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人物纪录片策划书

时间: 03-02 栏目:策划书

1人物纪录片策划书

一、选题

人如其名,刘震云,一个具有风云传奇性的作家,关于他的事情不是短短几十分钟就可以概括的,但是本片《威震风云》将会生动的讲述刘震云如何进入写作领域到如今的著名作家的过程,从而向大家呈现一个真实有趣的作家形象,告诉大家如何正确选择人生的道路才不会后悔的真理,即刘震云所说的,想要成才就要找到自己努力地方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片最终的回归点将落脚于此,这也是本片的切入点。

二、制作目的

我相信现在有很多的人不管是大学生也好,工作的人也好,总之很多很多还是不知道自己人生该追求的方向在哪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点,只是像一台机器一样从事着不喜欢的工作幻想着有的没的,那么通过刘震云从稚嫩到成熟的人生历程一点一点向大家阐释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愿。

三、人物及背景

被摄主人公:刘震云,男,20XX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县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文学创作专业技术一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20XX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0XX年开始创作,20XX年后连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自20XX年发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始,他开始追求新的创作境界。20XX年发表“故乡”系列第二部长篇《故乡相处流传》,后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完成长篇巨著《故乡面和花朵》、《故乡面和花朵》体现着他在文体和内容上的双重探索。结构的庞杂、技巧的多变、语言的繁复、意义的含混等等都令人叹为观止,也引起了一些争议。20XX年推出小说《我叫刘跃进》,并被改编成电影。20XX年出版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引起轰动。20XX年8月,《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摘自百度全科)

葛优,男,著名演员代表作之一《手机》作为采访的对象,可以从他口中得知刘震云拍戏中的小事趣事,葛优是一个喜剧演员他的出现会让整个片子增添一份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而表现刘震云搞怪的一面;

冯小刚,男,著名电影导演作品之一《手机》,他和刘震云的很好的朋友,作为知名的以言语犀利著称的冯小刚一定不会“放过”刘震云,那么亦可以从冯导的角度了解刘震云,从这些银幕前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着手更能让观众记住我们的主人公。因为他有这些明星关系。

四、拍摄可行性

1.以不为人知的小事作为本片的开头,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刘震云当年当兵时撒尿撒到排长身上的故事,以一个有趣的开场引出主人公,在演刘震云的演员表现出窘迫的时候让我们的解说出现,解说加画面来介绍刘震云,接着转场到刘震云现在工作或日常生活的画面,紧接着让他本人讲述当时的情景及感受。

2.据说是他部队里的一个疯子朋友带他写诗对他以后写作生涯颇具影响,在他讲述部队生活的时候引导他讲出那个朋友,还有他是如何把刘震云带入写作的道路上的,然后依旧闪回到那个画面,在这一段讲述的时候始终以情景再现作为背景依托,真实和伪真实双重推进,促进故事发展。

3.毫无疑问刘震云是我们拍摄的重点,那么他的采访也将会占绝大多数,由他讲述自己如何进入写作行列又是如何成名成功的,这将会是本部片子的主线,那么在他讲述的同时我们会穿插情景模拟,人物采访,视频回放(他演过的电影)等元素,展现他的性格特点,从第一部《塔铺》讲到现在的电影作品《手机》作为结束,因为谈到手机就可以引出葛优和冯小刚,从而顺理成章的把他由“小说”引到“电影”的领域,这样的一个过渡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过渡,也是他写作风格的一个自我突破,更是他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的体现,把这些光环叠加以后就可以问他一个很俗但是很哲理的问题也是我们的主题:你成功的原因。刘震云也曾说过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到这里也就告诉了观众,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是辛苦的劳累的到头来都可以演化成一种快乐。

4.结尾安排冯小刚介绍他正要拍摄的影片《温故20XX》作为结束,这也是刘震云极其看重的一部作品,这样可以带给观众一种感觉,他的故事还没有完,刘震云还在创作之中,以电影作结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是有一句话叫“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吗?在刘震云身上不正印证了这一点了吗?电影正准备开拍,刘震云的风云人生还在继续。

