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教学领导学习心得

时间: 03-27 栏目:心得
教学领导学习心得一:教学领导培训班 学习心得

纷繁的工作中,能摒除一切杂念,安安心心地当三天学生,给自己一个充电的机会,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真好!又听到了张局慷慨激昂的讲话,依旧那么实在,依旧那么真诚,依旧那么言简意赅,真好!

能与张局面对面,聆听她讲话的机会不多,但每次听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张局太了解我们一线教师了,一个语文课堂上的“骄傲读课文”的例子引得大家笑声一片,也让我们这些教语文的不由脸红;张局太清楚学校的现状了,一个“喧嚣”,切中时弊,道出了众多学校的浮华现状;张局太爱天桥教育了,那句“我们天桥教育玩不起花架子”说得平平实实,却感人至深。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吧,我们虽然很少见到张局,却总觉得她的心是跟我们贴在一起的。能做她手下的小小“一兵”,特别踏实,也特有奔头。

听着张局的介绍,我慢慢弄懂了《校本研修规划》该如何制定:针对本校的现状,利用自身的优势,解决突出的问题,做好教育和教学,这就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特色出路了,这就是成功。确立好具有校本特色的备课、上课、作业、教研的提升目标,研究出相关的提升策略和评价制度,这就是我们规划的主体……

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张局举的那个关于备课的小例子:

“我不反对备课时网摘,把名师的教案吃透了,再改出自己的特色,把自己的课上得跟窦桂梅一样好,这也是成功。”我想,所有在一线真正用心工作的老师听到这番话都会欢呼雀跃,因为它真的道出我们的心声了。这也应该是我们制定规划时的努力方向吧:配备完善的措施,把那些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又深受老师们欢迎的方式用到极致,让大家乐于完成常规的工作,乐于把它们做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我们教学管理的成功。


教学领导学习心得二:提升教师教学领导力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1183字)

坐在返航的航班上,随着起飞时的超重,看着渐渐远去的斑驳的灯光,感觉心里很大的压力,总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从哪儿入手,觉得自己就像个筛子一般,有很多漏洞,也很肤浅。这次上海之行,听了三堂高水平的讲座,不虚此行。讲师们既能通过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引领思想,提升我的大局观,开拓思维,让一个埋头做事的人,也能停下来抬头看看路。与此同时,还能细致入微,通过亲身经历,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具体指出现在面临的或将来面临的困惑,并给予准确的分析提出指导建议。听完这三次讲座,既感到了差距的巨大压力,也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次讲座的内容,笔记本记录了厚厚的半本,消化确实需要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祝庆东、 宁冠群老师用大量的实践经历和身体力行的示范,反复强调了教师的个人发展途径是课题,这是突破高原期,进入名师的不二法门。方法再好,不会凝练提升,始终是管中窥豹,尝试课题研究才能反思,实践,提升步入良性循环。回想自己在棕北走过的十一个年头,其间也参加了教研科研,但终究因为未围绕课题展开实证研究,而只能是东抄西拼,凑出一份勉强的结题报告。在教育硕士的学习中,原本自己就想用这个课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但最后我放弃了教育硕士的论文答辩,只因为不愿意去做这个在网上东拼西凑的虚假的论文。回顾当年,我为这个课题常常跑去川师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很感慨孤掌难鸣。为什么没有做好课题研究,对自己做了如下总结:

其一: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是网站开发方向,无法自己独立编写这么动态交互的专题学习网站,即便多次前往双中借鉴学习,但技术上总是力不从心,如果能与技术方联合开发,就能突破技术壁垒。

其二:日常工作埋头做事,不会拒绝。虽然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是会有的,但我的脑子思考的却是如何能高效的多任务并行处理各种日常事务性工作。平时的工作往往通过优化,能挤出点水来,却因为不会拒绝,又被新的事情填得满满当当。渐渐地,自己也变得不会看路,逐渐沦为一名技术工人,想法也变得简单起来,缺乏思想,没有大局观。

其三:在工作中,自己缺乏协调各部门通力配合的能力,研究过程中的想法步骤好,但缺乏执行力,时效性差,相关部门总会因为种种原因,拖延或变向拖延。解决的办法只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点点滴滴中,树立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权威,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取得同事的信任,愿意一起干点实事。

其四:缺乏课题写作技能的沉淀,写的内容,总是口水话太多,难登大雅之堂。希望学校能开通“中国知网”,让老师能很方便的在校园网上利用自己挤出来的零星时间,方便的下载查阅高水平的最新学术期刊著作,以便引领思想,及时解决工作中发现的困惑,而不是闭门造车,或者去大学图书馆才能查阅。

在本次学习中,收获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陷,外出学习只是第一步使人触动、感悟,更重要的是践行。希望学校能多组织这种高水平的活动,走出去听全国一流的专家讲学,受益匪浅。


教学领导学习心得三:让科学发展观领导教学工作——个人学习心得(1791字)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构建协调社会的重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的根本内涵。它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动身,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领导方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但就目前的实行情况来看,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科学的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必需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主体。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和主体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的“听话”的教育。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施展学生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自动性、发明性。主体性的确立,必需处置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写,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当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挚、热爱、理解为特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老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育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育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提高才是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二、健全考试评价体系,凸显人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作为培育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也考不出理想的造诣。于是人们在反思现行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时,将现行教育中种种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弊端归咎于升学考试。于是乎就有人高呼“都是考试惹的祸”。果真如此吗?非也。教育学理论告知我们,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腕,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特点,但不是专利,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缺少考试。当考试的评价内容与方法是科学的和全面的并与教育目的相一致时,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手腕,引导着教学双方朝着教育目的前进。反之,为了追求好的考试评价,教学双方不得不就义受教育者的发展,而去追求片面的考试评价,这时的考试由手腕异化为目的,严重的妨害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成为教育过程中的异己力量。因此,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应要健全考试评价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增强创新素质的培育,使人的发展可持续。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期,创新决议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就个人的发展来说,精彩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一个人发现问题、积极摸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遇的敏锐性。这样的人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一步步地完美自己。

教师具体应从以下四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育和训练:首先,创新意识的培育,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育。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发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其次,创新思维的培育,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置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再次,创新技巧的培育,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具体的能力训练过程。最后,创新情绪和创新人格的培育。创新情绪包含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豪情等,创新人格则包含勇敢、风趣感、独立性强、有恒心等。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接洽的,意识是前提,思维是基础,能力是症结,情绪是动力,人格是保证。他们相互作用,才干培育出创新素质的人才。

四、形成社会合力,共创素质教育的协调环境。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政府、家庭、社会、学校的亲密配合。政府必需进行教育评价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的改革,从而形成有效的素质教育导向机制、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和精确的激励机制。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将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搞好家庭教育。教师应当多与家长接洽、沟通,共构协调的教育环境。经验证明,教育的真正成功,是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干紧张有序地、富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