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

时间: 01-21 栏目:话题作文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 一:也是一堂语文课(440字)

梦轮回,心依旧。

——题记。

还是和往常一样,那个教室,那些人。那个老师,那节课。

只不过,我们都安静了许多。没有了往日的喧哗,没有了老师的训斥。“安静些”,没有在这节课上出现。专注地盯着黑板,认真的听着老师讲的一字一句。

刹那间,看到老师的眼睛红了。这还是我们认为最严肃的老师吗?是因为我们的突然安静,还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课。没有多说什么,还是在珍惜这最后的一分一秒。

听着老师在讲,一句句话、我们不再是认为这是唠叨,而是一句句最贴心的话。鼻头酸酸的,眼泪止不住要留出来。告诉自己,最后一节课,要开心。

认真的注视着语文老师,两鬓微白。接了我们这届后,又苍老了很多。心痛,无瞬间蔓延。

下课铃响了,不知为何。不在认识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而是感觉好悲凉,好想,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呐么,我们就一直可以和这些人、这个教室、这个老师在上这节最后的语文课。

天不由人吗?下课铃声还是无情的响了。想得透彻人心。

最后一句老师再见。用尽了全身的感情。最响亮,最动人。

唯念,我们都要记住,好好地。

——后记。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 二:也是一堂语文课(608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人生感悟。人一生存在的意义在于学习,人生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课程组成的,其中,语文课的影响尤为深刻,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文化,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么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我国古人对待客人的态度,尽管没有了古时繁杂的礼节,但这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有客人来到,互相问候一番后请他进屋。给客人备好干净的拖鞋,请他入座。沏好茶,用双手递茶杯给对方,如果是长辈还要向他问好以示尊重。与对方交谈时眼睛直视对方,不可东张西望。客人想去哪里,主人亲自带路,没有丝毫怠慢。这些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待客之道,但都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正如曹雪芹所说:“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接人待物是一门学问,也是一堂教育我们礼仪的语文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这样感慨过。看着窗外日益拔高的柳树,树上有些日益枯黄的枝条;檐上的雏鸟逐渐长大,有的鸟羽翼却逐渐暗淡。时间就是无情地流逝着,我们在这长河中逐渐长大,有小小孩童长成翩翩少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自然的景色总是交替,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这何尝不是一堂语文课?从这交替中看到时间匆匆,警惕我们“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是教育我们自然哲理的语文课。

生活也是一堂语文课,每一天都意味深长。要从中有所得,有所悟,就要怀着求知的心态。正如胡适所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 三:也是一堂语文课(622字)

这也是一堂语文课,但这却是我小学生涯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那天,我们是来告别这所学校的,领完毕业证书,谁都不想离开。于是钱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不远处幼儿园的草坪上。“幼儿园、小学时留下了不少回忆吧。”钱老师看了看我们,又继续说:“那么,现在每人发一张纸,把你想对我说的话写下来。”

刚开始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老师是不是特矫情,有的说怎样才写的优美,有的在想写几行才合适。

当我们提笔写时,四周都安静了。大家全神贯注,哪怕是姚明出现我们眼前,我们也感觉不到。我写了好多,笔根本停不下来。哪怕只想出了一年时间,那些美好的往事却历历在目。哪怕只相处了一年时间,面临分手还是心潮奔涌。我觉得鼻子酸酸的,似乎稍一动情,就会大哭起来。我觉得,自己从没有那么认真过,从没有那么文思泉涌过。这个地方的每一株草、每一棵树,好像都成了我小学生活的印记。

“好,同学们,交上来吧。”钱老师站在前面柔柔地和我们说。我慢慢抬起头,夕阳斜射在我们的脸庞上,微风吹拂,黑发飘动。我望了望老师,消瘦的脸庞,苗条的身材,几绺头发贴在脸上,眼圈微红。老师舍不得我们。

一张张写满祝福、回忆的纸承载着数不清的不舍、留恋。

老师坐在草坪上一张一张仔仔细细地读着。过了一会儿,钱老师把我们召集在一起:“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片段了,老师要告诉你们作文要领,那就是只有真情流露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不是一堂平常的语文课,没有黑板,没有讲台,没有课本,没有桌椅。这是一堂特别的语文课,里头除了语文,还有情感和记忆。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 四:也是一堂语文课(766字)

