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名人作文
1我家乡的名人
今天是星期五,又迎来了两节作文课,这次我们写的是《我家乡的名人》。我已经写好了,正好今天的日记不指定题目,在这里,我就把这篇作文给大家呈现出来。
我写的名人是陶弘景,他是一位让我敬佩的人。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纲目》。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真诰》。
生平: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492年,陶景弘36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梁武帝萧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
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他的思想结合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又和炼丹有关。
名人是用找的,成就是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
2我家乡的名人
说到家乡的名人,有人喜欢才华横溢的作家。有人喜欢身强体壮的运动员,还有人喜欢劲歌热舞的明星,而我最喜欢的是我家乡的名人——奚仲。
说到奚仲,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奚仲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后。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因擅长造车,曾任夏王朝“车正”,被封于薛,为薛国始祖。奚仲的故里,就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的奚村,古称奚邑。
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非常喜爱科学技术,再加上天资聪明、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就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奚仲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才智,潜心研究总结前人的经验,在进行创新和改革,决心把车造成,为人们解决陆路交通运输的困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奚仲发明了车,其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奚仲是当今薛城地面上出现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发明家、政治家,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后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谚流传至今。
奚仲发明的马车是什么形状,由于时代相当遥远,不可能有实物保存下来。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辞中,已出现象形文字“车”。观其字形结构,分别由轮、轴、舆、辕等部件组成。这是一种单辕车,由车舆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较直辕木,牵车的马匹分别套在辕木左右两侧,通常由两匹马驾驶,多者可用4匹,但绝不能用单数。这种以木为主体结构的马车虽然比较简单,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运输,成为贵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当时,马车还是一种特殊的礼器,是特权阶层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奴隶主和贵族死后的重要陪葬品。
马车的发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以马力代替人力,提高了交通性能,增强了人们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于各地区的联系和信息交流,扩大了各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奚仲为民族和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景仰、怀念他。
3我家乡的名人
我要说的名人,相信每位爱看新闻联播的同学,都曾经在电视中见过他,他就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他20XX年毕业于漯河高中同年入伍,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大学学历,上将军衔。出生在舞钢的他可是我们这儿的大名人呀!
20XX年10月18日是漯河高中迎来六十华诞的日子,曹刚川爷爷向漯河高中的全校师生寄来了贺信。他信中说:“54年前,我在漯河高中度过了难忘的学习生活,并从这里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几十年来,不论我走到哪里都不曾忘怀给予我知识和力量的母校。我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谨向漯河高中的全体老师和同学们,向所有曾为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师员工以及新老学友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祝母校六十华诞庆祝活动圆满成功,祝母校老师工作顺利,同学们学业有成。”曹刚川爷爷还为漯河高中赠送了神七模型。
做为从小在漯河高中家属院长大的孩子,为漯河高中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名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4我家乡的名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每天的新闻联播里有一个著名的播音员叫:海霞。她还是咱的校友呢!
她有着一头乌黑的短发,端正的五官,洁白的肤色,苗条的身材,得体的装束,恬静的微笑,让人一看就忘不了。
“海霞”不是她的艺名,她解释:我姓海,叫海霞。20XX出生于郑州的一个回族家庭。她从小就多才多艺,十一二岁的时候,她在一部电影《赵趁妮》里扮演了赵趁妮的小女儿。上高二时,她刚好赶上三届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大赛并且获得了“三连冠”。20XX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20XX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曾任中央电视台一套《早间新闻》、《晚间新闻》、《滚动新闻》播音员。 现为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节目原《现在播报》主播。20XX年12月6日开始主持《新闻联播》。
海霞正是凭着坚定信念,打开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5我的家乡名人
在这个数字产品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当我们手拿着高清晰的数码相机,在按动快门的那一瞬间,大家可否知道相机的“父亲”是谁吗?而我现在自豪的告诉大家,它的“父亲”就是我的家乡著名的发明家——邹伯奇。
邹伯奇是一位清代的科学家。字一鹗,又名特夫。广东南海泌冲人。他精于光学、天文、数学、度量衡和测量仪等等。他曾绘制广东省地图,制造过望远镜、七政仪等。他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发明家啊!想想在当时落后无能的封建社会,那时的条件多么简陋,而邹伯奇却能够刻服一切困难,对光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因镜取火,受到启发,制造了“取景器”,并且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快门和底板,从而发明了中国第一部摄影机。邹伯奇先生还是个坚持科学,破除迷信的人,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钻研科学探索,即使一生清贫,也不为名利所动,只为潜心钻研科学,为了国家的进步,献身于学术。
看到这些,我情不自禁对一位有着伟大成就的老先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的万分的自豪。邹伯奇先生衣着朴素,戴着一副深度的眼镜,在普通人看来,简直就是个“书呆子”,但邹伯奇先生其实是位有心 人,他所观察的都是生活中人们所不留意的现象,却从此发现了更多的秘密,可见邹伯奇先生的细心与观察能力有多强。他不仅是位有心人,并且是个视金钱如粪土的爱国人士。他发明的一些高级机器,一心只为自己的祖国。在190年前,中国简直不堪入目,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犹如东亚病夫,多少官员用重金来诱惑,他也不为所动,他只想用他的发明创造,为国出力,为民造福,他可真是名人的典范啊!我们要好好学习邹伯奇先生细心观察和钻研探索的精神,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 ,就一定会成功!而他的正直与浓浓的爱国情怀更让我敬仰!