整个片子在拍摄可行性上还是比较大的,没有什么非常难以克服的困难,唯一考虑到的就是葛优和冯小刚的档期问题。

五、影片风格

整部片子将以一个线性的结构构架,以轻松欢快的风格呈现到观众眼前。

影片将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在欢快的氛围中了解刘震云,挖掘他身上的发光点,从而达到励志的效果。

六、矛盾设置

片子里的矛盾冲突点将设在刘震云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上,我相信人都有迷茫的时候那么我们预测刘震云会讲出当年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七、创作态度

片子将站在一个很客观理性的角度为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刘震云的形象,秉承真实真诚的态度为大家奉献一个精彩的人物记录片。

2人物纪录片策划书

一、 影片拍摄目的与背景:

在成都,一位左腿残疾的环卫工人拄着拐杖,拿着刚捡起来的烟头走向垃圾桶,空荡荡的左裤腿随风晃荡。3年前,不甘于白吃白喝的邓贤国成了一名环卫工人,每天与扫帚、簸箕为伴,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他对自己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要让“马路上找不到一个烟头”。

努力执着!他用坚强获得了工作岗位;

勤劳认真!负责的区域不见一个烟头;

表率!带领人们保护环境。附近很多居民和商家都目睹了3年来邓贤国是怎么拄着拐杖,把大天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作为回报,他们不再随手把垃圾甩在路边绿化带里,也会教育孩子,要把零食袋子扔进垃圾桶。“掉一点垃圾,他就拄着拐杖跟在你后面捡,怎么还好意思乱丢啊。”一位摆摊的小贩说,因为邓贤国的认真,他每晚收摊时,都会仔细把垃圾装起来扔进垃圾桶。

乐观!打算再好好干几年!

66岁环卫工邓贤国的坚强令人感动,网友呼吁别再乱扔垃圾。一方面,慨叹身处底层的环卫工人的不易。另一方面,鄙视那些在城市中乱丢乱扔乱吐乱拉乱写乱画乱贴的不文明行为,本片为介绍邓贤国身残志坚、坚忍不拔的精神来鼓舞颓废的青年人,也用来鼓舞同样身残却坐在路边等待同情的人。

二、主题状况分析:

(一)纪录片名称:初步定为《拄拐环卫》

(二)片长:15分钟左右

(三)纪录片主题:本片为介绍邓贤国身残志坚、坚忍不拔的精神来鼓舞颓废的青年人,也用来鼓舞同样身残却坐在路边等待同情的人。

三、 影片结构:

①开始是解说员根据一段大街上邓贤国正在打扫工作的画面来进行对邓贤国本人的一个基本情况的交代,关于他在对生活的一种态度。采用声画分离的形式,画面主要拍摄邓贤国的工作状态。

②出节目名称,即标题。

③声画分离。跟拍邓贤国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家人的生活、和附近居民的交流),解说词解说其19岁为修筑小学校而短腿的经历,简要介绍他的个人痛苦经历。

④拍摄环卫工作的大致内容,包括抓拍一些过往行人的不注重环境卫生的行为,此刻重点描述邓贤国曾经的一句话:让其负责的区域不见一个烟头。

⑤声画分离。再次拍摄邓贤国的工作内容,并配解说词邓贤国家庭的困难之处,以及他面对困苦生活坚忍不拔的精神。

⑥为了寻找关于邓贤国更多的经历信息,询问拍摄新蜀环卫公司贺贤英当时录用邓贤国的场景。或者通过解说词来进行描述。尝试与附近的居民和其朋友询问交流。得到的结果:家庭很困难、个性很坚韧很要强……

⑦回到最开始被采访者的镜头,他拄着拐杖,走向最近的一个垃圾桶,空荡荡的左裤腿随风晃荡……引发人们的同情,加深对环卫工作的认识。

四、 将会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困难一:拍摄过程中不自觉由纪录片的拍摄模式变为新闻调查和故事片的拍摄模式,有忠实的记录者变为引导者的角色和导演的角色。解决方法:还是要纪录片创作人对纪录片有着本质的了解,在实拍过程中增进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了解,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记录,注意提问方式。

