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意人生的作文
1诗意人生,让爱永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是一年春来到,教室里又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我们在感受春天到来的同时,也感受着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当年的我们也是在这些美不胜收的诗句当中我们慢慢长大,受到诗歌濡养和熏陶,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还得感谢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的子孙留下这样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他们能受到精神的感化和陶冶。
今哲说:“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海洋大的是心灵,而诗正是心灵的王国。”我们感谢诗歌,是它在我们的孩子心里种下了一个美的种子,懂得求真、求善、求美。在我的教材里选入了刘心武先生的一篇文章《十首足矣》。分别是:《游子吟》《清明》《静夜思》《登鹳雀楼》《乐游原》《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早发白帝城》《回乡偶书》,对这十首唐诗,作者首首具录,并一一剖析,用独特视角发掘出诗歌中所蕴含的人性美及人文关怀,让我们读来也是怦然心动。
如《游子吟》,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同时还有那些孕育抚养□指引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外在因素,让孩子从小知道不但要感恩父母还有那些给予我们帮助的所有外在因素;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行人和牧童的亲和中,我们感受到了其中蕴涵的温馨人性,而我们现在时刻在提醒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送的东西”等等,而小悦悦事件更是让人痛心,这也是人类的可悲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生短暂,不应虚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境界宏阔,追求永无止境。这些诗歌,能帮助我们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这三首诗表达了人们对最低等落花的怜惜,最卑微叶草枯荣的关切,最普通劳动着汗珠的珍惜之情,从小培养我们的孩子拥有这些美好情愫,那我们的孩子应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最后两首,一首是把我们引到大自然的奇瑰怀抱中,一首诗把我们导入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中。刘先生笔端流露出了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而说“反复吟咏这样一些明白如话而又美不胜收的诗句,我们的灵魂上纵有厚尘积垢,总也能涤出一些真善美来吧!”他近乎痴憨的吁请人们“读一点唐诗,背一点唐诗,品一点唐诗,悟一点唐诗,不必太多,十首足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孩子们沉浸在这些诗歌当中,寻找美丽的春天,塑造美丽心灵。
2心有宽容,诗意人生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但它却把芳香留在了那只脚下,这就是宽容。——马克·吐温
宽容是两颗心之间的桥梁,它可以使天堑变通途;宽容是敌对的两地间的一声问候,它可以使干戈化为玉帛;宽容是瀚海阑干中的一泓清泉,它可以使沙漠变为绿洲。
古今中外宽容的事例不胜枚举,他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友善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为世界文明史平添了一抹绿色,增彩了一份辉煌。
相传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请嫔妃助兴,一武将因醉酒扯了嫔妃的衣裙,本应沦为阶下囚,但楚庄王用一颗宽容的心赦免了他,从此这位武将感激在心,驰骋疆场,杀敌无数,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楚庄王没有宽恕他,结果会怎么样呢?也许会人心惶惶,造成君臣疏远,也许这个国家会因此而灭亡。如果真是这样,楚国又怎么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呢?这也为成为后来的战国七雄之一奠定了基础。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孔子后来又为这个“恕”字补充了两句释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贤的话引人深思,但西方伟人们博大的胸怀也同样令人敬畏。
“当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化敌为友时,不正好消灭了自己的敌人吗?”美国总统林肯的话道出了宽容的真谛,成为了宽容最好的诠释。林肯总统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因为他有一颗宽容的心,一份从容的心态。
《圣经》中记载耶稣曾说过一句话:“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基督教突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犹太教律法,也是一种宽容。
宽容,因宽而容。正是有了宽容,才会出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壮观,也才会出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坚韧。
宽容是冬日里的寒衣,让人感受到浓浓暖意;宽容是夏日中的绿荫,让人感受到丝丝清凉;宽容是枯叶上的甘露,让人感受到股股希望。
很欣赏一句话:“把别人对你的伤害写在沙地上,潮起潮落间便了无痕迹,把别人对你的关爱刻在石头上,任凭风吹雨打也永不消退。宽容的生活,有时,你会发自内心的感叹这个世界的美好。”
西方有一句谚语: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中国也有一句谚语: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一个以宽容的生活态度生活的人,他的生活必然幸福!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准则。在中华文明的熏陶下,潜移默化中,我们心中已洒下宽容的种子。秉承宽容的原则,也许有一天蓦然回首,才发现,快乐其实如影随形!