人生于自然,感悟于自然,创作于自然。

可以说,人所有学来的一切都离不开自然,它是世界上最博大的课堂。一片茂密的荷花就给我上了一堂受益匪浅的语文课。

那是一池静立着的荷花。七八月的风,轻轻地拂过水面,水波不惊,仿佛也在配合着荷花续着这个和谐而又安详的梦。天空不知怎地,也蒙上了一层薄纱,或许是不忍让毒辣的阳光烧灼那婀娜多姿的身影,又或许是因为见了那花儿而羞涩了吧。对岸的青草软绵绵地伏在地上,似乎也融入这恬静的梦中。时而行人路过,匆忙的脚步变得舒缓了,慌乱的神情变得松弛了,烦躁的心变得柔和温暖了。那一池荷,以惊人的魅力感染着身边的一切。

但是,你若见到那池荷花,丝毫不会惊异那强大的感染力竟源于这么小的荷花。

荷叶郁郁葱葱,放眼望去,满池都是碧玉般的荷叶。在绿叶的缝隙中露出池塘的一角,你甚至会怀疑那是否是清晨是留下的露珠。近处,蜻蜓绕着荷叶来回地飞着,累了,便栖在荷叶上,与这荷塘融为一体,已分不出哪儿是蜻蜓,哪儿是荷叶了。渐渐地,我看见了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象,理解了杨万里对荷花的期待,领悟了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高尚境界。在这片荷塘中,最惹眼的莫过于那几朵洁净的荷花。它虽没有完全绽放,却给我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每一朵荷花都晶莹透彻,仿佛被洗涤过一般。那粉色与白色交融的花瓣,有如一朵美丽的霞云,被刻在了白玉上,远远看去,就如在洁白无暇的雪中,燃起了一片火。这难道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所描绘的场景吗?这永久不变的景象,让我亲身感受到了一千多年前的触动,透彻地领悟了这一句中作者那激动不已的心情,品味了语言的无穷奥妙。

这也是一堂语文课,一堂亘古不变的自然语文课。是大自然,赋予了我如此精妙的写作题材,给我创作的火花;也是它,给予我如此深沉的感触,让我领悟了文学的博大精深。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 五:也是一堂语文课(681字)

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而且还有一个特点:速度很快,大有一目十行的感觉。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时,我的“功力”日益加深。一部大块头的书,两三天就“解决”了。可是爸爸、妈妈却说我看书不认真。不过,他们并不能说服我,原因很简单,我还没有这方面的“小辫子”被他们抓住。

我依旧用这种方式看书,直到那件事发生……

那是一个星期日,我在街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个旧书摊,我急忙走过去,翻了一本《古代诗词选集》就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心血来潮,想找一首诗回去考考爸爸,给爸爸上一堂语文课。于是拿出笔,把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抄在手上。

跑到家中。太好了,爸爸正在看报。我走上前,模仿语文老师的语气说:“老爸,我考你一首词,怎么样?”爸爸微笑着点了点头。

“人有悲欢离合。”我摇头晃脑地读着,“下一句是什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爸爸不慌不忙地回答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我心里暗暗称赞,“最后一个问题,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爸爸响亮地回答。

“哈哈,你错了。作者不是苏轼,而是苏东坡,怎么样?”我得意洋洋地说。

“哈哈!”爸爸也笑了起来,“儿子,你可真逗,苏东坡不就是苏轼吗?”

怎么可能,我这个小老师不会错。但看爸爸那认真劲儿,又不像是在骗人,为了“安全”起见,我转身跑出家门,向旧书摊奔去。爸爸似乎看懂了什么,没有追上来问我原因。

到了旧书摊,还好,那本书没被卖掉。我找到那首词,原来,下面还有个作者简介:“苏东坡,原名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

我完全信服了,而且深深感到:这确实,不过爸爸成了老师,他让我改掉了阅读课外经典不细心的毛病。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 六:也是一堂语文课(603字)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经历了无数堂语文课,但最让我难望忘却是那一堂……苍穹的雨,一丝一丝地飘着,在微风中像漫天飞舞的细沙。

只有我和他,慢慢的走在路上,我和他手里都有一把伞可谁也没打开,任雨肆虐的打在我们的脸上,或许这样我那失落的心可能会好一点。

眼前是模模糊糊的一片,大树在细雨的洗礼下充满了活力,周围的一片如仙境般美丽,可我看着眼前的一片却提不起精神来。

“你冷吗?”他问道。

“不冷”我回答道,接着就是一片沉默。

“你为什么不问我回家呢?”我在也沉默不下来了。

“因为你没说”他不紧不慢的说道。

我低下了头低声说道我这次数学才考了“148”说的自己才听的道。

“满分好像150吧”他半开玩笑的说道。

我一声不吭。

我扬气头紧闭眼睛让雨打在我脸上。不小心踩到了石头,眼看就要跌下,这时一双强有力的大手抱住了我。

“你不生气吗?”我说道。

“我为什么要生气呢?你不知道我小时候英语考了“鸭蛋”与你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父亲见儿子。“

这就是平时对我严格的父亲吗?我迷惑了。

“我和妈妈还不是为了让你长大有点出息而已,你都这么大了,该知道在哪跌倒就在哪里爬起。”

“谢什么?”他望了望田野,庄稼,小麦,满怀期待地说道:“夏天到了,秋天还会远吗?”只有经过风雨才会见彩虹!”

