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南阳武侯祠游记作文

时间: 06-16 栏目:话题作文
篇一:南阳武侯祠游记

一个晴朗而又宁静的夏日午后,我来到了位于南阳市西南郊的卧龙岗上。苍松翠柏环抱,绿意紫气萦绕,刚刚经历过一场大雨洗礼的武侯祠,在水光山色的映照下更显得清新洁净、古朴庄严。这里曾经是三国时期“智圣”诸葛亮结庐居住、荷锄躬耕的地方,也是历代后人纪念先生祭奠先生的神圣所在。“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良久伫立于“千古人龙”的石坊下面,耳畔顿然激荡起“宁静致远”的历史回音,先生旷达的胸怀与超然的处世态度,不由不令人于万般感慨中肃然起敬。

拾级而上,穿过镌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的石牌坊和仙人桥,祠院的主体建筑大拜殿迎面扑入眼帘,殿内的诸葛孔明塑像神态飘逸、栩栩如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大殿门柱上有一趣联脍炙人口,曰:“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可证襄阳南阳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该联作者顾嘉蘅为湖北东湖人,清道咸年间曾五任南阳知府,因仰慕诸葛英名,在任期间曾极力维修南阳诸葛躬耕故宅和祠院,为不开罪襄阳父老,才撰写了这幅颇为耐人寻味的对联。大拜殿后面,便是蓬松如伞型的诸葛草庐,这就是诸葛亮当年隐居苦读的地方。唐人刘禹锡《陋室铭》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此可见,诸葛草庐在唐代时已经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现在的诸葛草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以茅草覆盖,内有八阵图,草庐正门悬挂着郭沫若手书的“诸葛草庐”匾额。坐庐之中可近观四周景致,正如古人所谓的“身居一庐八面景”。武侯祠十景中之八景的古柏亭、野云庵、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等绕庐而建,如众星捧月。这些景点虽同置一院,但并无充塞拥挤之感,碑廊相连,错落其间,互为对景,构成绮丽怡静的环境,步移景异,使游人流连忘返。

诸葛草庐的左侧是野云庵,据传这里是诸葛亮当年会友的地方。庵内塑有诸葛亮和他的四个密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聚会讨论诗书时的热闹场景,四人中或坐或站、或言词激昂,或凝神倾听,十分传神地再现了一幅动人的历史场景。自野云庵前行十数米,便来到了半月台,相传这里是诸葛亮夜观天象的地方。沿梯道盘旋而上,伫立于高约数丈的花样平台,凭栏眺望远山近景,胸中陡然涌腾起万丈历史烟云,遥想先生当年“汉月镂空昭碧天,凭高一望净寒烟,山围水匝林稍见,待酌流霞候月圆”时的动人情态,无限敬仰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半月台下面的老龙洞,洞体古朴简陋然则极具幽玄诡秘之气,洞壁上的石雕龙头,其造型、意象之生动传神,令人自然联想到诸葛先生这一“千古人龙”。半月台右侧也即诸葛草庐的后门正前方,是一古朴精致的石券拱桥,轻若飞虹卧波,世人谓之“小虹桥”。桥下碧水清幽澄澈,三五丛绿荷亭亭玉立,其间怒放着数朵令箭荷花,似在向游人述说着卧龙先生的高洁情操。复往前行,一座玲珑假山兀自突起于视野之中,“抱膝石”与“梁父岩”隐现于假山丛石之中。陈寿《三国志》云:“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遥想孔明先生当年于月夜花香中抱膝长咏“梁父吟”时的情景,该是何等富有诗意的一组画面!

穿过假山,迎面便是武侯祠内的最高建筑宁远楼,也叫清风楼,据传为诸葛亮寓居南阳时的书斋旧址。“宁远楼”字匾位于正脊中间麒麟座上,楼面阔五间,下有回廊,门额为清嘉庆十四年南阳知府张传金所题的“万古云霄”匾。“万古云霄”源出于杜甫的《咏怀古迹》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楼上置诸葛亮抱膝长吟塑像,其像神态飘逸,安闲自若,十分逼真地描绘了诸葛先生大气磅礴虚怀若谷的精神风貌。宁远楼正间两侧均为阁楼,登高远眺,但见紫山耸秀,万木葱茏,四方胜景一览无余,让人平添一股思国忧民的浩荡之气!

武侯祠北路入垂花门即三顾祠院。该院建成于清康熙年间,门额“三顾祠”为今人卢嘉锡所书,门柱悬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三顾祠内翠柏森然,碧草如茵,整座庭院宏敞幽深。过射圃亭,正前方为一硬山建筑,即关张殿。殿内立关羽张飞贴金塑像,关羽赤面凤眼,美髯垂胸,雄姿威风,若帝若神;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匾额上的四个大字“目无魏吴”便是二位将军威猛无敌的生动写照。

走出武侯祠,已是夕阳西下之时,回望巍峨庄严的诸葛山门,我的心中涌动着“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万千感慨。日月沧桑若过眼烟云,岁年更替又如白驹过隙,然而诸葛先生的英名却像万古不死的江河一样,奔流在历史的大地与天空之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拥有如此辉煌的短暂人生,我想,诸葛先生生当足矣!

