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清明节的故事作文

时间: 02-15 栏目:话题作文

1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到了春秋时代,晋国公重耳逃亡在外,在饥寒交迫之时,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无奈只好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带母亲出来,谁知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便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禁火吃冷食。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各地的不同,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称鼠曲草),中草药书上称“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捣柔,馅以糖豆沙或白萝卜丝与春笋,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来格外有味。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节的到来就意味着能品偿那青绿飘香的清明果了。在一些地方,于清明头一夜,把鸡鸭卵煎熟,染成蓝黄杂色,在卵壳上加以雕镂成画,作为冷食礼品赠送。据说吃画卵,在隋唐时盛行全国。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清明节的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Day或者PureBrightness。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2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清明诗句,据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又叫食寒节在唐朝的时候很是重视,对于介子推典故,更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涵。“它告诉后人,为人做官应如介子推一样清正廉明,每到清明节,人们也应在缅怀故人的同时多反省自己。”

3清明节的故事

4月5日是清明节。

是我懂事以来的第一个清明节,也是我参与的节日。那天早上,我们一家人早早地起床了,准备好东西开车到燕尾山公墓去为已故亲人扫墓。9点钟到了那里,在已故亲人的坟前点燃香烛,然后跪在那里默默的怀念他们。虽然有的亲人我没有见过,我看见爸爸妈妈都很伤心的样子我也就跟着一起伤心。这时候来了许多人扫墓,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做着相同的事情。空气中有浓浓的火药味,到处都像放烟雾弹一样灰蒙蒙的一片、鞭炮声音震耳欲聋。公墓的旁边都是森林,很容易引起火灾。为了环境更加美好,我告诉爸爸:“我们要注意低炭生活、要环保,明年扫墓就用鲜花、美酒。”爸爸高兴的点点头说:“女儿长大了、懂事了、真乖!”。11点钟我们扫墓完后回到家中。

经过这次清明扫墓让我懂得了要爱身边的亲人和爱护身边的环境。

4清明节的故事

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这时,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从我记事开始,每年清明节的这一天,母亲就让我换上军色的春装,带着纸钱,领着我上坟去。我们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担山,那儿离我家很远,要转好几道车。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去上坟,因为母亲在坟前一烧纸钱,就管不着我了,我便满山遍野地到处玩,直到母亲把我拖上车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去上坟不再又玩又闹了,而是逐个逐个地观察每一座坟。有一次我发现在一座破烂不堪的坟前,从来没有纸钱烧过的痕迹。我很奇怪,就弯下腰,仔细辨认碑上的文字,上面好像刻着什么“生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斗”,而且他还是个外乡人哩!咦,他应该埋在烈士墓园吧!为什么上面没有一个亲属的名字?我带着疑问跑去好奇地告诉母亲。母亲没有抬头,只是缓缓地说:“唉!你拿些纸钱去为他上坟吧!”我接过了母亲递来的一叠纸钱。走到了他墓前,一边往火里扔纸钱,一边喃喃地说:“从来没有人来为您上过坟,您一定很寂寞吧。我虽然不知道您叫什么,也不认识您,但您当年一定是个功臣。如今尸骨却流落他乡,我为您烧一些纸钱吧……”

这时,一双手温和地扶住了我的双肩,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母亲。她轻轻从我手中拿了一些纸钱,扔向火中,纸钱打着旋落在火中,一张,两张、四张……今年又到清明了,由于母亲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她不能上坟了,而我一个人去她又不放心。于是我们就在室外烧纸钱,母亲扔一些纸钱就说:“爹!您接着吧!小远(我的舅舅)拿着……”纸钱只剩下最后一叠时,母亲把它递给我说:“小咏,你为那位死不知名的人烧吧,唉!没人给他上坟怪可怜的。”火光映着我的脸,我在心里说:“安息吧!明年清明节时,我一定为您去上坟!”一阵风吹了过来,把纸钱烧过的灰烬吹走了……今年又逢清明节。

5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那一天,我们去给祖祖上坟。我们先买了一些钱纸,然后到了上坟的地方,我们先对祖祖磕了几个头,然后又烧了香和钱纸,我们边烧边说:“希望祖祖能用这些钱买一辆跑车。”上完坟以后,我又叫哥哥到我们家来玩。哥哥来了以后,我们玩了一会电脑,又打了一下乒乓球。快到8点的时候哥哥说:“时间不早了,我要回去了。”于是他高高兴兴的回去了。

在家里的我还在想今天早上和晚上的事情呢。

6清明节的故事

又是一年清明节到了,由于我们老家离成都很远,我也不能跟爸爸回老家给我爷爷上坟。爸爸提前回去给爷爷上坟已经回来了,回来后爸爸给我讲了很多关于爷爷的故事:

爷爷原来是个杰出的军官,早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爷爷就是个侦察兵,在朝鲜战场上,爷爷曾经赤手空拳,打死了23个全副武装的美国兵,得到了当时的国家副主席林彪的赏识,于是把爷爷调到了四野部队,当上了特务连当连长。后来由于林彪事件以后,四野部队相继解散了。我爷爷也随之受到了牵连,爷爷揣着一本上面印着“终身不得提干”的转业证回到了农村,当了乡里的武装部部长。七十年代的农村很穷。随着三中全会的召开,爷爷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同时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干部,和先富起来的个体户,他培养出的人中间已经有人当上了市公安局局长,区长等很多出色的干部,可爷爷还在原来的那个工作岗位上原地不动。爷爷是个很正直的人,在乡亲们的眼里,爷爷是个不畏强权的硬汉子,一切邪恶在爷爷面前都成了纸老虎。大家对爷爷相当敬佩。

我唯一见过的就是爷爷死的时候。那时候我幼儿园还没有毕业,只知道当时家里人山人海的,村里到处都停满了轿车,都是来给爷爷吊孝的,很多人连奶奶也不认识他们。后来我妈妈说,那么大的送丧阵容她只在电视剧《大宅门》里面看到过,《大宅门》里给二奶奶送丧就是那场面。这些人中间有省公安厅的代表,有市政府的代表,也有民政局的代表,还有军人代表等等,更多的还是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他们个个都含着眼泪来送爷爷。我们在殡仪馆开追悼会的时候,很多政府部门都为爷爷宣读了悼词,最有趣的是市档案馆代表宣读的悼词中的顺口溜:

十七十八,参军离家,一身武艺,报效国家;

二十七八,为国保家,身怀绝技,战场厮杀;

三十七八,施展才华,首长赏识,重用提拔;

四十七八,显赫跌霸,脱去军装,归田解甲;

五十七八,治穷变法,除暴安良,地方叱咤;

六十七八,插柳弄花,两袖清风,不忘国家;

七十七八,英雄卧榻,铮铮铁骨,阴魂华夏。

还有一幅很长很长的对联,是以前的老市委书记亲笔书写的,从我们家楼上的房檐上挂到了地上:

生是你早,死为我迟,千古历来不留客,风笑你笑我生死无界

兄去阴间,弟留阳世,三尺黄土埋铁汉,雨哭兄哭弟阴阳难分

……

关于清明追思爷爷的故事讲也讲不完,以后我还想写关于爷爷的故事。

7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前夕,爸爸、妈妈和奶奶一起商量清明节给爷爷扫墓的事情。我在旁边突然想起了妈妈教我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便要爸爸带我一起去,可奶奶不同意,说小孩子不能去扫墓的。但在我再三的恳求下,奶奶同意了。

清明节早上,我和爸爸早早地起来了,带着妈妈给我们准备好的供品、鲜花和纸钱出发去扫墓。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墓园。墓园里已经停满了车,过往的行人个个表情凝重。我们来到爷爷的墓前,我把一束鲜花放在墓前,奶奶摆好供品,爸爸点好纸钱,便叫我在爷爷墓前鞠了三个躬。这时,我发现奶奶眼睛红红的,我便问爸爸,“奶奶,怎么了?”爸爸说,“奶奶是想爷爷了。”其实,我和爸爸也都很想爷爷。我对奶奶说:“奶奶,你别伤心了,我以后会好好孝顺您的。”奶奶摸着我的头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爷爷没福气呀!”

经过这一次的扫墓,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

8清明节的小故事

清明节来到了,妈妈问我:“天姿,你知道清明节的故事吗?”我摇摇头。妈妈说:“我来给你讲吧?”

“--晋国公子重耳受后母迫害逃亡时期,备尝生活的艰辛,在饥饿难耐,奄奄一息之时,是介子推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他煮汤喝,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忘了介子推。等他反应过来,要找寻介子推时,他已经带母亲隐居绵山,虽经众人再三邀请,但是介子推铁定心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用放火烧山的办法逼其下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但是介子推心意已决,就是不下山,最终母子被烧死在绵山一棵柳树之下。还留了一封血书,就是要重耳清明执政的意思。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4月3日来祭奠日,这天不能动火,只能吃凉食。后来人们记住了这天为纪念已故的人,叫这一天清明,寒食节到被人们渐渐遗忘了。”

“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妈妈说。

我们又在电脑上看了:故事姐姐讲的《清明节的传说》。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