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中国社科院李慎明老师的演讲稿《人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使我感触颇深,这也是对我思想灵魂的又一次洗礼,我默默地思索着——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直是古往今来人们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课题。从生死观来讲,我认为生和死是人生旅途的两个重要节点,人以什么方式而生,又以什么方式而死,体现了人的世界观,并决定了人的行为规范和方法论。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张思德的追悼会上讲:“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要重。”
人为什么而活着,其本质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也是人的信仰问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受党的教育多年就要把自己的信仰放在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上来,现在全国上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忘记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我们要时刻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想问题做事情要有大局观念,要有群众观念,绝不能为了家庭、朋友而伤害普通群众的根本利益。现在我们党的个别干部作风腐化,把公款吃喝、公款消费、公车私用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经常出入高级宾馆和高档娱乐场所甚至出国赌博等,他们置党性原则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顾。还有个别领导干部早早将妻子、儿女迁到国外,自己也在背地下办了绿卡,其目的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利用手中权力来损害群众利益,一旦东窗事发便拍屁股走人,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
爱党、爱国、热爱群众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作为党员干部不但要时刻牢记,还要入脑入心。1921年我们党刚创立时只有50多人,他们怀着推翻封建统治,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信念,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率领全国无数英雄儿女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不怕流血牺牲,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赴汤蹈火、前赴后继。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从《红岩》、《没有硝烟的战争》、《解放》等影片中能感觉到当时战争的残酷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前段时间,在和朋友聚会时,听到一位妈妈指着上小学的女儿胸前的红领巾问:“宝贝你看这红领巾的颜色像不像党旗的颜色。”小女孩甜甜地说:“像,像党旗的颜色。”这位妈妈又说:“女儿,你知道党旗为什么是红色的吗,那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所以我们要把党旗挂在墙上,要尊重和热爱党旗,不要忘本,不能让党旗变色。”但是女儿马上反驳说:“妈妈不对,党旗是擦桌布,我们教室的擦桌布就是用党旗做的。”小女孩像玩笑一样的话揭示了我们党在教育上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党的干部,我们的人民教师将神圣的党旗当成一块擦桌布,不知道他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党,教育下一代。这不仅仅是误人子弟的事。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即简单、现实而又沉重的话题。人活着离不开衣、食、住、行,离不开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交往。在这物欲横流,社会关系相互交织,多种文化相互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让人在看问题做事情时很容易形成偏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舆论导向的变化,一些不健康文化也趁机渗透。现在网络游戏以暴力为主,如《英雄联盟》、《枪战》等,一些所谓的作家,尤其是网络作家写文章时一心向钱看,为了成名,为了经济利益,昧着良心瞎编乱造,写的东西无不是暴力加色情。现在我们常看的电影、电视大都是“剧情不够、爱情来凑”。现在我们在宣传党的思想和政策时,也存在着说教空洞、党员教育与现实脱节、形式呆板乏味等现象,对党员群众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党员干部就要耐得住寂寞,自觉从党的专业报刊、书籍学习知识,吸纳精华,长期不懈地加强党的思想教育,提高党性修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发扬我们党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俯下身子向人民群众学习,我想只有这样,才会为“人为什么而活着”找到正确的答案。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地区,是以信仰伊斯兰教占多数人口的宗教多样化地区。个别“宗教人士”,如伊犁“2.5”事件的头目依布拉音·司马义等披着宗教的外衣搞分裂,教说信徒以暴力形式搞破坏,一些头脑简单、长期受“三股势力”洗脑毒害深远的教徒逐渐远离正义,走向与人民为敌的一边。如乌鲁木齐的7.5事件、昆明火车站的行凶杀人事件、内地的切糕事件等都有极端宗教活动的烙印。他们的所作所为为新疆的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蒙上了阴影。因此,我们新疆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相比内地党组织和党员,肩上担负的责任又多了一分,我们要长期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始终占领反分裂教育的主阵地,大力宣传在民族团结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促进各民族间和谐相处。作为在新疆工作的党员干部更要走在维稳工作的前线,向在和田截机事件涌现出的英雄们学习,勇敢地站出来向三股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人为什么活着?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为了生存?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或者为了我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而去活着。
我常常会这样想,人活着,不能只为了生存,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动物,人类创造了世界的美好,就应该懂得去享受这一切的美好,大学毕业了,我们努力,我们奋斗,我们为了生计不停地奔波,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了钱,钱又为了什么?我们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为了让我们的享受变得更加安逸,完美,我们才开始了奋斗的生活。
每个人对于活着的目的也许都不一样,至少我不会想的太过复杂,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享受生活而去生活。享受生活里的各种爱,各种美食,各种快乐,当然还有成就梦想过程中的心酸等等。
个人认为,本书的适读人群为所有有志之士,但是最适合于商界的成功人士去阅读,去学习,然后总结和反思。稻盛和夫的思想对于成功者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战略;对于正在或者正向往奔向成功的后继者,是一种警戒,一种正确的引导。(我写这篇读后感是从拿到这本书以后从书名到翻开书的第一页,一一往后,边看边写的。
总觉得这本书能有很多值得品味和研读的道理,因此,看的时候比较慢,我会反复把一个段子看很多遍,但至今总觉得还是有很多的遗漏。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有幸拜读了日本“经营四圣”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学校刚发下这本书的时候就被书的题目深深的吸引住了。“人为什么活着”主要是对这个题目感到好奇。其实说实话,我活了二十多岁了,还从没认真的考虑过“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
读了《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之后,我大彻大悟,对“人为什么活着”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不个迷信,但我相信命。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过分的相信,其实人的一生都是命中注定的,谁都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比如说人与人的相遇,我们说是一种缘分,其实这也是命运的安排。人的一生遇到的事情、遇到的人都是命中的注定。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的想法其实正确但太过绝对了。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在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有许多东西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到底是自然决定的还是上帝决定的,谁也说不清,但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与生俱来的命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这一点似乎很难否定。”但是命运不是宿命,决定人生的除了命运之外,还有“因果报应的法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其实命运是既定的,并非我们衷心期望就能改变。但与命运并行的“因果报应法则”却非如此,我们可以通过这项法则来改变命运,平时不要去做一些不道德违背天理的事情而是去多做一些好的事情,那么也许我们的命运会更好些。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智,做一个有品质的人。那么需要我们怎么去做呢?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心态。人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挫折或成功荣誉。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积极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谦虚谨慎的对待每一件成功的事情,从容大度的面对所有的斤斤计较的人和事儿。每天都要保持一颗快乐的心情,丢掉你的所有的苦恼和憎恨。因为苦恼和憎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侵害你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何不快快乐乐的,充实而又踏实的度过每一天呢?其次,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比如,亲人间质朴的亲情、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恋人间的甜蜜爱情等等。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是不要让欲望无休止的膨胀,应该适时的控制,要知足常乐。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的更多。最后,我们要勤奋努力的劳动,即工作。如果你把工作纯粹当成是一种为了维持生活的工具,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在其位而不谋其职,浑浑噩噩的过完每一天,结果是你肯定不会感觉到工作带给你的快乐。而如
果我们能够认真的对待工作,把工作当成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使命,真诚的去热爱,高效率的工作每一天,那么我们应该感到很快乐且很有成就感。
其实有时候想想,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还好好的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每天能够感受到温暖的阳光,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气息,能够得到亲人朋友的关爱。所以我们应该每天都应该认真勤劳的工作,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艰难困苦,做一个对自己对家人乃至对社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