篇二:游南阳武侯祠记

读过《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过人智慧就在脑海里留下了一抹深沉的色彩,踏进诸葛亮的故居——武侯祠,便立即融身这座古风古韵浓厚的祠堂之中。

从山门跨进武侯祠,丛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优美宜人,眼前的香炉里烟雾缭绕,仿佛能带人一览三国鼎立的场面绕过香炉拾级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的院落院子内古木交错,花卉满庭一棵棵百年大树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卫着庭院,将庭院的气氛装饰得更加神秘大拜殿是人们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内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纶巾,风度庄严地上的蒲团上跪着祈福的人们,虔诚地祈求孔明的庇护殿堂的柱子上挂满了历代名人撰写的对联。这些对联无不包含着人们对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闭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摇羽扇,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情景。

大殿后,翠竹丛中簇拥着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茅庐,茅庐正门上悬挂着“诸葛草庐”的匾额。据说,这是诸葛孔明当年隐居的地方。诸葛草庐左侧是野云庵,右侧为古柏亭,是诸葛孔明会友读书之处。在这淡雅气息的笼罩中,我脑中又浮现出“三顾茅庐”的画面……

武侯祠之游,给我留下颇深印象的要数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联,这一切,使武侯祠彰显丰富的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

领略过武侯祠的庄严和神韵,我更加确信,南阳儿女今天创造的辉煌,在若干年后,也定会成为巍峨的丰碑!

篇三:南阳武侯祠游记

南阳武侯祠在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它是古人为纪念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而修建的一所祠院。祠院依岗而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地势开阔,势如卧龙。院内丛竹簇簇,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脍炙人口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1994年4月、2005年7月,我曾经两次到此游览。今又至此,时值正午,加之天气炎热,院内游人甚少。宁静的祠院,让我心灵与之同样宁静。我醉心于这里悠然的环境、宽敞的庭院、蔽日的古柏、墁地的青砖,醉心于这里历史的古朴与浓郁的古韵。

武侯祠的主要景点有“千古人龙”石坊、三顾堂、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宁远楼、澹宁读书台等。武侯祠正门,古朴端庄,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的“武侯祠”三个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题。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殿内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他纶巾羽扇,风度庄严,正是东汉末年隐居儒士的典型装束。殿堂的檐下柱上挂满了历代名人骚客的对联和匾额,这些碑额和对联无不充满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绕过大殿拾阶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秀丽的院落,院内古木交错,花卉盈庭,翠柏丛中簇拥着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诸葛草庐。茅庐正门上悬挂郭沫若书的“诸葛草庐”匾额。据说这就是诸葛亮当年隐居攻读的地方。诸葛草庐的左侧是野云庵,是诸葛亮会友的地方。右边是一个古柏亭。前面的半月台,是诸葛亮在此隐居时夜观星象的地方。而宁远楼,是整个祠庙的最高建筑,传为诸葛亮隐居南阳时书斋旧址,楼名由“宁静致远”而来。三顾祠祠院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菌,庭院宏敞幽深。

龙岗之游,我流连于松柏奇花之间,陶醉于亭台楼阁之中,给我留下颇深印象的,还有武侯祠中的数不清的碑刻和匾额楹联。这些碑刻和匾额楹联使南阳武侯祠显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闪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游览当时,无法记忆诸多内容,今从网上查找一些,观看欣赏。如,“吕蟠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继以宛琅琊得主有常经论不焕,齐鲍叔郑子皮圣门所许也合之徐元直见贤能举豪杰奋兴”,这副对联歌颂了吕尚、伊尹、管仲、诸葛亮这些能够帮助帝王力挽狂澜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又赞颂了像鲍叔牙、郑子皮、徐元直这些举荐有才之士的伯乐,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还有“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还有一副妙联:收两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恩三顾;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封,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联巧用了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10个数字,下联灵活运用了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10个字,全联共54个字,简练地阐述了诸葛亮出茅庐后辅佐刘备父子戎马倥偬的战斗一生,真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笔笔传神。其他还有,“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深思”;“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

再次徜徉于武侯祠,感受武侯祠的宁静宽广,头脑中仿佛浮现出诸葛先生躬耕的身影,浮现出诸葛先生与刘备隆中对话的情景,对诸葛先生淡泊明志,正直廉洁的美德又增添几分仰慕,为诸葛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感动不已,对碑刻对联中体现出来的灿烂文化又增添几分感叹。

为你推荐
201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