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文化创新的意义,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修养水平。
4、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首先目标。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建设。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上还存在着落后、腐朽文化。因此,设置本模块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基本思路
第一单元的现象入手讲清文化概念,讲文化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第二单元讲文化发展问题,横向讲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讲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纵向讲文化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讲文化创新(源泉、作用、途径)。第三单元在前两个单元从总体上讲文化的基础上,专门讲中国的文化,一是从中华文化的历程说明它源远流长,二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讲凝结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之魂,要大力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最后第四单元再专门讲当代中国的文化,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现实的文化选择入手,讲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讲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即思想首先建设。全书既从总体上讲文化,又专门讲了中华文化,特别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概览了文化现象,又深入到文化的本质与规律;从历史和现实中,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中深入探讨文化。
3、基本结构
(1)文化与生活
①文化与社会
a、体味文化;b、文化与经济、政治。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
a、感受文化影响;b文化塑造人生
③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2)文化发展
①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a、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a、传统文化的继承;b、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③文化创新
a、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b、文化创新的途径。
④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①我们的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b、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②我们的民族精神
a、永恒的民族精神;b、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③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走进文化生活
a、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b、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②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a、加强思想道德建设;b、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④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三、教学措施
1、认真研究新课标,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准确把握目标定位,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正确方向。运用文化生活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融入生活题材之中
2、根据学校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3、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实际个人教学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灵活的处理,保证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4、讲课注重实效,注意精讲多练,注意问题探究,多运用课堂表扬机制,使学生知能和觉悟提高。
5、学会临机应变,坚持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6、及时进行作业批发,适当面批,并作点评,使作业成为巩固知识,提高解题技巧的重要手段。
7、认真组织考试,精心辅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成绩提高。
8、积累教学经验,认真总结教育教学规律,认真做好教学后记工作,及时总结反思、交流,改进教学。
9、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以教研促教学。
四、课时安排
每框题1课时,每单元综合探究1课时,每单元复习练习2课时,期中、期末考试复习8课时,共计40课时。
一、制定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通过文化生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相关文化想象和文化活动,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文化观,和文化意识,提高辨别先进文化与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提高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自觉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之中,为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学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文化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1、使学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初步树立正确的文化 观。
2、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
3、使学生了解文化传统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能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
4、 使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5、使学生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6、使学生确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7、使学生懂得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与确立
(一)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重点分析文化对人的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从文化习俗的表现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分析。
3、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1)理论上讲授法(2)实例分析法(3)合作探究法(4)讨论交流法(5)时政 热点举例、理论联系实际。
(二)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共三课
1、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重点难点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重点难点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学重点难点是:(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3)如何理解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2、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1)情境创设法
(2)讲授法
(3)合作探究法
(4) 讨论法
3、习题配置:共配备六套课时习题、三套全课习题和一套单元习题
(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重点难点是:(1)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如何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是: (1)为什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2)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讨论法
