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残疾人的中国梦演讲稿

时间: 09-02 栏目:演讲稿

1残疾人中国梦演讲稿

残疾人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固有问题。而我国的残疾人事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通过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生活关注,社会上建立起残疾人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残疾人工作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残疾人,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健全人一样,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己的生活梦想。但受制于自己的身体条件,他们,常常受到人们奇异的眼光,社会的不公待遇。残疾人对生活、对家庭、对社会的美好憧憬与梦想,往往被严酷的现实撞击的支离破碎。所以如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也能帮助残疾人实现他们的梦想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据了解,今年的助残的主题是“帮扶贫困残疾人”。目前我国仍有1500万以上残疾人生活在国定贫困线以下,占贫困人口总人数的12%以上。残疾人群体的生活状况不容忽视,他们是中国社会的组成人之一,没有他们的存在终将是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所以,如何用实实在在的服务帮扶贫困残疾人摆脱困境,将是在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新形势下,政府对提升特殊群体服务能力的重要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人们思维眼界的开阔。如今,残疾人实现脱贫梦已经有了坚实基础,从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全国共有1017.8万人次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其中487.5万人次通过扶贫开发实际脱贫。这些确切的数字让人们为之喜悦,让残疾人群体对拥有享受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公平的教育、更多的工作机会、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有了切实的保障。而今的中国,残疾人正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因为来自社会的力量,残疾人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他们将插上梦想的翅膀,伴着“中国梦”的深入发展越飞越高。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中提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不仅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但在取得成绩的同事,我们也应认识到不足。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残疾人事业起步晚,起点低,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残联组织的不健全,我国残疾人整体生活水平偏低。由于受经济实力、医疗设施条件、康复人才等因素的限制,加之有些主管部门重视不够,我国残疾人中的绝大部分得不到康复。教育事业体系的不健全,学校家长的观念保守,大多数残疾人士未接受良好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残疾人就业困难的社会状况。还有婚恋生育等等社会问题,这都需要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当我们放眼社会的时候,残疾人群体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当我们在畅谈中国梦的时候,残疾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代价。身体的缺陷给残疾人带来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诸多不便,导致大多数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不管是先天残疾还是后天灾祸,残疾人都和我们一样平等,一样值得被尊重。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不屈不挠,用实际行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他们,更值得被关爱被尊重;这样的他们,更是体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社会应为他们撑起一片平等的发展天空,为他们伸出一双温暖的大手。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残疾人参与的中国梦是不完整的中国梦。

要将残疾人梦融入中国梦,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残疾人朋友们的自立和自强。有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残疾人的权利和尊严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才能营造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和谐氛围,才能真正让残疾人和健全人一道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达到残健共融的目标。

要将残疾人梦融入中国梦,让更多的个人梦为残疾人助梦,促进残疾人的康复、就业、生活与福利保障,切实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帮助残疾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

将残疾人梦融入中国梦,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共同铸就伟大的中国梦!

2残疾人中国梦演讲稿

当今的社会进入了多元化时代,残疾人群体也是多元化社会的一部分,而这个群体的本身也存在着多元化。在这个群体中由于经济和地域的差异,贫困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还是占绝大多数,只有很少一些人能直接参与社会的活动,在融入社会后才转变了对自身与社会的看法,知道了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假如我们不是残疾人,就一定个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吗?假如我们撇开现在的自身身体条件,就自己的能力与知识,能在这个社会中独立生存吗?如果这样考虑问题是不对的,那么社会依然还是有贫富差距、有三六九等,这只能说明一点,人还是要靠自身努力才能提高的。如果一个在社会上混的残疾人,他肯定知道自己的付出一定要比健全人多,做的也比健全人要好的多才能求得立足。因为残疾人与健全人相比,在起跑线上已经存在着天然的落差,只有自身的强大(包括心理与技能)才能对健全人有足够竞争力,才有自己的生存力和发展机遇,这是不容置疑的。

