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时间: 06-26 栏目:案例
篇一:初中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2843字)

语文新课标将学校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文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渗透

我们的祖国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从四大发明到地动仪,从《史记》到《孙子兵法》,但情感依赖于认识,只有对祖国的文明了解了,认识了,才能对祖国有深刻的爱恋,所以我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带着学生在祖国文化宝库中领略文化的无穷魅力。为了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今天,我向学生介绍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科学发展的重大成果,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盛况和“神七”凯旋的录像,材料中那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和绚烂夺目的礼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航天员翟志刚的舱外成功行走更让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并立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很多学生不禁背诵起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种自豪感、奋进感油然而生。

2细节渗透

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回味杜甫笔下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顿感喜悦,它不正是德育渗透的特点吗?潜移默化,细致入微。我们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生活表现,努力创设一种和谐互信的教育氛围,选择恰当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育之以诚,力图将自己精心酝酿的德育“春风”吹向学生的心田,让不良的言行迎“春风”而化止。同时,要想潜移成功,润物见效,教师还要处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学习“八荣八耻”时,老师随手捡起地上的粉笔头,拧住流水的水笼头,关掉学生忘记关的电灯等等,这些细节虽小,却可点滴入心啊!有的学生表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乐意为集体多做好事,不再为多扫一次地斤斤计较,另外,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的细节描写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在《孤独之旅》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鸭群的羽毛上„„这一细节突出了少年杜小康的懂事、执著与顽强,他虽然还是孩子,虽然受了重伤,但却战胜了孤独、恐惧和强烈的黑夜暴风雨,把失散的鸭群找了回来。这一形象深深打动了个学生的心灵,“杜小康”成了学生坚强、勇敢的代名词,是学生心中的小英雄,大家也深深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

3名句渗透

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深深打动学生的心。

《孟子》二章中,有这样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育学生要成就一番事业,心先苦其心志不断磨练自己;如果只贪图安乐享受,那将一事无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诉我们,治国需要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工作和生活也需要人和。要想“人和”,先需“得道”,即多做好事,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真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受恩于刘备而报答感恩的佳句。通过这句话让学生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文天祥笔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更是让人心动。讲到这些我进行了点播,古人尚能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学生早被文章

塑造的形象所感染,这样一激发,就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思考的欲望,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强烈的爱国之情顿时溢满了课堂。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拓展渗透

1、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知道,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广泛地吸取课外书籍的丰富营养,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但书籍也有良莠不齐,而且学生的精力与时间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针对学生意志薄弱,经受不住困难挫折考验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从中学习主人公不屈服于命运,以顽强的毅力迎战困难的精神;针对学生革命理想淡化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红岩》、《林海雪原》,学习革命先辈为正义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事实上,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不仅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

2、专题活动

学习《最后一课》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收集赞颂祖国的诗歌、名言,举行朗诵会,用优美的文学作品去熏陶学生,加深对国家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

5写作渗透

作文是学生心灵的窗户,写作讲评时,我引导学生朝着“阳光”、“鲜花”的方向发展,即要求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有亮点,展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张扬个性之美。经过不断的努力,学生告别了过去的苦恼与压抑,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快乐,大家都深刻体会到:写作就像飞鸟在湛蓝的天空中划过的那一丝灵动,自然、美丽、脱俗。

篇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2273字)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

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即:“见缝插针,随机育人”。下面仅就《我爱这土地》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作者深爱这土地,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深爱这土地?不用多说,学生肯定被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动。接着时代背景的介绍,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二、在观察图片,领悟图意中渗透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老师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举手回答)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尽显其颜,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诗,更是要读出感情。首先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读,再请学生试读。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小诗?(悲痛中更有憎恨)那么,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愤怒?分析后,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

四、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我爱这土地》这首小诗,全诗只有短短10句话,110个字,却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然后中心发言人汇报。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诗人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2、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3、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4、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在第三个问题的总结讲解中,问: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说明了什么?学生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深,并隐含着献身之意,崇敬之情不言而喻。特别是第四个问题的深刻含义不容忽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德育渗透的良好时机。教师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艾青,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他表示:为了祖国愿意牺牲自己。那么今天,没有战争了,和平了,我们年轻的一代该怎么做呢?(思考后举手回答,至少请5个学生。)

五、在歌声中渗透

在分析讲解课文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flash媒体文件《我的中国心》,让学生一起齐唱。让学生记住:记住血,记住罪恶,记住耻辱,记住历史。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发奋学习,献身祖国,让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六、在练笔教学中渗透

诗人艾青,亲身经历了这场灭绝人性的侵略,亲眼目睹了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不要钱,还给生活费,这美好的生活是谁给予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写一首新世纪的《我爱这土地》呢?让学生课余抽时间认真写,并交老师评改,选出优秀的给予奖励。

这节课,我就是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知识的掌握,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了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抓住每一个德育教育渗透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新的教学理。念。

篇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1986字)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语文课又不是专门的德育课,不能包罗万象、迎风趋时地说教,而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见缝插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即“见缝插针,随机育人”。

一、挖准教材的“亮点”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点”。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该让学生通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在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要让学生认识皇帝及大小官员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冰心的《小桔灯》,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忧郁颓废。

只有挖准了教材的德育“亮点”,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选准教法

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可以说处于这个过渡期的初中生情绪往往不太稳定、心理也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选取更为恰当的方法。只有方法恰当,才能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让他们的心理受到健康的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针对学生中男女同学不团结的问题,我们可以多采用讨论法,让学生以前后桌为小组一起学习,一起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如教学寓言《蚊子和狮子》时,由于课文内容较简单,学生能自已看懂,而且能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道理,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幼有“半幼稚”的特点——爱表现,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法,让学生把整个故事情节表演出来。这样,既能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改好作文、日记

“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而我们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一般也都是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写日记更不例外,因此,作文是学生做人的体现,日记是学生心声的流露。因此,批改作文、日记,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写作技巧的批改,更应该通过批改作文、日记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几年来,我在学生作文写下的批语中一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作文技巧方面的;一是做人方面的。而对于日记评语,更多的是从思想、做人方面的引导学生。

四、搞好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学习机会。而德育的内容也十分宽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把德育落到实处。

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比如,词语接力赛、表演课本剧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比赛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此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词语接力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那种敢于挑战的精神;表演课本剧本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大胆创新的精神等等。在本学期我班就开设了“小眼睛看大世界”的作文专栏。学生纷纷把自己看到的社会生活的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德育活动,体现德育教学中的知行统一的原则。这样的德育比任何的说教都成功。

五、抓好“每日一句”环节

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使许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不凡的业绩,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所云:“我觉得格言警句像一盏心灯,徜在学生心灵中点燃,会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朝着自己理想的高峰攀登。”因此,在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总能抓好“每日一句”环节,让学生利用早晚读课前的时间抄一句格言警句,并让学生尽量背下来。

日积月累,学生抄多了,心中的那盏“灯”也越来越亮了,平时的交谈中、作文里、日记上,常常出现他们积累的格言警句,很多学生都懂得用格言警句来鼓励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埋怨作业多,时间少,诉完苦这后,他在日记的最后写了这么一段话:“记得歌德曾说过:‘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我没有充裕的时间写作业,可能就是因为我没有善于利用时间吧!”看后窃喜,我想这应该是“每日一句”的功劳吧。

总之,语文老师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至于如何育人,各有其法。既然不能长篇大论地说教,那么我们就充分利用每个教学小节,在教学中“见缝插针,随机育人”吧!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