我们与邹伯奇先生一样踏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上,同饮一江水,流着相同的血,他用一生的智慧与创造为祖国为我们家乡留下了一道道绚丽的色彩,那些鲜活的记忆,那些生动的瞬间,时时提醒着我们努力奋进,继往开来,我们要把这片色彩的光辉发扬光大,甚至比初升的太阳更加明亮!
6我家乡的名人
我家乡的名人那可真是数不胜数,有种田能手,养鸭大王、养猪大王……如果聚集起来,那可真是高手如云!今天,咱们远的不说,就说说身边的亲人吧。我的身边其中有几位值得一谈,那就是我的三位舅舅。
我的三位舅舅都是开码头的,对经营黄沙、石子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对黄沙、石子的价格、品种、质量都倒背如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到他们那儿去卖货的人,从来都是一句话:”我相信你。“其实,他们靠得不只是口才,而是响当当的声誉,因为他们已经来到扬中20几年了。
一九八几年,舅舅们离开家乡,带着外公东借西借的两千元钱来到了扬中。他们购买了十几吨的跑运输的小船。当时,那个小船非常的破旧,设施很简陋,有几处轻微的漏洞,还没电灯。那几年舅舅们冬天挨冷,夏天受冷,常常1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吃的都是自己做的咸菜。而且,从来都没有睡过一次好觉。每天晚上,都担惊受怕,半夜三更起床看一下船漏的水是不是很多。虽然,这种日子很苦,但舅舅很乐观,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
就这样,舅舅们一直为自己的未来打拼。渐渐地,舅舅赚了一些钱,便把小船卖了,买了大船;买了大船,舅舅靠自己的努力,在江边买了一块地,开起了码头,买了货车。直到现在,舅舅们不仅有了舒适的住所,还开着小轿车。
更值得我一提的,就是舅舅们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不忘家乡的村民们,每次逢年过节,舅舅们回老家,总不忘给村里那些贫困的家庭和孤苦的老人带上一些礼物或送上一些钱。去年,村子里修路,舅舅们捐了一些钱,虽不多,但都代表了他们的心意。
舅舅们虽然不是明星,伟人。但在我的心中,他们却是名人。而且我相信,在老家村民眼中,他们也是一个名人。
7我家乡的名人
我家乡的历史名人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烈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寺就是我们家乡的名人白居易所写的《离离原上草》,虽然白居易诗写的好,但是他在成名的路上历经磨难。
在他28岁去京城把他的第一首诗《离离原上草》给了有名的文学家顾况,顾况一听“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对他说:“现在,在京城不好呆下去了。”但是当他看到白居易写的这首诗时,大惊失色说:“你一定可以好好的在京城呆下去的。”
白居易每次写诗,反复修改,再拿给一些不识字的妇女听,如果她们不懂,白居易又拿回去修改,读给她们听,直到她们听明白为止。
白居易是唐代写诗最多诗人之一,我最喜欢他写的《卖炭翁》,他把人物描写的很仔细,把卖炭翁的悲惨和宦官的仗势欺人,都细致的汇成一篇文章,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一样。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我佩服白居易。,不但因为他的文采,他的勤奋也让我值得学习。
8我家乡的名人
我家乡的名人可多呢,有李源潮、周恩来、郑兆财、蒋志平、吴强……不过最有名的还是数周恩来了。他是一位总理呢,他那花白的头发,浓黑的眉毛,慈祥的眼睛,亲切的笑容,令我很有亲切感。
他这个总理可不是“走后门”得来的,而且靠着勤奋努力得来的。
周总理小时侯可勤奋呢,有一天,周总理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遥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的风尘劳累,年幼的周总理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可他仍然要坚持练完100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心疼道:“明天再写吧。”周总理连忙说:“当天的事当天得做完!”便连忙把头埋在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当100个字写完时,陈妈妈一把夺过笔:“这下行了吧,快睡觉。”周总理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100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这两个字写歪了。”说着又把那两个字写了几遍,直到满意为止。
周总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