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

时间: 01-20 栏目:心得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一: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

星转斗移,岁月沧桑。红旗渠开始建设至今已45年。红旗渠建设开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和艰难险阻,付出了很大代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充分显示了党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1954年4、5月份调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深刻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发展。当时全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它耕地全是靠天种植。大旱绝收,小旱薄收,种麦面积很小,亩产仅有七八十市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群众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跑5里、10里去取水,还有的跑更远路程去取水,群众说“吃水如吃油”,但是没有油吃能过,没有水吃,一天都不行。面对这些情况,1957年12月,杨贵同志作了发动全县人民“全党动员,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报告。通过种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于1960年2月,在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的带领下,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开始了“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战十年,终于建成竣工。

“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是林县人民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从修小型水利工程到修大型工程的过程。兴水符合林县县情,兴水就是为林县父老乡亲办实事,兴水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群众从兴办水利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党,从而更加热爱党,党指向哪里,群众就干到哪里。

红旗渠的建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解决突出问题、不等不靠的精神体现。红旗渠的建成是一批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众、无私奉献的英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结果;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和群众同心干,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展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民所望,为民所急,办更多、更大的实事、好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无畏,创造性地工作,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二: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1372字)

在建党89周年之际,我们这些年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社党委的组织下奔赴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一小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境,就有5次。民国初年,任村桑耳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而在腊月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等到天黑才终于在半路迎到了挑满水回家的老公公,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桶水全洒在了地上。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了上吊自杀的新媳妇……这一桶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

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

这次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当年红旗渠工地上的除险队长任羊成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年修渠的故事。他在上工地之前,总要把自己的铺盖捆起来,他还有个小本子,把平时他借别人的东西都记在上面。有次他的这个秘密被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发现了,问他是不是想开小车当逃兵。任羊成说:“咱干的是啥活,有多危险,万一哪一天粉身碎骨,我的东西也现成,把这四两套子,往棺材里一放就行了。”

在林州,只要是65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修过红旗渠,大家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一心一意修建红旗渠。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外边大下,里边小下。由于长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得了关节炎,还仍然坚持在工地。民工们从家带口粮,每人每天1斤多粮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建党日当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红旗渠最险要的路段青年洞上高唱国际歌,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红旗渠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突出地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年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需要抵御的诱惑也非常多,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三: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1466字)

第二批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上级安排部署下,单位内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从理论上对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有了全面的认识,对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有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当大家来到林州市,踏上红旗渠时,无一不被这座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工程奇迹震惊了。在红旗渠的标志性工程青年洞,全体党员更是向着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深刻感悟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20世纪60年代,安阳地区的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和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连续苦干10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党领导下的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再次印证了我党关于人民群众才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准确性。

干旱缺水是历史上长期困扰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在60年代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几十万林县人民为什么能够不怕流血流汗拼命修渠呢?还是因为当地政府修建红旗渠的决策代表的是林县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去民愁的正确决策。

红旗渠是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的修建成功,就是依靠群众力量,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真实写照。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观点,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用红旗渠精神鞭策自己,对照“四风”查找自身存在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根本。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要紧的。

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红旗渠精神充分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无限潜力。经过参观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对实践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一是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弘扬红旗渠精神。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活动主题,引导党员进一步认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的思想,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切实把红旗渠精神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精神旗帜。

二是在提高执政能力方面弘扬红旗渠精神。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既要有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科学发展,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扩大对外开放的能力、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三是在端正党风政风方面弘扬红旗渠精神。要教育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苦。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重点,想方设法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兢兢业业干工作,实实在在创业绩,多干群众急需之事,多干群众受益之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四: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654字)

20世纪60年代末,地球上增添了一条蓝色飘带,太行山上出现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一如中国人的脊梁在苍茫大地上的浮雕,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此,红旗渠,红旗渠精神,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7月24日,内科系统党总支党员一行在魏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河南林州市的红旗渠。

当我们看到红旗渠博物馆中那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一件件史料和依照当时艰苦劳动场面还原的浮雕,当我们行走在渠畔欣赏着那一个个巧夺天工的“艺术画卷”时,无不被林州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所折服,无不被林州人民当年艰苦奋斗,撼天动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感动。从翠柏拥簇、渠水奔腾的分水苑到千仞峭壁之下的青年洞,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凭借简陋的劳动工具,在恶劣的作业条件下,用昂扬的革命斗志,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以及重新安排河山的坚定决心,林县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林县人民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动人故事和千军万马战太行的丰功伟绩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我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而且我们应赋予红旗渠精神更新的内涵。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共产党员,我们发扬红旗渠精神的最好表现就是踏踏实实立足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用实际行动投入到院党委号召我们的争创齐鲁先锋活动,用我们良好的个人素质争做“无投诉,无差错,无纠纷”职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五: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1010字)

9月9日厂党总支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温入党誓言'学习党章·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旗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部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红旗渠总长1525.6公里,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一道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建成后,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不仅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修渠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1995年4月,胡锦涛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

参观红旗渠让我们深受教育,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彰显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凸显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容,以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为主要特征。人工天河红旗渠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不论是在年仅27岁就牺牲在作岗位上的吴祖太身上,还是在开山炸石蹦掉三颗门牙的除险队长身上都清晰地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精忠报国的精神,这种精神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闪耀着人文精神与理性主义的光芒。

今天我们学习继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保持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在工作中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就是要强化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要让红旗渠精神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红旗渠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看到了红旗渠就会使人重拾记忆,忆起那个时代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全党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红旗渠精神将引领我们战胜困难,鼓舞斗志,走向胜利。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