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家乡的名人作文

时间: 02-14 栏目:话题作文

1家乡的名人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哪座城市能与南通相比,在这里深深地打上一位清末状元的烙印——他便是赫赫有名的张謇。

张謇为我们南通作出的贡献可大了,如果没有张謇就没有我们现在南通的辉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张謇会了,张謇会又称南通商会。这里除了拥有一般的功能外,更是体现了传播一种精神和文化,那就是张謇先生延袭下来的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文化传承。张謇创造的南通商会能闯能拼,他们南征北战,商行中外,在造船,建筑,家纺,五金,新能源,矿业和电子等领域上都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天地。还有张謇创办的大生沪事务所,这些静默的建筑物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张謇和大生事务所的峥嵘岁月。大生事务所原是账房,是张謇在上海考察的落脚点。张謇先生通过创办的事务所不断地向南通发回考察信息。最终张謇把这些信息整理归纳让南通跟着发展,使得南通的经济水平更上一层楼。除此之外,张謇还开发了狼山,军山,剑山三大景区,还创办了我国第一所聋哑学校等等。

张謇不仅在我们南通事业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在学习上张謇也是我们的榜样。

张謇作为南通清末的第一位状元,他的成绩和自己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张謇少年时候受母亲的影响,怀上了兴业救国的远大志向,为此他每天饱读诗书。有一次,张謇晚上生病了,他便去诊所治病,晚上十点多才回到家。回到家后,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写作业,父母都劝说他去休息,可一切都是徒劳的。他热爱学习,自己还总结出了今日学习今日毕的道理。他这种学习的劲头给我们做了很好示范。

章开阮曾这样评价:“在救国道路上,康尔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张謇先生您虽然已经逝去,但您的精神永远活在南通人的心中,您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2家乡的名人

说起家乡的名人,我家乡的名人就多得是,不过最让我敬佩的是任长霞,他生前任登封公安局长。

任长霞高中毕业就报考警校,由于她的身高不够,她用尽了各种方法,恨不得把头发竖起来加上去……

20XX年,任长霞被提拔为郑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的支队长。她带领支队民警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破获了近300余起抢劫,杀人等特大案件,抓获350多名犯罪嫌疑人。

登封在河南有名的乱,破案率不高,发案率也不低,所以登封公安局为全市评比连年倒数第一。

20XX年,任长霞当上登封市局长后,首先他组织了人力、警力捣毁了王松黑社会团伙65帮凶全部落网,此案被列为20XX年中十大涉黑案件之一。任长霞在破案当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一开始大家都不敢信任任长霞,王松有钱有势,任长霞初来乍到,谁知道坐在那边?任长霞一连找了受害人的父亲三次,第三次任长霞说:“王松我抓!”

任长霞得到了王松的犯罪证据,也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动了手,她先抓了王松的爪牙,王松自以为可以试着通关节,他带了一叠钱来到任长霞办公室,结果却带着一副手铐出来的—任长霞就知道他会来,早就下好了埋伏。

她破案以后,人们都称任长霞为“任青天”,“任包公”。

我为家乡有这样的名人而骄傲!

3家乡的名人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我家乡的一位名人,他就是我的二胡老师——石怀生老师。

石老师今年已经年过半甲的一位老前辈了,他是张家港一位出名的二胡老师,慕名而来的学生十分多,他教的学生在全国少儿二胡比赛中获得过很多的奖项。

石老师长的较高偏瘦,眼睛不大,头发有点点秃。他拉起二胡时,嘴巴会自然而然的张开,非常的投入。

石老师虽然年长,但是在上课时依然一丝不苟,尽心尽力的教我们并及时纠正过程中的错误。记得有一次上二胡课,石老师检查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偏偏他的二个得意门生——黄驰和张帅楠回得不好,但是老师也并没有斥责他们,而是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们哪里的音不准、哪里的音拉长了,并让他们记在书上,重新拉一遍时,果然拉的变好了。轮到李潇龙时更是五音不全了,课堂内哄堂大笑,石老师制止了学生们,更是手把手的重新教了一遍,虽然起色不大,但是至少可以拉完了,而且也进步了些,石老师说:“学习乐器,没有什么诀窍,最主要上课认真听,平常多练习,这样才能进步快。”

石老师上课时还很幽默风趣呢,有一次上课时,突然谈到关于常青藤的问题。石老师忽然冒出来一句:“什么长青藤中学呀?长青藤是形容老年人精神永远像年轻人那样好呀!”我听了便插了一句:“那长青藤老年学校呢?”石老师点了点头:“嗯,这个不错,就是这个了。”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很想认识我们的石老师呢,石老师是在张家港少年宫工作的,你走进少年宫大厅就能看到不少图片都是介绍着他的事迹,欢迎你来看看哟。

4家乡的名人

倒瓜子脸,小眼睛,山羊胡子,拖一条长辫子。头上戴着一顶又黑又厚的官帽,穿着厚大衣,脖子上挂的是一串佛珠,一幅庄严样子的他,在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中,力挽狂澜,极力维护着清王朝岌岌可危的统治。在内外交困中,他自叹: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直面现实残酷的他,也背上了洗刷不掉的丧权辱国的罪名。他,就是我家乡合肥一百多年前的名人——李鸿章。

可你知道“李鸿章起早床”的故事么?