困难二:对主体情感和精神没有透彻理解和把握,导致实拍时没有明确目的从而拍摄一些没有用的镜头。解决方案:对整个事件和人物加深理解。

困难三:拍摄地点在新都,距离很远。解决方法:坚持。

困难四:遭遇不愿配合我们的拍摄的对象。解决方案:合理选择,努力劝说,尽力而为。

五、 预算:

基本拍摄在新都进行,拍摄过程中还会在当地住宿,所以经费预算颇高。

六、 拍摄注意问题:

1.摄像机是倾听者的角度,注意有时摄像机的拍摄角度是仰拍的拍摄高度是低于被采访者与记者本身的。

2.拍摄过程中的光线变化,附近有无嘈杂生源。

3.还有就是摄像机的水平问题,但是拍摄中基本都是用三脚架所以注意一下就好。

七、 摄制组构成:导演、文案、摄影、采访人(要善于表达、善于提问)、配乐、剪辑。

八、效果预测:

1、从人格坚毅角度去反映和展现邓贤国的日常工作。

2、以画面为基础语言,配以解说词与音乐,把握节奏和片子的主题精神,让受众对邓贤国以及其环卫行业有所了解,作为审视人们对待公共环境态度的工具;

参考解说词:

成都市新都大丰镇的街头人来车往。在忙碌的街道上,一个橘黄色的身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橘黄色的身影正弯着腰,试图捡起一个烟头。他叫邓贤国,今年66岁,是一位左腿残疾的环卫工人。

一番努力,邓贤国终于成功,他拄着拐杖,走向最近的一个垃圾桶,空荡荡的左裤腿随风晃荡。

晨曦中,满身的尘土;夕阳里,一身的泥泞,这正是在城市的“美容”大师——环卫工,而邓贤国已经做了3年的“城市美容师”了。

47年前,邓贤国在一次事故中失去左腿,一直受人照料。3年前,不甘于白吃白喝的他来到成都,做了环卫工人,每天与扫帚、簸箕为伴,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邓贤国告诉记者,当年为顺利当上一名环卫工,自己还颇费了一番周折。由于左腿残疾,用人单位曾将他拒之门外。在邓贤国所在新蜀环卫公司,片区主任贺贤英告诉记者,考虑到邓贤国只有一只脚,公司担心他不能胜任此工作。但是邓贤国不肯放弃,坚持要扫两天马路给公司领导看。

贺贤英回忆说,“我们公司就只能让他试试,如果他做得下来,能够胜任这个工作,我们就决定让他做。”结果试了几天过后,公司发现邓贤国扫的非常好,所以决定将他留下来。

如今,贺贤英对于独腿的邓贤国充满了肯定,贺贤英说:“他做活做的相当好,比一般好脚好手的还做的好。他虽人残但智不残,能够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挣钱。”

邓贤国告诉记者,从路口第一根电线杆到路边第五根电线杆之间500米左右的路段,就是自己的“地盘”。环卫公司的要求是干净,而他对自己的要求则是看不到任何垃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看到地上有一片纸屑,邓贤国就停了下来,先把拐杖紧紧地夹在左胳肢窝下,腾出左手,将簸箕拿到垃圾处,然后右手拿着扫把把垃圾扫进簸箕,随后再把簸箕换到右手,左手拄着拐杖,走向垃圾桶。邓贤国说,自从那当上环卫工后,每一年他都要用坏一根木制拐杖。

附近的很多居民和商家亲眼目睹了邓贤国3年来的工作后,他们开始不再随手乱扔垃圾,还会教育孩子,把零食袋扔进垃圾桶。一位摆摊的小贩说:“掉一点垃圾,他就拄着拐杖跟在你后面捡,怎么还好意思乱丢啊。”

尽管工作辛苦,但邓贤国说话时却总爱咧着嘴大笑。三年来,他最大的心愿还是希望人们爱护环境,为环卫工们减轻一点负担多一些理解。“将城市扫干净、保洁干净,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身体锻炼。我希望大家尽量的少丢点垃圾,为我们环卫工人减轻负担。”

