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1964读后感
人类这个物种,最奇妙的莫过于“人生”这一名词的存在。我们虽不否认草木鸟兽的生命存在,但我们不得不说,它们的生命过于单调,能导致它死亡的不过是“一口气、一滴水”,最终还能“春风吹又生”;我们的人生总是存在着不定性,处处充满挑战,而这种不定性造就了人生命的奇妙。
每个人,都在演绎自己的人生传奇,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娱乐,自己的休闲方式,世上绝无两人的人生轨迹相同;每个人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工作,选择配偶,选择一种死法,世上绝无两人的价值观相同;每个人都在从自己的角度看人生,有的悲观沉沦,有的满怀壮志,有的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世上绝无两人有相同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每个人都是演员,都在巨大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出或浪漫或狗血的却有独特的戏。
倘使我们能站在上帝的视角,俯视万物苍生,便会发现,高架桥上飞驰的汽车里,是一个个小小世界,必然有一辆车里是忙着上班的白领侧着头接着电话顾不得擦额头上的汗,必然有一辆车里是温馨的一家三口谈论着去公园野餐的美好场景,必然有一辆车里是乔装打扮的歹徒商量着行动流程把手中的凶器握得很紧;城市里亮起的点点灯火,又是一个个小小世界,必然有一个窗子里情侣在优雅地进行着烛光晚餐两人饮尽杯中红酒,必然有一个窗子里一个高中生在紧张地抄作业不时拿起胶带纸粘去错误的痕迹,必然有一个窗子里老总在猛捶桌子震得笔记本电脑和业务分析表一起震动。每一秒都有人在笑,另一个角落有人在悲伤地哭;每一秒都有情侣在依偎,每一秒都有夫妻在吵架;每一秒都有婴儿在人们幸福的欢呼中降临,每一秒又都有老人在众人的泪眼中缓缓闭上眼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在上演着自己的悲欢离合,每个人在上演着自己的人生大片,谁都无法预料下一秒的剧情会如何发展,谁也无法料想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之后,我们才开始参透人生,发觉人生的奥妙,回首已百年身,唏嘘不已。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小小星球,这就是我们寄居的小小世界。
多少岁月流逝,多少沧海桑田,才会使人生的真谛浮出水面?当我们经历过人生沉浮,世事变迁之后,回首往昔的那个单纯如同白纸的自己是否只会从喉咙眼里发出一声叹息?
正是如此,当一个参透人生的老师面对讲台下一张张“白纸”时,他想说、却始终不会说出:
“孩子们,今天12岁的你们,在40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50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5个人在温饱线上挣扎,1/3的人觉得自己的婚姻不是很美满,一个人会因此而自杀,两个人患了癌症。
你们之中,最聪明、最优秀的4个孩子,两个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人生,谁又能说“懂”?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题记
与作者一样,小学时会思考自己该有什么“座右铭”,为此甚至纠结了好一阵子;还曾经与某位同学处得很好,爱定各式五花八门的约定,并且年年都会翻新花样。想来也是当时的“童言无忌”,真正会用心去实践的几乎没有。
诗人说,“时如水,人易老”,所以自己一直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抱有极大兴趣,可惜无缘拜读。想来,自己这个年龄也没有什么“似水年华”可以去追忆的——吗?
自诩为“怀旧的人”。喜欢年代久远的大合唱版的《欢乐颂》,可是介绍很多同学听后他们都觉得还不如去听当代摇滚;喜欢民国时期的文人,志摩小曼、爱玲兰成,各有各的特色;喜欢老上海旗袍,对它有着特殊好感……
“怀旧”不仅止于以往的事物。所谓“红尘滚滚”,现在我看着身边的好友同学,十年……十五年……他们会变得怎样?若以后在街上偶遇,互相认得出吗?他们会记得初中时有个名为“张伊安”的人曾与自己打闹嬉戏,度过所谓的“青春期”吗?
——这一切值得将来去“怀旧”。
不过,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毕竟会经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在经过它们的洗礼后,曾经的记忆我们还能保留得完好无损吗?如果以后互相记不得、认不出,或甚至像这《1964》中一样有人平顺有人坎坷、有人安康有人多难……若真如此,时间就会变得像是催泪剂,有何人再敢去“怀旧”、去追忆呢?
但我还是一面落泪一面想:水不可避免总会流逝而去,一切离开后,就不复回;无论你是否甘愿遗忘,又是否渴望怀念。一直不追不忆,将过去的美好或悲伤遗忘了,那么之前不就等于“一张白纸”吗?自己的岁月,又有谁真的舍得丢弃呢?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了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如同张艾嘉的那首《爱的代价》,“世事无常”,在《1964》里以感伤的方式跃然纸上。看看龙应台遥望远方的插图,读读文中1964年发生的大事,淡淡的悲伤中我们只能红着眼叹息:不想了,随它流逝吧。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
龙应台在她的散文《1964》中的一段话,让我非常感动:
“孩子们,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在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为每天的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自杀,两个人患了癌症。
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它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在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渐渐褪去以后,五十六岁的龙应台与同学们再一次重聚,发现岁月褪去光鲜的外表后,剩下的,不过是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沉默和失望……
龙应台最新的散文集《目送》很值得一看,向大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