心有宽容,诗意人生!
3诗意一样的人生
小时候总是恨自己不长大,感觉度一月如一年,度一日如一月。最难挨的是时间,最怕的是夏天的午睡,最难盼的是过年,有时候真有度一日如一辈子的漫长之感。现如今感觉刚好调个一百八十度的弯。时间好像如衣服缩水一样短,度年如月,度月如日。半天只是一眨眼,一周只是挥手间。九月一日开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已经进入期末考试。不多几天后这一学期就成为过去式。
随着一个个过去式的出现,我的人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寒暑易节,春秋暗换中忙忙碌碌走过。甚至忽视了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更加没有春天赏花,夏天观潮,秋天采枫叶,冬天踏雪赏梅的雅兴。唯有桌子上的台历在机械的数着日子。镜子里悄悄变化的容貌在不断提醒我正在老去。鱼尾纹的登堂入室,眼袋的不请而至,外加身体偶尔出现的不适,对照电视上的广告,一切都提醒红颜即将进入老年人的行列。茫然中有一丝失落甚至恐惧。冷静一想,也就释然了,常言说得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儿童如初上枝头的花蕾预示着希望,少年如初绽的蓓蕾尽是梦想,青年如怒放的花朵张现活力与诱惑,中年如盛开的花朵,渐渐失去娇艳,但是中间开始累累地坐果,老年如结果后的花,虽然萼残瓣落,但是又如梅开二度同样俏美不失风流。
既然人生如花,那么就让他像花一样自开自谢。只要时间不定格,一切都会老去,老就老吧,安详的交给世界一个慈详的美。假饰的天真是恐怖的。再说了,假如我的彤宝宝都有孩子了,我还是年轻如初,做一个没有皱纹的祖母反而可怕,没有白头发的老者其实是一种遗憾。因为同龄人都在慢慢老去,如果我反其道行之那就是另类了,将是一个孤独者。与其在孤独中生活,不如顺其自然和大家一起老去,静享老年生活应该也是一种美,不然怎么会有“最美不过夕阳红”之俗?
等我老的时候阳光应该温暖如现在,我再也不会为了赶时赶点而忽视它的灿烂,我会尽情享受它的缠绵,和它一起聆听花开花落的声音,一同静候倦鸟归巢,细赏那落日熔金。天空应该比现在更加湛蓝,我会用湖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宁静的望着蓝天,好好欣赏那白云朵朵,让心情如它一样云卷云舒,自由飞翔。因为只有那时孩子已经长大,我才能放下一切繁琐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己的灵魂合二为一。才会有心境,有足够的时间静静的品味大自然的美与和谐。
那时候或许我的步履已经蹒跚,但是因为不再需要跟时间赛跑,所以会更加从容。我有足够的时间静品香茗,重听老歌和身边的那个他讲着一辈子也讲不完,听着彼此一辈子也听不厌倦的话。回忆着曾经,谈谈现在,畅想有限的未来。因为时间有限我会更加珍惜爱,珍惜友情与网恋,珍惜每一个黎明和黄昏。我的心态更加平和,回想曾经的酸甜苦辣能淡然的一笑了之,有让一切顺风而去的洒脱。善待一切真正做到不负光阴不负己。
生命只有一次,生命轮回都是一朵花开的过程,那么花开的时候就尽情地开,花谢的时候才能有一地的缤纷,才有了无遗憾的人生。才能有“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意一样的人生。
4诗意人生,书香作伴
轻轻地,我踏入这个似曾相识的世界,悲喜过客,唱不尽凭楼远眺的长歌;黑暗正义,道不完兵戎相见的故事。“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历史,那看似无情的挥挥点点,恰似这日月春分时节,映射出一个个时代,一位位诗人,一段段不老的曾经。
走过千年的哀愁,徜徉于墨香的淡雅。叩开久掩不开的柴门,时间以一种安静的姿态在我身边流淌。我在城市的桎梏下仓皇出逃,寻找到一方净地让我伤古,惜古,时间让这些东西留下来,而我在这里静静地追悔,静静地感伤。
置身于一方有书的天地,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他睿智的灵光会将我的眼睛映照得鲜亮而迥然有神。打开书,走进五彩缤纷的思想丛林,顿觉异香弥漫,沁人心脾,总能在油墨的芬芳中感悟些什么。当与书中那行色各异的人和事交融在一起的时候,便会发觉生命曾经隐忍的种种深义……
