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交通变化作文
1家乡的新交通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祖国交通的迅速发展,让我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家乡的交通变化,也让我感到自豪。
以前,家乡的交通很落后。不仅没有宽的道路,汽车也十分鲜见。现在的道路,在十五年前有超过一半是田地、空地。当时,人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脚和自行车,到外地很不方便。
现在,交通快速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一条条背街小巷的整治,让这些以前杂乱的小巷变成了林荫道。“三横三纵”和外环快速路的建设,使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一座座立交桥、高架桥贯穿城市,桥上车水马龙,显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一条条道路宽阔笔直,平坦的路面使汽车在上面没有了颠簸。路旁不仅绿树成阴,而且还有整洁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秩序井然。城市的公共交通也越来越发达,上百条公交线路将全市连接在了一起,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天然气公交车,不但减少噪音,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虽然现在的交通已经很发达了,但是还满足不了人们生活的需要,将来的发展还是要靠我们去努力。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就可以排除现在的难题,打造出完美、覆盖面广的交通网,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2巨变的家乡交通
我的家乡在董岗,是一个普通的小乡村。以前这里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住的是低矮的茅屋、平房,楼房很少。原先的道路细细窄窄,非常拥挤,经常堵车。家家户户门前门后都是烂泥巴,还不时有些臭味,那样的空气可真让人受不了。那时出行交通工具也很少,只有三轮车、面包车,因路窄经常交通堵塞,人们出一趟门需要耗费很多宝贵的时间。特别是那坑坑洼洼的路面,高低不平,出门办事坐在车上的人被颠过来抖过去,大家都叫苦不迭。街道呢,也是一条脏兮兮的土路,晴天尘土飞扬,灰雾漫天看不清路;雨天泥泞不堪,水花四溅难以下脚,有时人们不是骑自行车,而是抬着自行车走路……
可喜的是今天:党的惠民政策深入农村,如今家乡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瞧!那宽阔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笔直干净的马路上,行人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现在坐在车上的人无不笑逐颜开!道路两旁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雄伟的高架桥,飞架东西;董岗的街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两边的违章建筑都被拆除了,路变宽了,洁净的街道和彩色的瓷砖,让人赏心悦目!而且道路两边还种满了花草树木,绿草如茵的绿化带中,散发出各种花的香味,沁人心脾,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交通很通畅,同学们过马路更安全了!更好的是道路两旁都安装了路灯,到了晚上灯火通明,人们再也不愁天黑看不清路了。晚上,你看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把大街小巷照得通亮;一排排的路灯,把公路照得如同白昼,远看就像一条条火龙,这样司机们开车也就非常安全了!
老师说我们肥西县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我们董岗人们都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文明行车、文明行走,美化家乡,美化环境,为日新月异的家乡交通贡献力量!
3家乡的变化——便捷的道路交通
前几天儿子开着新买的捷达车带着我和老伴及我的双胞胎孙女回到了近500公里以外的老家。虽然离开老家20多年我也曾多次回去过,感受过家乡的变化,但是这次使我感到家乡道路交通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从吉林出发我们便上了吉长高速公路,过长春便转到302国道,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302国道路面都特别平坦、宽广、干净。尽管儿子是开车新手,我们坐在车里丝毫没有感到颠簸和不适。公路的两侧和隔离带都长满了树木和花草,远处绿油油的庄稼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坐在车里浏览着沿途大自然风光,真是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不知不觉中4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下了302国道又走了几百米县级柏油路就到家了,近500公里的路程竟没有一点土路,这是在20年前不可想象的。
回到家乡免不了去乡下看亲朋好友,无论去那个村屯,都有平坦的柏油乡村路,驾着自家的车,一天可以几个村屯,在过去是办不到的。20年前我曽在那里工作过,那时没有一条乡村柏油路,每到雨季,道路积水泥泞,过马车都难,汽车特别是像我家这样的轿车只能是望路兴叹了。在个别路段推自行车都寸步难行,骑车人只好脱掉鞋子扛着自行车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挣扎(这事本人没少干)。那时如果有个急症病人就更倒霉了,只能找人抬担架去医院。即便不是雨季,道路也是高低不平尘土飞扬,那时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拉货的马车在路上翻车打误的事情时有发生,屡见不鲜。
现在家乡不仅公路成网,火车也特别便捷。这次我们是下午6点多到老家的,远在大连工作的四侄儿得知后,晚9点乘坐大连至乌兰浩特的快车,第二天上午8点就到家了,这是几年前所不能想的。
道路交通的便捷不仅方便了家乡人们的出行,对于农副产品的交易也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4见证家乡的交通变化
30年前,我离家去州城读书。虽然路程不到200公里,坐班车(即长途客车)却不能当天到达,需要中途住宿一晚。而且每个星期只有3班车。班车内的设施极为简陋,座位是铁管架子上放上人造革或塑料包面的木板,与现在的豪华大巴简直无法相比。
当时的路况很差。有近100公里的路面是由石子和泥土铺就的,不仅不平,而且很多路段是大坑小哇的,再加上路窄、多弯、多陡坡,想开快车的话,门都没有。要是碰上浓雾或是大雨,班车就像蜗牛,爬得可慢了。遇到塌方,堵上几个小时,那是常事。旱季天,车辆经过之后,黄灰漫天飞舞。路边的植物上,全是厚厚的黄灰。于是我们戏称这样的路是:“雨天水泥路,旱季洋灰(水泥别称)路”。
记得有一次,看见路面比较平整,天晴车少,感觉车速仍然不是很快,正好我坐在司机的旁边,我便问司机,在这种状况下可以开快一些吗?司机说:不行的,公司规定客车最快时速是每小时24公里,安全第一。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几年后,我考入了沿海城市的大学。回家一次真得很不容易,单单路上就得花2个星期。从我家到省城800公里,坐班车要4天半;从省城坐火车到大学所在的城市要2天3夜----62.5小时(15:45发车,第4天06:15抵达)。亲身经历,怎能忘记!
也许命带马星,我常年在外。但每隔一两年,总要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总有不同的感受。家乡的公路在变宽、变直、变平坦,车速在加快,花在路上的时间也在缩短。原来的4天半,慢慢地变成了3天、2天、24小时、16小时。现在从省城到我家,坐车12小时即可到达。从省城乘飞机到州城,仅需40分钟。从州城到我家,2小时就够了。
爸妈常抱怨:“你走得太远了。你要是仍在省城,就可以经常回家来了。”我说:“过去从省城回来要4天半,现在我虽然离家有十万八千里,但一天之内也能飞回来的。”爸妈笑着说:“那倒也是。”从家乡交通的变化,可以看到国家对改善交通的决心和投入是何等之大。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家乡的交通在变,全国的交通都在变。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