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集读后感
“身边的小事,处处有学问。”这是我们小时候每位家长的教育名言。但是把生命看得最透彻的人,我认为只有培根了。
当我翻开《培根随笔集》时,一篇篇短小精炼的文章,里面都包含了许许多多的道理。生动,精炼,富有哲理。虽然文章篇幅不长,但句句是真理,我受益匪浅。
五十八篇做人之道,处处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谈真理》说的是什么是真理;真理的好处与坏处。真理不是自欺欺人的借口、愚蠢的见解;也不是媚悦的憧憬、错误的估价;他只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依托罢了。
读《谈死亡》,我了解到:死亡只不过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死亡是罪恶人的报应,也是伟大人的感动。古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似乎人只有在死亡之前才是最真诚的吧。
还记得朱自清宁死不吃救济粮的故事。朱自清为了国家与个人的尊严,就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虽然这样是爱国,自尊的表现。但是生命最宝贵。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何不如留着生命做伟大的事呢。妈妈说我这样的想法很荒谬。但我认为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就应该聪明,知道什么是最主要的。有了精气神,在对付敌人也不晚。但是朱自清的做法确实很伟大,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这本书,回忆和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感觉这真是一种享受。
记得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吃饭,我正在看电视,妈妈生气了。我也不知道哪来的火气,对着妈妈就说道:“干啥呀,看会电视怎么了。”“我还没说呢,你就说了。”不知不觉地就吵了起来。当时就很后悔,如果直接关了多好。现在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说话要有少说自己,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并且说话要有要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要在书中寻找良药,寻找我们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种种环境。
前几天翻开了很久没看的培根随笔集,记得我曾经以培根所写的|《论读书》写过一篇口头作文参加过比赛,那次比赛对于我来说使一次新的挑战,记得,那位老师和我说了题目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文章,
论读书中讲到读书之用有三:一是:心旷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长才益智。这三点我深有体会,但却不觉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从来不会如此认为,但是这确实真正的原理,爱学、想学那就一定会觉得所讲的没错。
我这次,我所看到的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愤怒。培根的笔者翻译得很好,人之所以会有怒是因为人很脆弱,经不起波折,但是易发怒者,脾气就必定会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却无法克制发怒的倾向,所以培根就说“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发怒而犯罪。”其实,笔者认为,要克制再一次发怒,就应该反省每一次发怒的原因,从而改变。到哪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用时间慢慢的改变。不可急于一时。
看完这篇文章,我发现自己也如此,易发怒,但却从未反省。也学这就是人吧。
而《圣经》里说人要有耐心。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要保持冷静,耐心等待”这样,你一定可以打败愤怒的。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最适合我这种不喜欢读长篇大论而又想得到多点东西的人看了。虽然只是:“论”“说”“谈”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为写的都是人生的哲学。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这本书。因为《培根随笔集》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点厄运也无妨。因为厄运当中也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啊!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