人是需要自我反省的。当我们觉得社会对我们的不公平时,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在索取的时候,我们又付出了多少,又做了些什么。人仅有善良是不够的,只有善意的付出,才能得到善意的回报。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一种不平衡的平衡,往往付出了太多太多,收获的总是一点点甚至还没有,这难道不是事实吗?网友小雪人说的好:“我个人觉得平等不是别人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而是日常的生活中,因为很多人总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我们的)问题,所以我们感到我们(自己)没有自由没有权利,在这种心态下就觉得不平等了”。

人的内心本没有坚强与脆弱之分,其实人的承受力(或称为心理素质),才是生命的能量。人生是一个不断积聚能量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再造自我的过程。社会变革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个过程,弱势群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永远是个边缘化的角色,也是没有能力参与在其中的。因此,对于维权成了一种自发的内心需求,然而对于维权的含义,你能了解多少呢?天天在喊维权的,恐怕懂得的不会太多,充其量是在维护自己个人身上发生的,或者与个人利益相关联的所在群体的利益。所谓的维权,必须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话语权上的弱势群体,往往也是现实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既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又鲜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甚至无法得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非常有限和薄弱。总而言之如何维护和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这才是维权的最根本的基础。

网友瑞红姐姐说:“作为心理咨询师,接触这方面工作以来,发现心理问题和社会福利制度缺失也有很大关系。残障人在以上问题基础上还有严重的对疾病恐惧、对养老问题的担忧……这是残障人面临的很实际的问题,这是社会实务范畴,不单单是心理问题。”在很多残疾人网络的论坛上,我们注意到,残疾人最关注的有两个问题:就业与维权。在帖子中情绪化的言论比较多,姑且不论是非曲折,关于残疾人的点滴小事,往往会迎来无数的情绪化的跟帖予以宣泄。当一个残疾人过度关注自身平等的每个细节问题时,无论有多么充足的理由,他的心理已经处在失衡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加剧了不平感的焦虑、恐惧、失望和愤怒,导致了对社会不公平感的直接认知,而这种认知在残疾人这个狭小的圈子里传播,进而成了一种共识,成了一种对社会的集体意识。

虽然在我们残疾人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事却不能不承受,有许多不该付出的却不得不付出,因为这就是命运,但在这种命运中也包含了自我的尊严。尊严是谁给予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虽然我们残疾,但要残疾得有志气,才会有、才能有尊严。

3中国梦残疾人演讲稿

一个幼小的生命,几剂过量的庆大霉素。透明的液体顺着长长的针管缓缓注入这个小女孩的体内,除了那一阵阵哭声,在别人眼里,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

半年多过去了,小女孩的语言能力没有任何提高,对妈妈的呼唤再没有一点反应。妈妈很难过,总是喃喃地说,为什么我的宝贝不理睬我了呢。日子一久,家人们发现有些不对劲,于是抱着小女孩到省会几家大医院检查,检查结果都一样——因使用庆大霉素过量导致耳聋。从医院出来,爸爸连自行车都不会骑了,推着车子一步一步向前挪着脚步,妈妈抱着小女孩一路走一路哭,小女孩则懂事地用小手不断为妈妈擦眼泪。

这个小女孩就是我。那时距我用庆大霉素已经一年多了,也就是说,我早已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自此,我的噩梦开始了,全家人的噩梦开始了。生活,陷入了一片暗夜之中。

听不到周围的声音,终日在寂静无言中度过,没有童年的欢歌笑语,没有音乐儿歌相伴,不能和同龄孩子们交流,那个会眨眼睛的布娃娃成了我童年唯一的玩伴。虽然幼小的我对此没有什么太多的在意,但我的亲人却深有体会,他们和我共同承受巨大的痛苦。经过几年的四处奔波求医问药,打针、输液、针灸、按摩、气功、理疗、中药、西药,能用的治疗方法都用了,能去的医院都去了,最终也没有让我从无声世界中走出来,我那损失的听力也就永远无法挽回。

一次次求医问药的失败,就如同在暗夜中一次次摔倒,摔倒后又爬起,又摔倒,如此循环往复,暗夜中何时才是尽头呢?难道我就这么在无声世界中生活一辈子吗?漫漫人生,该如何度过呢?