第五组小组成员:刘媛 马婷 胡国平 邬晓榆

3人物纪录片策划书

一、创作理念

关注社会中另一生存环境下的被托管的中小学生,从细节处着眼,展现隐藏在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学生们的生存状态。强调叙事纪实,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选择,舍弃,重视过程,完善结果在纪录片里贯注理性思维,谨记纪录片的本性:客观与真实,适当地施与人文关怀。

二、 风格地位

将平民化的视角和平实化的语言贯穿整部纪录片的始终,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拍摄学生们生活中的一天,以采访老师和学生为配合画面,描绘这一群体的生活,体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被托管的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父母的忙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引发人群的思考。

三、 主要内容

在世纪城的小区里,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多是外地来昆经商的商人,生活的压力让父母们每天忙于奔波,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在这里应运而生了许多托管的培训班。培训班里的老师负责这些孩子的日常起居,孩子们从小学生到初中生不等,有日托的,也有全托的。日托的孩子们,老师负责早上接到他们送去学校,然后中午再接到培训班吃午饭,再送去学校,下午接到培训班辅导他们作业,照顾饮食,直到作业做完由家长接走。而全托的孩子们还要留在培训班里睡觉,通常一周才能回家一次。

这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由于家长在精神生活上无法满足他们,只有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是什么对他们最重要呢?培训班的老师,所谓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他们在精心照顾孩子们的饮食和学习的过程中,真的能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吗?带着这些问题,用镜头探究这些孩子的生活状况,采用开放式的方式,展现这一现象对于这群孩子们的影响,留给观众充分的思考空间。

四、 目标人群

显性受众:家长(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家长),教育工作者

隐性受众:对这一社会现象有兴趣和共鸣的一般大众

五、 拍摄对象

托管班的学生们,托管班的老师。

托管班里必然有老师和学生两个角色,主要内容是围绕学生们的生活,因此,学生是整个纪录片的中心人物,是整个事件的推动者,他们与老师会发生深切的联系,而对老师的采访和拍摄也会形成冲突的交锋点。

六、 拍摄地点

世纪城某托管培训班、学校门口、其他地点根据拍摄具体情况安排。

七、 拍摄目的

反映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被托管的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父母的忙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八、 前期准备工作

题材的选择

从故事情节的选取来说,通过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来表现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是以小见大的一个方式,采用开放式的形式,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前期采访

(1)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做好拍摄纪录片的准备

(2)考察被拍摄对象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状态,从而对被拍摄对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主要对老师进行采访,了解学生们的生活、学习情况。

(3)与被拍摄对象面对面的交流,与对方建立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得到对方的信任,从而了解更为真实的信息作为拍摄的辅助资料,当然临场发挥也是重中之重。在学生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以方面后期的拍摄工作。比如:在这里(培训班)和家里有什么区别?多久见一次自己的父母?平常的零花钱有多少?等等这样的问题。

构思立意

明确拍摄的主题,谨记自己需要拍摄的目的,需要告诉观众什么,从而有计划有目的的选取素材,使纪录片的拍摄主题显得更深刻更合理。

切入点

以学生们一天的生活为着眼点,实际上表现的是他们通常的一种生活情况,通过对此的真实记录,表述一个完整的主题。

九、 拍摄现场操作

(1)拍摄技巧

多景别多角度高低机位有变化的拍摄,多运用各种长镜头,捕捉各种细节,保持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注意场景和构图,掌握好场面调度,留足空镜头。

(2)现场采访与声音采集

用聊天式提问,语调清晰,尽量做到短少准。注意素材声音的完整性,同期声的录制要注意声音的质量,多采集丰富的现场音。

十、 后期制作

采用叙事性剪辑和表现性剪辑相结合的方法,先看素材,再段落剪辑,再初剪,精剪,最后加少量特技,用AE做一个合适的片头,解说词用启发式解说,最后配乐,完成字幕。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