说实话,关于真理之巅的快乐,我是半信半疑。
说信呢,我也有过这样体验,就是自己数学考试半小时就交卷了,然后看着同学们还在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或者得了解最后也会被老师判错。这时候,出人头地的快乐,同班德比的快乐,异性倾慕的快乐,学业有成的快乐,光宗耀祖的快乐,未来期待的快乐,失利报复的快乐,等等等等说的出口说不出口的快乐,荡漾在心间,隐藏于脸上,透露出行为,实在难于言传,又实在憋不住言传。小小的数学题也许戴不上真理的大帽子,然后数学题里的数学其实也正是真理的一个小山头。培根的话让我回忆起这些快乐,所以当然是相信的。
说不信呢,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酒桌上一位数学不及格的同学,身家财产N年前就足以过N辈子富足生活了,然后怜悯地看着数学比他好N倍的我等,或者买单后小小地对我等闪耀了一下他小小的眼睛。这时候,上述我等在真理小山头上的种种快乐,我想也同样荡漾隐藏透露在他的心间脸上行为,这些快乐,他不用言传,我们早已被言传。无商不奸,何况在中国特色的政商勾结的社会,那么他肯定是在真理的洼地了。他的快乐显然是对培根的讽刺,所以当然就不能相信了。
真理之巅快乐的说法,在培根随笔集1里。这说法引自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原诗大意是:在岸上看船在水里颠簸是快乐的,在城堡里看别人在底下厮杀是快乐的,然后这些快乐都比不上在真理之巅看众生处于错误迷茫之谷的快乐。培根认为真理是天光,在烛光下辉煌的假象被天光一照就会原形毕露。在这种意识形态之下,培根说的真理之巅的快乐几乎可以说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
然而,培根的时代相对于现在是简单的,培根对真理的看法也是相对简单的,不管是不是因为那时候有宗教。现在蜡烛早已被电灯取代,新一代人造光源也许比不上天光,但是在绝大部分给定空间里的亮度流明值很可能大大超过日光。如果天光就是日光,那么天光就不用想了;如果天光不是日光,那么20XX年之前天光还有戏吗?所以,假象的辉煌还是辉煌的,或者可以说就是辉煌的。大部分被社会承认的快乐都是在真理洼地而不是在真理之巅或真理小山头上的。真理之巅的快乐也是可能的,但是很可能要关上大门关上小门自己独自享受。社会也许认为这些在真理之巅没事偷着乐的人是神经病或自闭患者,这些人则需要这样的座右铭:偷自己的乐让别人掉沟里去吧。
说实话,我是很怕死的。怕到培根所说的那些战胜死亡的帮手对我基本不起作用的程度。
我怕死的原因,并不是培根所说的死亡的声势。丧葬仪式以及其中的悲号痛哭对我的影响不大,因为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比较独立思想的人,别人的行为对我影响不大,起码是培根这样的哲学家之外的普通人对我影响不大,而哲学家我还要挑一挑,看不顺眼的对我影响也不大,看顺眼的对我的影响也只是稍微大一些。那么我为什么怕死呢?不知道,只能说就是骨子里怕死。
培根在他的随笔集2里提到的战胜死亡的帮手有这样一些:复仇、爱情、荣誉、悲哀、恐惧、哀怜、忠诚、事业。我想了一下,这些事情肯定会暂时起麻醉剂的作用,麻痹怕死的神经。但是,这些事情的麻痹时间有多长,其麻痹效力是否足以战胜死亡,则完全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究其实质,因为这些麻痹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教育或洗脑的结果,而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教育或洗脑内容是不同的,教育和洗脑的效果对不同的人也会不同。
逐个分析一下上述帮手。先说复仇,虽然西西里式的复仇有些极端,但是总的来说个人或家庭复仇还是容易理解的;至于大的人群复仇例如村/团伙/民族/国家,大部分是老大们的忽悠,能不能到不怕死的程度其实并不像老大们说的那么夸张。爱情特别是失恋带来的强烈痛苦的确可能暂时压过对死亡的恐惧,但是一般来说越强烈的东西也越容易随风而逝。荣誉是各级老大们用来让人干活而又省钱的主要手段,捅破窗户纸后就会发现其实是浮云。亲人间的悲哀源于多年的亲密关系,大范围的悲哀则往往是由于大范围的洗脑,日本战败后大量日本人自杀是后者的典型案例。恐惧,其实是一个比较的问题,也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其它恐惧的比较。忠诚和复仇有些类似,忠于家人是应该的,忠于其他则肯定是被其他洗脑的结果,为忠于皇帝而死是何等愚蠢就不用说了,为忠于某个概念而死也只能让这个概念的最大获益者获益。最后,为事业而死也类似于为忠诚而死,如果这事业的最大获益者是别人;如果事业是自己的爱好,那这就是一个精神状态的问题了,因为这在本质上和为吸毒而死是一样的。
对于我而言,培根的帮手说的根本错误在于,他所说的帮手都是杀手而不是帮手。也就是说,这些帮手不是帮你战胜死亡,而仅仅是帮你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心理。通俗地说,就是帮你安乐死而不是帮你不死。培根选择这些帮你死的帮手而不是帮你不死的医学,这让我不知是该叹息培根,还是叹息培根所在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