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意识心得体会
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说: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三种意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传统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而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中央对此有深切的认识。十六大结束不久,胡锦涛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奔赴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提出居安思危问题;在~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提出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胡锦涛在~年1月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又提出切实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树立八个方面的优良作风,其中包含着服务于人民、艰苦奋斗等多方面内容。从重温“两个务必”到提出“三种意识”,可以看出,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五年任期中的一贯思路。
增强“三种意识”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亦有相应进展。但是,中国毕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虽然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进一步增强“三种意识”,不断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实为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所必需。
增强“三种意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客观形势要求各级领导者树立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引导社会发展,为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维系社会公正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在转型时期,由于各项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在某些地区、某些部门还存在一些政令不畅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增强“三种意识”,加快改革的步伐,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政治上的保障。
增强“三种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在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时代,为了维系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执政党需要公正地协调各方利益,以人民利益最大化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取向,由此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执政为民。但目前在某些地方、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影响社会公正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增强“三种意识”,特别是公仆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公正、巩固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三种意识”,对于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节约意识这三种意识的学习,结合自身岗位有了更深的体会,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下面谈谈我本人的一些心得: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增强“三种意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增强“三种意识”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增强“三种意识”,不断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实为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所必需。增强“三种意识”,加快改革的步伐,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政治上的保障。增强“三种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增强“三种意识”,特别是公仆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公正、巩固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天孚公司刚刚完成了三项制度改革,这是更上一层楼,公司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起点。通过学习“三种意识”,用“三种意识”来指导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把公司做大做强,成为鸭电后勤服务强有力支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要生存只有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所面对的施工单位,大都是一些人员不稳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规范化管理,需要我们进行培训,加强管理,才能完成工作任务。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树立忧患意识,进一步加强危机感和使命感,认清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寻求公司持续长远发展的道路,为公司更好发展出谋划策,使公司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上,强调要求各级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这“三种意识”的提出,内涵深刻,意味深长,令人警醒,意义重大。3月份,***到济宁调研,结合全省的实际就学习贯彻“三种意识”提出了明确要求,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办公室近期在开展增强“三种意识”学习活动中,结合实际进行了认真分析讨论。汇报如下:
一、自觉增强忧患意识
忧患是基于对现实清醒、理性的判断和分析。从大的方面来说,邮政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公司化运作刚刚上路,加快发展、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加速结构调整是当务之急。济宁邮政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解决了很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坚定信心,扎实细致,创新思维,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小的方面来说,办公室作为综合协调部门,所有人员都要自觉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主动适应公司化的要求。要清醒的认识到:公司化运作后,办公室的工作将会更加繁重,对办公室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将会更高。企业不会容许碌碌无为的员工长期存在,每个人都应该牢固的树立岗位危机意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学会全面发展,扮演多面手的角色。
二、自觉增强公仆意识
办公室本身就是服务单位,服务领导、服务基层是办公室人员的职责。办公室工作人员既直接面对基层和群众,又直接服务领导,必须要有强烈的公仆意识。一是要摆正位置。作为办公室人员,服务就是天职。优质服务、主动服务、超前服务是办公室人员的服务工作目标。办公室人员的面貌、作风和水平,往往就代表着领导、代表着单位的形象,必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二是要迅速高效。要带头提高执行力,对交办的工作迅速落实,不打折扣。三是要服务基层。齐心协力地为基层和职工快办事、办成事。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防止出现拖拉、推诿、误时误事等现象。
三、自觉增强节俭意识
通常观念认为办公室是个花钱的部门,我们认为办公室工作做好了,既是省钱的部门,又是可以挣钱的部门。目前办公室支出的主要费用包括:餐饮会议费、物业费、通信费、修理及油料费等。我们将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制度,能省则省,不该花的钱绝对不花,可以少花的一定不能多花。一是严格控制物业管理支出。办公室今年开始负责全局的物业管理,下步将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全面强化检查。二是严格控制通信费支出,对市局所有电话、线路进行摸底排查,继续洽谈费用协议。三是严格控制招待费支出。严格审批制度,建立通报制度,力求做到节俭实在。四是严格控制车辆费用。办公室今年执行的内部考核办法对车辆管理作了严格要求,驾驶员私自出车、擅自改变行车路线都将受到经济处罚。
在今年“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越是形势好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条件好了,越要发扬优良传统。他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意义,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自觉贯彻。