从前,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曾国藩秉承家训,叫学生们天刚蒙蒙亮就起床。这样一来,李鸿章可受不了。他总是迟到,并找来借口:闹钟不响啦,什么交通堵塞啦,昨夜加班赶稿子,突然生病了……可是,有句俗话说得好:法多不灵。一次两次也罢,总是迟到的他使曾国藩不高兴了。

一天早上,李鸿章又推辞头疼不能一起吃早饭,可不一会,曾国藩便叫人来说:今日务必一同进餐。李鸿章没法,只好穿上衣服来到桌前,看见满座文武没有一个人动筷子,直到曾国藩点头,大家才开始吃,曾国藩也是埋头苦吃,一言不发。食毕,曾国藩一字一顿对李鸿章说:“少荃,你既然拜我为师,我就告诉你:我这里没别的规矩,只讲究一个字‘诚’。”说罢,拂袖而去。李鸿章倍感羞愧,知错就改,再也没有迟到过。起早床的李鸿章习以为常,不再觉得苦了。

想不到,李鸿章一生勋业的奠基归功于起早床这个好习惯。

5家乡的名人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他就是何应钦。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贵州兴义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20XX年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时,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主权的《溏沽协定》、《何梅协定》。何在抗日战争打响后,负责战时军制计划和参与各个战役的指挥,对抗日作了很多努力,也算是功过各半吧!可称为一代枭雄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王若飞已成为了历史人物,他的是非成败自有后人评说。

6家乡的名人——诸葛亮

说起我们湖北的名人,那可多的去了,从古到今数不胜数,有医药学家李时珍,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田园诗人孟浩然,地质学家李四光,体操名将杨威……在灿若群星的名人中,其中有一颗星最闪亮,他就是最令我景仰的三国时期军事指挥家——诸葛亮。

人们称诸葛亮为“神算”,是名副其实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还记得“草船借箭”的故事吗?年轻有为的周瑜本想刁难一下诸葛亮,可神机妙算的利用雾浓的特点,便请人造好草船,这样诸葛亮就借到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勇气过人,还记得“空城计”的故事吗?当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像黑云一样兵临城下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唯有诸葛亮稳如泰山,镇定自若,当他头束纶巾,手持羽扇,笑容可掬的焚香弹琴时,那潇洒的风度,那过人的勇气,令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吓破了胆,也让后世文人为此倾洒笔墨,赞叹不已。

诸葛亮不仅智勇双全,而且仁慈大度,令人叹服。还记得“七擒孟获”的故事吗?当南蛮首领孟获第一次被诸葛亮擒拿住时,孟获心有不服,认为诸葛亮只是运气好,后来诸葛亮七次擒住孟获,有七次放虎归山,周围的士兵都疑惑不解,认为打仗根本不用讲究“仁义”二字,可诸葛亮却认为:以德服人,才能让对手心悦诚服,才能让对手忠心归顺。当诸葛亮心服口服的拜倒在诸葛亮的面前时,你能不为诸葛亮的仁至义尽所感动吗?

诸葛亮就是老百姓心中的智,勇,仁义的化身,在我的家乡襄樊就建有纪念诸葛亮的圣地——古隆中。当我徘徊的这风景优美的古隆中时,耳畔不时想起年轻的诸葛亮在这里苦读诗书的声音,浮现出刘备与诸葛亮谈论天下大事的激动人心的场面。络绎不绝的有人来到这里游览参观,作为诸葛亮的老乡,我感到无比自豪。

诸葛亮,是我最喜欢的家乡的名人。

7家乡的名人——孔繁森

我的家乡在山东,那里的物产丰富,人们热情,有特色的风味小吃;有风景如画的景色;还有那善良朴实的人们,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名人——孔繁森。

孔繁森20XX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20X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XX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20XX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20XX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20XX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孔繁森同志,他热爱祖国,不怕苦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8家乡的名人——花木兰

我的家乡在豫东商丘,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一万多年前,遂人民就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商丘这方厚土,历史文化悠久,历史名人如灿烂的群星,数不胜数。但今天我既不记述遂人火祖的伟大,也不记述王侯将相的功绩,我要记述的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中英杰——花木兰。

花木兰是隋朝人,是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花木兰为了不让父亲劳累,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边疆十二年,屡建奇功,无人发现她是女子。班师回朝时,被封为尚书,后来又被唐朝追封为“孝烈将军”并设祠纪念,英明流传。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一首壮丽的诗,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每年的四月初八,也就是木兰的生日,很多人都前来祭祀她,人山人海,庙会盛大,可见她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人们赞颂她、敬仰她,她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我们的祖国地域宽广,我们的祖国人才辈出。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们灿若星河,不断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斗转星移,我们的生活还要代代相传,我们的历史还要更加辉煌的书写,厚重而灿烂的文化是我们珍贵的财富,而木兰精神已成为历史文化长河中闪亮的一颗明星,它将永远影响着中国人民。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