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议论文作文
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曾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前人之书,代表的是前人的观点,其中不乏积极的一面,但倘若我们将其奉为教条,则必然会僵化我们的思想,扼杀我们的创造力。
不可否认,前人通过对大量事实的总结,凝结成一部部积淀着智慧的书籍,但这些书籍却如双刃剑一般,需要后人慎重、理智地使用。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体现了“仁”、“礼”等道德准则,为历朝历代所推崇,放到今天,“中庸”、“和谐”等思想仍具有积极意义,其价值不言而喻。善读《论语》之人,将《论语》作为自己提升道德修养的途径,甚至产生“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不善读《论语》者,只迷信于其中的纲常礼节,乖乖进入封建统治者设下的圈套。可见,善于与不善于读书,其实有着天差地别的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依据实际灵活变通。
类似的还有《孙子兵法》这本书。古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于战场落败的惨痛教训。今有商人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原理,驰骋于商海的美谈,而美国西点军校更将《孙子兵法》列为必读教材用于提升军人战斗力。同为读书,有的人囫囵吞枣,学了满腹腐朽理论;有的人观其大略,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试想饱读兵书的赵括若能做到不囿于定论,谁能保证他不会打一个漂亮的胜仗呢?书并没有罪过,关键是读书的人如何去解读书中的内容,去应用所学的知识。
周国平曾说过:“追求心灵的宁静,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同样,对于读书,要追求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和感情,首先自己要有思想,如此方能与作者平等地交流,不会迷信于书。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造就人的伟大。”确实,只有思想,方能记录自己对人生的感情,在读书时,只有思考,只有将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进行碰撞,方能产生火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做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他为己用。
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吸收古人书中的观点,我们的大脑就会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如果蚕只食桑而不消化,蜂只采花而不加以酝酿,我们何来的丝和蜜?所以我们在读书时,要有自己的思想,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理解、消化,如此方能谓之善读书者。
2尽信书不如无书
爸爸上次去文莱买了一本《科学实验书》送给我,为了加强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这个暑假爸爸陪我做了其中两个小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将一个土豆平均切为2半,并准备2个装满水的碗,其中一个碗的水中放入食盐,再将切好的土豆分别放入两个碗中;书上说半小时后放在盐水中的土豆会起皱,可是我按照书上写的认真的做了这个实验,但是发现土豆一点也没变皱。
第二个实验,书上说:把一整个柠檬放在水里,柠檬会浮起来,可是把柠檬切成一片一片的,柠檬会沉下去。我做了实验发现,柠檬不管是整体还是一片片,都会浮起来的。
真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呀!
3尽信书不如无书
昨天我看了一幅有趣的漫画,画面是这样的:一位垂钓者带着钓具,手拿一本《百科全书》坐在一口井旁,喃喃自语:“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所以,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鱼。”于是,他将鱼竿抛进了井里,等待着大鱼上钩。”看完后,我思绪万千……
我觉得这个人很可笑,他总是相信书上的,而不去实践,闹出了大笑话。井里是地下水,怎么可能会有鱼呢?有些问题不能全靠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就拿一道很简单的趣味题来说吧:树上有5只鸟,猎人用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这道题如果按书本上的知识来解的话,应该是5﹣1=4只,但是你联合实际想一想,如果一只鸟被打死,别的鸟会像傻子一样,还呆呆地站在树上吗?当然不会,而是一哄而散,全部飞离这棵树,因为它们看到同伴被打死,第一感受是恐惧、受到惊吓,都会情不自禁地去逃命,这是每个生物都会有的求生的本能,所以答案应该是:一只都不剩。只相信书,而又不去实践的人,就会变成“书呆子”。
再比如,如果你只靠书本上的文字去想象事物的样子,而不去实地观察,我想很有可能当你你真正见到这个事物时,你根本就不认识它。
这幅漫画给了我一个启示: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一味迷信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走出书屋,去外面世界亲自实践实践。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一直支撑着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这些书被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烂记于心,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究其一生也没能在这些死板的文字中找出自己的人生方向,一生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然而,早在他们千年之前,儒家亚圣孟子就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后来者是没有读到孟老夫子的这句话,还是尽信了四书五经上的道理?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读书人都博览儒家著作,所以只能说他们没有独立的思考过,尽信了四书五经上的道理,由此造成了他们平庸的一生。与其如此,则不如无书。
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出版了一本著作,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声誉,然而,一个数学教师陈景润却背道而驰,大胆的指出了书中的一个错误,引起了轩然大波,以他的地位,与华罗庚这位学术权威抗衡,简直是异想天开。然而,事实证明了华罗庚的确错了,陈景润这种行为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典型事例。不尽信书,体现了一种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态度。
在新时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可以被我们视为一种创新精神,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懂得创新,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读书,要考虑书本对我们的价值,在书本所说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造,书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否则,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