为什么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改革开放28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今天的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大步迈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否则就容易出问题。事实上,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如,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压力日益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变革加快,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大量新问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等等。能不能妥善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这个时候强调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失去了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忧患意识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源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和觉悟。我们党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担负着执政兴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我们所讲的忧患意识,正是基于这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越是形势好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这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面对不断涌现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满,也不能有丝毫懈怠,只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宵衣旰食、夙夜在公,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为什么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讲的科学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我们讲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经过改革开放28年来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民生方面一些新的问题正在逐步凸显出来,教育、住房、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等领域的一些问题还解决得不够好,一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清醒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这些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着力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因而顺民意,得人心。
要使中央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然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看到,由于我们党长期执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容易产生脱离群众、公仆意识淡化的倾向,极少数党员干部中也确实存在着不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冷漠无情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欺压百姓等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对有些领导干部来说,坐在主席台上高谈阔论不难,抓招商引资上项目也很来劲,但要让他像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深入体察百姓疾苦,认真解决民生难题,可就不容易了,难就难在公仆意识上的差距。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责。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就是要时刻牢记,党的执政地位和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就是要把更多精力用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上,把更多财力投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拥护,才能带领人民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为什么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扩大了,我们的物质基础越来越雄厚,各方面条件逐步改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这是值得高兴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同志淡忘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甚至认为节俭意识成了过时的观念。在一些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中,滋长起一种奢侈浪费之风,无论生产、建设还是消费领域,都存在着许多铺张浪费现象。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公款消费大手大脚,楼堂馆所相互攀比,办公楼越建越豪华。奢侈成风实质上是一种腐败现象,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如果不能坚决刹住这股歪风,我们就会严重脱离群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
强调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是因为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还不富裕,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大笔投入,国家建设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即使我国进一步发展了,综合国力更加强大了,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仍然不能丢,还要继续坚持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强调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还因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一种精神状态,能够起到砥砺意志、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形成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它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强调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还因为通过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能够在全社会倡导形成厉行节约的风气,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增强三种意识的重要讲话,与他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关于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总书记强调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和进一步增强三种意识,语重心长,含义深刻,非常值得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良好的作风和健康的意识,都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一种财富。只要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我们的头脑就会更加清醒,工作就会更加主动,前进的步子就会更加坚实,就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今年全国“两会”上,胡锦涛同志告诫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指出“政府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
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时期以来,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主要有两种:一是做官当老爷,由公仆变为主人;二是以权谋私傍大款,由“公仆”变为“私仆”。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腐败堕落等问题。对此,媒体多有曝光,群众深恶痛绝。因此,如何牢固地树立并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已经是党在提高执政能力、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增强各级干部的公仆意识,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从政准则。各级领导干部决不能以群众觉悟低、思想不解放等名目,漠视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甚至通过强制手段压制群众的正常诉求。而是要把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重大决策的制定和重要举措出台前,都要把着眼点放在群众利益上,都要想一想、了解一下,群众是否拥护和赞成。悉心尽力地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增强各级干部的公仆意识,就要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领导干部行使权利要做到,凡是涉及群众实际困难、危害群众具体利益的事,无论事情多小、阻力多大,也要抓实抓好,抓出成果;为了群众的正当权益,要坚决运用手中的权力抵制歪风邪气,勇于兴利除弊;决不拿群众利益作为代价,利用权力搞“实验”、赌政绩,让老百姓替自己的失误交学费。努力做到举止之际皆为民利、俯仰之间无愧民议。
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人民群众对公仆的监督机制。要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主仆关系错位甚至颠倒。要通过加强行政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从制度上保障所有行使权力的人必须以人民的满意与否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那就一定能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有效防止“公仆”变为“主人”,防止“公仆”变为“私仆”。
对于党的各级干部来说,要想把我们已经取得极大成就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亿万人民群众,就必须
时刻牢记胡总书记、温总理的谆谆告诫。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秉持公仆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