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我读懂了这首诗作文

时间: 07-20 栏目:话题作文
篇一:我读懂了这首诗

诗歌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一种方式,透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世界,可以懂得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每一首诗其实都是经典,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回味,去感悟,当你读懂了一首诗,你会发现原来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有这么多!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是孟郊的《游子吟》,也是我最喜欢的诗.

每每吟诵它,我的脑海中仿佛就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英气勃发的儿子坐在简陋的茅屋里读书.不远处,满头银发的老母亲正埋着头,弓着背,在一盏微弱的豆油灯下,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那密密麻麻的每一针,都蕴含着母亲对儿子无比深沉的爱.每一线,都代表着母亲对儿子的的真挚的情.这浓浓的母爱,全都倾注在这一针一线间.母亲与儿女情深似海,而母亲那无私的爱,作为儿子何时才能报答呢?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不仅是无私的,母爱更是伟大的!母爱如水,是那么清凉;母爱如雪,是那么洁白;母爱如雨,滋润着颗颗幼小的心灵;母爱如阳,用自己最朴实的爱把幼小的生命照耀;母爱如风,轻轻抚摸着个个可爱的小脸蛋.母爱如四个季节,在春天把爱播种,在夏天把爱培育,在秋天把爱收获,在冬天把爱贮存.母爱是春天里的太阳,照耀祖国的花朵;母爱是夏天里的雨,“浇灭”了炎热,带来了凉爽;母爱是秋天里的大树,结满了丰硕的果实;母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冬天里的激情!

我读懂了这首诗,从中得到了感悟,这首诗歌让我回味无穷.希望你们也能用心去读这首诗,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懂得更多道理!

篇二:我读懂了这首诗

以前我只知道《七步诗》是一首诗的名字,不怎么去了解它,后来听老师一说,我对《七步诗》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老师说,这首诗来源于三国,魏国期,曹操有两个很出色的儿子,曹植就是其中一个,他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才华出众,很受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有一天,曹丕要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来,不然要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他,又伤心又愤怒,原来兄弟之情在权利面前时是如此不堪一击。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果然,在七步之内做出了这首《七步诗》。这首诗的内容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的意思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豆秸本是同条羹上生出来的,豆秸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急迫呢?后来,这首诗的意义已不再是这首诗的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邃的正是内涵。成了永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利、财产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我觉得这首诗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他在教育者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不要不要因名利权利而破坏感情,反目成仇。国家也一样,只是安定团结、和谐相处了,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篇三:我读懂了竹石这首诗

郑板桥短短的四句题图诗,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使所描写的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描绘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诗人的语言尤其准确、生动、形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动词的运用,更是功力不同寻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篇四:我读懂了这一首诗

从古至今,流传的诗歌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更是不少,这些诗歌都饱含诗人的情感,只有当你读懂了这一首诗,你才能明白,原来诗人想要告诉我们这么多!

今天妈妈给我读了一首很有趣的唐诗,诗的题目是《戏问花门酒家翁》,诗的作者是岑参,原文是: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首诗是啥意思呢?它说的是一位老爷爷七十多岁了仍然每天卖酒,花门楼口堆满了大大小小各色的酒坛子。路旁的榆荚恰巧像圆圆的铜钱,摘下一串来买酒,老人家你肯不肯卖呀?

我很喜欢这首诗,念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喜欢。读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一个白胡子老爷爷,面带慈祥的笑容,坐在花楼前卖酒。最有意思的是第三、四句,真是想象的太好了!当诗人经历了长长的旅途,来到了花门楼前的酒店,他看到了路边的榆钱,忽然来了灵感,就和老爷爷开了一个轻松的玩笑。这是一幅多么亲切愉快的画面啊!

我读懂了这一首诗,今天一整天,我都陷入了有趣的幻想中,真希望可以回到一千年之前,从树上摘下那一串串圆圆的榆钱,去跟老爷爷换酒啊!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