二、月光下的探索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一次在医院,一位医生看到我的痛苦和我父母的悲伤,又了解到我的病情,她对我的家人说,赶紧教孩子说话吧,趁着孩子还小,一定要在六岁之前教会孩子说话。一旦过了六岁,就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孩子就真成哑巴了。医生的这席话给陷入困境中的全家人带来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从此,我的家人开始教我学说话。由于我是在学会说话之前就耳聋了,没有任何语言基础,所以教我说话就格外艰难。姥姥说,小时候的我很听话,学说话时让说几遍就说几遍,为了说好一个音节,而反复练习上千遍上万遍是经常的事,我从来没有怕过苦。那时候,我一边治疗耳聋,一边学着说话,在病房里,我输着液,姥姥凑在我的耳边大声教我念汉语拼音。我输液往往要一次输两三瓶,姥姥就在我输液时抓紧时间教我说话,这样做为的是赶在我六岁之前使我学会说话。病房里常常有人投去不解的目光,他们问姥姥,何必要这么费劲教一个聋孩子说话,让孩子学手语不行吗?姥姥没有理会周围人的不解,坚持教我说话。因为就算是“十聋九哑”,那也是有十分之一的希望啊!

就这样,我们全家人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一线月光——聋孩子是能够学说话的。虽然光芒很微弱,但是毕竟是困境中的一线光亮一线希望,犹如一根救命稻草,可以在暗夜探索的途中求得一丝安慰。这线月光虽然不能永远照耀我的人生路,却为我将来融入正常人的社会奠定了基矗。

三、黎明时的追求

终于,在家人的耐心教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我学会了说话。后来我戴上了助听器,靠着助听器,我能够和正常人进行交流。六岁那年,我进入小学,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学读书。我坚信,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我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也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收获和回报。

我高考那年,国家教育部出台高考体检指导意见,放宽了高考的体检标准,并严格规定任何高校不得拒绝残疾学生,为残疾学生打开了一扇进入大学的门,我有幸成为这项规定的第一批受益者,顺利地进入大学校门,我的人生迎来了黎明。我虽然失去了听力,却远离了喧嚣,远离了嘈杂。我的心也因此变得更加平静。在大学里同样遇到许多困难,没有老师的照顾,没有固定的座位,也没有人可以在课后为你指导,但我坚信,正常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做到。

我深知,作为一个聋人,我是不幸的。但我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生正逢时,这个国家这个时代为我提供了成长的机会,不论是童年的求医治病,还是少年、青年时代的求学读书,都得益于我的家庭拥有为我治病送我上学的条件,而我的家庭之所以能够带我四处治病,能够把我送进正常学校,正是由于国家和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背景,提供了让残疾孩子接受康复治疗的条件,提供了让残疾学生进入正常学校的机会。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在残缺的人生中欣赏更多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芦花香里风清,几度渔歌;杨柳影中月冷,数声短笛”,这样诗意的生活,我只能体会到“芦花香里风清”和“杨柳影中月冷”,而那“几度渔歌”和“数声短笛”则在我的世界之外,也许你会觉得这样世界真的很不完美。残缺的人生和残缺的世界带给我风雨和阳光共存的生活。不过世俗的偏见和歧视一直存在,我无法拥有和正常人完全一样的公正待遇,我知道,这并不是我能左右得了的,所以我一直默默地鼓励自己——也许结果不公正,但只要你做了,就能对得起自己!我学会在逆境中拼搏奋进,在坎坷中勇往直前。命运的不公,世俗的偏见,都无法阻挡我在风雨中前进的脚步。众所周知,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更何况我这个残疾学生,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目前我已经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希望自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

就算我一直找不到工作,我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每个人面前都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我也不例外。或许我不能拥有正常人那样良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前途,但我相信,只要我不懈努力不断坚持,我的面前还是会有通向成功的道路的。我经常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勉励自己,我会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继续克服困难,勇敢面对荆棘坎坷,向明天和未来迈进!