回眸了一个世界,执著于漫长的等待。飘落了一个秋季,期待着生命的轮回。守望着那一汪秋水,云中锦雁,望眼欲穿,思念飞不到彼岸。假如秋水可以望穿,我愿在秋水岸边守望千年,过尽千帆。康桥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一如映照着艳影波光,撑一竹篙,满载着一船星辉,纵然是人间四月天也终究不过是镜风水月般的缥缈如烟。假如秋天可以望穿,断桥前的尘缘可否美满,秋水岸边的箫声是否会回响千年?
伴着书香,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放白鹿于青崖之间的旅者,豪洒入胸,七分酿成了月色,剩下三分,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拣尽寒枝却终不肯栖的寒鸦,手持青青芒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叹大江东去,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济余生;落日楼头,断鸿声中的浪子,一边是枯藤老树,古道西风,一边是“宝马雕车香满路”,却只愿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草色青青,群芳艳艳,世间万物在书香弥漫中充满活力。白云悠悠,和风习习,阳光缕缕,旅途漫漫,我亦在书香作伴的诗意人生里富了才气。
5诗样的边城 诗意的人生
看惯了现代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沈从文的《边城》就像是夜幕之下铅华褪去的星空,直达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
《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错过与等待的故事。翠翠、大佬、二佬,这三个本不相干的人因一条渡船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命运也因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后来的故事发展便奠定了这部作品永恒的忧郁基调:大佬溺水身亡、船夫潸然离世,还有翠翠永远的等待。一切都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在这样一个如诗的边城。
我们一定会感动于湘西的塔楼、河流、雨露阳光、一草一木,甚至相信那里的空气也一定弥漫着诗的气息。在作者的笔下,边城已不再是一座边陲小城那么简单,作者把自己全部的理想与期盼倾注其中,唤醒我们这个民族田园诗的记忆。
而就我们生活的世界来看,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丑恶与良知的相遇。我们无法改变什么,我们无法祈求什么,当我们一再地寻找世外桃源式的乐园,一再地摸索边城的入口时,我们是否真正审视过自己?真正思考过?或许,不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对,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是错的。我们的身躯可能依然流淌变成人的血液,但我们的心变了。我们的周围可能依然有渡船停泊,但情趣变了。
是的,一切都变了。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这样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的世界再贴切不过。如此看来,美与丑、善与恶,这看似对立的词汇是辩证而客观地存在的,对立是相对的,而存在则是绝对的。
《边城》里的人性绝对完美,但正因为太过完美,反而显得不再真实。我想,我们可以把边城式的生活当做一个理想、一种信念、一次追求,但不可强求。所以,人没有错,需要改变的是思维。所以,请对我们的时代多一点信心和希望吧。
就像在船边等待的翠翠,他不知二老何时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纵使望穿秋水也依然无悔,演绎着自己的诗意人生。
拥有希望的等待,又何尝不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