霎那间,我释然了,“长安城何在,只在马蹄下!”我应该奋勇直前。

凝望着这小雨,忽然感到爸爸的言行就像这小雨伴随着和煦的微风,悄悄的飘洒着大地,无声无息的滋润着我,影响着我。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 七:也是一堂语文课(690字)

漫步在我们这个城市,随处可见“欧郡豪庭”、“罗马花园”、“北欧小镇”、“奥古斯邦城堡”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洋名字。实际上这些小区与外国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毫不相干。开发商给小区起个响当当的洋名,无非是想抬高身价,暗示自己小区的环境好、档次高,潜意识中流露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崇洋心理。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山窃糟”的故事。故事大意是,中山国酿造的“千日之酒”闻名遐迩。有个在当地做官的鲁国人财迷心窍,偷了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酒浸泡,逢人便说是地道的中山酒。鲁国人都信以为真。终于有一天,那位店家闻名前来品尝,结果吐而笑曰:是予之糟液也。

我们城市里花里胡哨的洋名字,究其心理,不是崇洋,就是趋俗,甚至媚富。自认为沾上点洋气,“糟粕”就变成“精华”了。其实不然,这只能说明“肉食者鄙”。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完全可以用我们的民族文化起个很好听的名字。仅以号称北京老三大药铺的名字为例:同仁堂,同仁之名取自《易经》,意为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讲究的是一个济世的医德;鹤年堂取《淮南子》中“鹤年千岁,以极其游”之句,祈福之意境高远;千芝堂取“世有千芝,天下共登仁寿”之句,来自千芝堂留存老药目中的话,一样道出了对生命与道德的尊崇。其古风悠悠,文化与道义同在,经时间风雨淘洗而常新,魅力至今依然健在。

无论是酿酒,还是起名儿,我们都不该自欺欺人。“拿来”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所取舍,要“求其方”,而不要“窃其糟”。否则,把无知当有趣,把糟粕当美酒,只会贻笑大方。

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即文章。愿世人多一些鲁迅先生的“拿来”,少一些鲁国人的“窃糟”。这也是我在生活中学到的语文。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 八:也是一堂语文课(673字)

暑假,终于到了去爷爷家玩的时间。爷爷是个喜竹之人,在爷爷家的后院,有着一片竹林,这也是我喜欢去爷爷家玩的原因。

在竹林中央有条小道,爷爷在小道末端建了个小亭子。在亭子的檐上,有一幅郑板桥的“墨竹”,这幅画自然不是郑板桥的真迹,而是爷爷年轻时,在一个杂货铺子买来的。伴随着竹香我开始了阅读。想必当年的文人,骚客也不过如此吧,比起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他们可真是雅兴啊。

到了晌午,天气越来越热,就算在竹林里,也抵挡不住那火辣辣的太阳。这时,爷爷叫我出去喝茶,我当然是迫不及待地赶去了。来到前院,看到爷爷正在往茶杯里放竹叶,我惊讶了一番,前去制止他。爷爷,这竹叶怎么能吃了,您糊涂了吧。爷爷没有生气,反而笑道说,一会儿你喝了就知道了。半信半疑的抿了一口,顿时眼睛睁得老大,因为这竹叶泡得茶竟然如此爽口,体内的燥热一下就没了。爷爷说,《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竹叶泡茶有着解渴消暑的功能,这竹子啊,浑身都是宝,它的每一个部位都可以药用。真没想到,原来竹子有这么多的好处。爷爷可真是给我上了一堂语文课啊。

又来到竹林,刚一进去,就看到一棵竹树上长着一朵红白相间的花,我惊喜的把爷爷叫来,指给爷爷看那朵娇艳的花朵。原本以为爷爷会高兴,没想到爷爷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问爷爷为什么叹气,爷爷说,竹子每几十年才开一次花,并且开花后就会死,只能等到来年才会重新长出来。后来学了一些名人诗词句,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爱竹子了。因为它坚强不屈,意志坚定的品格吸引了人们。

爷爷给我上的那一堂语文课,让我深受启发,做人就要像竹子那样,坚韧不拔,面对严寒酷暑都要坚定着心中的信念。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