(4)理论联系实际发
(5)时政热点分析法。
3、习题配置:共配备四套课时习题、两套全套综合题、一套单元综合
(四)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教学重点难点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学重点难点是:(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2)为什么 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教学重点难点是:怎样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
2、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1)合作探究法
(2)实例分析法
(3)时政热点分析法
(4)理论联系实际法
3、习题配备:共配备课时习题六套、全课综合题三套、单元题两套
四、课时安排与分配
第一周:2月26日 3月4日 第一课、配备习题三套
第二周:3月5日 3月11日 第二课配备习题四套
第三周:3月12日 3月18日 第三课、配备习题三套
第四周:3月19日 3月25日 第四课、配备习题三套
第五周:3月26日 4月7日 第五课、配备习题四套
第六周:4月8日 4月14日 进行第一、第二单元总复习、配备习题二套
第七周:4月15日 4月21日 第六课、配备习题三套
第八周:4月22日 4月28日 第七课、配备习题四套
第九周:5月3日 5月12日 期中总复习、期中考试
第十周:5月13日 19日 第八课、配备习题三套
第十一周:5月20日 26日 第九课、配备习题四套
第十二周:5月27日 6月4日 第十课、配备习题四套
第十三周:6月5日 6月11日 第四单元总复习、配备习题四
第十四周 第十八周:6月12日 7月12日 期末总复习、配备习题十四套
五、教学思路
1、新课教学: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必须经过自己和本年组本学科教师研讨、集体备课基础上形成共案,确定统一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巩固强化习题,然后交流教学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巩固强化训练:精选习题,认真批改,及时反馈,搞好习题讲评。组内同志通过习题讲评相互交流,总结教学方法和经验,指导学生提高答题能力和水平。
3、搞好总复习工作:在期中、期末前指导学生进行每一课、每单元的总复习。
一、指导思想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华星学校提出 的“12345 发展思路”为指针,以“激励学生、相信学生”为主线,以“提高学生”为重 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班级中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积极 进取的精神,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整体贯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进一步加 强班级的学习风气精神建设,增强班级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3、坚持德育教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 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学风情况
本级学生大部分都属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理解能力有待加 强,特别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着重点,脱离教材,基础知识和技能处在较低水平。鉴于 此本期教学基本目标是: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 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 学习风气。
三、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第一单元共有二课内容,让学生懂得:文化到 底是什么?文化对于社会的进步有什么作用?文化怎样影响人的成长?第二单元共有三 课内容,让学生懂得:文化传播与继承有什么意思?文化多样性有什么价值?如何看待传 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是什么?第三单元共有二课内容,让 学生懂得: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我 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共有三课,让学生明确:选择健康有 益的文化生活,就要提高辨识能力,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抵制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表现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和谐文化;做“四有”公民,实现自 身的全面发展,需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四、教学目标
1、首先要让他们说出来,会说会表达,做题的能力也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育人的 效果也能体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综合性学习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情景,从中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审视自然, 人类和社会的发展。
五、教学进程、日期、预期进程 、执行进程
第一周(9.1-9.4) 体味文化 文化与政治、经济
第二周(9.5-9.11) 感受文化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第三周(9.12-9.18) 第一单元知识清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周(9.19-9.25)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五周(9.26-10.2)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六周(10.3-10.9) 月假 第七周(10.10-10.16)
第八周(10.17-10.23) 综合探究 建设“学习型社会” 月考及月清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九周(10.24-10.30) 综合探究 铸牢中华民族的精 神支柱 第三单元知识清理 秋季运动会
第十周(10.31-11.6)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月假
第十一周(11.7-11.13) 期中考试 期中知识清理 第1、2、3 单元
第十二周(11.14-11.20)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十三周(11.21-11.27)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感悟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第十四周(11.28-12.3) 第四单元知识清理 全书知识清理 第十五周(12.4-12.10) 生活处处有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十六周(12.11-12.17)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第三次月考
第十七周(12.18-12.24) 真正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 华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第十八周(12.25-12.31) 第一单元知识清理 世界的物质性
第十九周(1.1-1.7)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第二十周(1.8-1.14) 《文化知识》总复习 第二十一周(1.15-1.21) 期末复习及考试
六、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尽最大努力备出高质量的课堂指南。
2、课堂上使用杨思与永威模式及结合本班学情,尽量使用互动方式以及直观教具,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到:任务明确化、时间具体化、检测落实化、奖评贯彻化。
3、切实抓好过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重点知识点背熟,这就要求过关这一环节要把 严: (1)每一环节有小检测 (2)每节课有当堂检测 (3)每天第四节课后及晚修按学校过关特色程序过关
4、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及反思,多听课、评课,提高教学质量。
5、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形成符 合时代精神的人生观、价值观。
6、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懂得兴趣是学习最 好的老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7、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8、学业水平考试纲要与新课标要求是我们学习与训练的依据,多加强学生的重点知 识的练习以常见题型为主延伸训练。
9、训练并逐步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010 年8 月28 日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