4残疾人工作者中国梦演讲稿

珊瑚,起初虽然是娇小无攻击力,但是这其实不意味着它没有抱负,不敢有梦想。它一旦认定了家,就无停止的扩大成长,无人能猜测它能量的多少。或许是这四周?或许是这片湖泊?或许是整个大海!他的地位是被认可的,他的精神是使人敬佩的,故希看在,梦就在!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弱势群体,正如珊瑚一样,一样有着希看和梦想,一样有着抱负和寻求,一样有着不屈的气力!

我是一位军队转业干部,在加进残联队伍之前,对残疾人工作知之甚少。工作后的5个月,让我逐步对残疾人工作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让我逐步把这份工作当作事业般酷爱,同时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的艰辛、残疾人本身的坚强和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崇高。

下面,我想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我在刚进进残联时,偶然看到了的一则新闻画面,在山东省某个破旧的院落中,一个面容蕉萃萎黄的老人孤伶伶地坐在那里,院子很小,零零散散的破旧瓷缸与半截砖头更凸现了小院的颓败,老人不时抬开端,呆呆地看着天空,又不时地抬手擦擦眼睛,隔壁的院落不断传出一阵阵狠毒的咒骂声与砸东西的声音,一听到这些,老人脸上的肌肉就会不自觉地抽搐一下,与此同时,屋内的一名老大娘,正在低声哭泣,听到咒骂和打砸声,老人只是默默地转身拿起一条磨的光溜的铁链,隔壁院落里正是他有精神残疾的儿子,而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老人能做的却只能是用铁链锁住,这一锁就是十八年,这就是一个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所要面对的群体,同时,这也是我们所要服务的群体。面对这样的画面,我想,再华丽的修辞也没有看到老人伸展开眉头,而更能形容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再动听的歌颂也没有让老人甩掉锁在儿子身上的铁链,而更能赞美残疾人工作的高尚。为他们服务,这就是我正在从事的事业,我为有这样的工作而布满成绩感!

第二个故事是今年5月,我随队到西安市莲湖区一家残疾人创办的企业检查扶贫基地建设,迎接我们的是这所企业的负责人,当我看到他拄着磨的溜光的双拐,拖着纤细而不能自然曲折的右腿,一深一浅的向我们走来时,我心中布满了疑虑,这位所谓的总经理穿的衣服还带着一个个补钉,双拐实在只是两截随处可见的竹子,竹子的末端用几块碎布草草的缠了几圈支持在腋下,他说起话来头不停地扭动,左手也不由自主地蜷缩着,口齿其实不灵利,吐出一个字得费好大的劲,这是“总经理”吗?由于在来之前我已看过了这个基地的一些材料,这所基地每一年的产值在六七百万,有员工近三百名,怎样这样一个基地的负责人会是这个模样呢?然而我的疑问随着和他的交谈一点点的打消掉了,随之在我内心升腾起的是一种敬意,一种对残疾人自强自力精神的敬意!我们围坐在一圈,他自信地,一个字一个字的描绘他的梦想蓝图,“企业要做的更大更强,要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在这里就业,要辐射带动周边更多的残疾人家庭”,从他的眼中我看到的只有“坚定、自信”,他到达了很多正凡人都没法到达的高度,这就是我们要服务的群体,我想再响亮的口号也形容不了我对他自主创业的崇敬,在体贴的赞美也体现不了他克服自己本身残缺的勇气。为他们服务,这就是我正在从事的事业,我为有这样的工作而布满动力!

生命的残缺是人类进化发展的必定代价,没有交通事故酿成的残疾,就没有完全的交通法规;没有工伤酿成的残疾,就没有劳动安全条例;没有出生缺陷,就没有现代母婴保健。正是一部份人首先承当了残疾带来的痛苦,才促使现代人类社会在医学、遗传学、劳动保障、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物资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残疾这个简单的辞汇叠加着无数的痛苦和不幸,但更有着自强和勇气,残疾人有着比正凡人更加美好的梦想!

我,我们,是我党员,是残疾人的代表,心存残疾人疾苦,权为残疾人所用,让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残疾人的梦想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让我们以饱满的热忱和不懈的努力在残疾人的事业上写就最美丽的诗篇!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