的实验者和尝试者。新课改使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有耐心和爱心。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把感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做到精泛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继续研究新课改,进一步提高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教学新路。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