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读后感800字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关于莫言,及莫言的作品,除了知道有个红高粱之外,几乎一无所知。既不知莫言其人,更不知莫言竟然还是潍坊的同乡。所以说起来自己也算孤陋寡闻。自从得知有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后,才疏懒的上百度搜索里输入了“莫言”。大体知道莫言是山东高密人,写了红高粱,蛙等著作。听说蛙是莫言代表作,所以就攀龙附凤的买来,找饭后茶余的时间认真的读了起来。
我比较感叹莫言的勇气。在思想刚刚开放的中国,竟然写出这么勇敢的文章,让我自惭不如。我曾经怀疑,莫言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是不是在国外。中国有那么多“姑姑”式的计生干部们。中国有那么多“王胆”式的被强制流产,或者被断送性命的育龄妇女们。中国有那么多被计生干部在破旧乡村卫生室里,一针结束生命的还没有来得及出生的“蛙”们。不管是“蛙”,还是“娃”,都在凄惨的“哇哇”的叫声中结束了生命。
这使我想起了,曾经,我姐姐的尚在腹中的孩子,已经7个多月。被计生干部在一个简陋不堪的房子里,用简单而粗暴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姐姐说好像还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姐姐还说,那孩子还长的很好看。我的嫂子,四个月的孩子,尚在腹中。据陪在一边的我的另一个姐姐说,她看到了那个孩子还是一个男孩,小鸡鸡都已长成了。也是被打了一针,就没有了生命。
那是一个思想禁闭的年代。腹中的孩子,妇女的生命在计生干部的眼里,只是晋升的梯子。
我佩服莫言,是因为他比我勇敢。我也曾经对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只能拿着育龄妇女捞金的计生干部表示过谴责。为他们拿着纳税人的钱,不为纳税人办事而跟他们理论。他们也曾威胁,要在户籍部门把我列入“黑名单”。把一个育龄的并没有超生的妇女列入黑名单,取消我的户籍。这仅仅是因为我没有按时去体检。后来,不愿多事儿,就算了。知道当前的政府部门,公权力高居于宪法和民权力之上。所以就不了了之。他们爱怎么怎么吧。只是威胁的一种手段而已,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但是莫言不这样,莫言似是而非的语言,已经模糊而尖锐的,用极具民族风格的语言,把这个不满表达出来。利用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作为挡箭牌,把当期那些腹中的娃娃们,和孱弱的产妇们的命运,哇哇的诉说出来。
花了半天的时间总算看完这本书,我说‘总算’是因为如果说作为一个故事来说的话它并没能引我入胜,尽管有时候我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另外的更多一些时候我不由得陷入默默地沉思。也许纯粹只是我个人的喜好,我喜欢我看的时候会让我停不下来、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把自己代入到主人公的生活当中、会让我会意地微微一笑、会让我强抑住盈眶的泪水、会让我哈哈大笑地同时有种想哭的冲动(比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用口给全家人炒菜的时候);而当看完后我的心情会久久不能平静、会好想找个人来说说,又或者只是想长长地舒一口气后若无其事地做其它的事而心里却有一种丰收的甜蜜。
很遗憾地,这部作品只给了我其中的某一些感觉:书信体部分其实给我的阅读体验与看其它结构的小说并没有任何的不同,我觉得好的是写姑姑的前半生部分,不管是5,60年代时的部分还是7,80年代时的部分我都觉得很是生动,让我感觉作者写了一些活生生的事,一些活生生的人,一些确实发生过确实存在过的人(不一定是其中的主人公),从人物说话的口气,做事的方法,我都觉得真实可信,姑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而当时间到了现在,我觉得就要黯淡了许多(我觉得很多我喜欢的作家都是这样),我想是因为没有深刻地体验生活吧?(还有因为不敢写?)
话剧部分我倒是很喜欢,一直以来,《百年孤独》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记得当时看完时,所有的一切都随风逝去,我感觉自己已经活过了一个世纪。我想之所以说这部作品有马尔科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在话剧部分体现得最明显吧(山洞场景、蛙们、断案),尽管其实我对什么主义是不太懂也不太在乎的。断案的部分我最喜欢,为什么是一个演员来断案,为什么这个演员所演的时代不是在当代,哪怕只是一个演员来断案也免不了还要跟姑姑、蝌蚪一起演,我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对于这部书所说的计划生育,我觉得作者以一个没有评价的态度来写我觉得很高明,只是把事情客观地写出来,至于怎么看是读者们的问题了。其实,我觉得如果历史都是这样被客观地写出来,我想大家都会心满意足的了(至少我是这样)。
对于计划生育,说两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吧(也许很多人也经历过或看到过):1。我姨家用全部积蓄没建多久的房子当时被扒得只剩一半;2。很多次坐火车回家人都要被挤变形了。不屑而言,已让人心稍有宽慰。
一口气读完了莫言酝酿十年而铸就的新作《蛙》。此时已泪流满面了。故事中所描述的不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事吗?
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那戏虐,调侃是对超生夫妻们的讽刺与规劝。我甚至听到了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蛙》描述的是高密东北乡的“超生游击队”从东躲西-藏的男人和女人们的疼痛与哀号。许多母亲们要从腹中未曾出世的孩子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相信我读完《蛙》,你也会为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感到羞愧的
《蛙》的主人公是一名叫万心的共-产-党员,她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却成为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
20XX年是我们生命中最黯淡的一年,作为女人我不幸”怀孕了,计划外的,也就是腹中的这个“孽种”开始了我们的恶梦。后来政府知道了,后来多次带人上门,恐吓,吓的我们夫妻俩带着腹中的这个“孽种”一路逃亡,辗转苏北,后来由于中央型前置胎盘又亡命与南京,由于整日东躲西-藏,每日都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最后在市幼剖腹产下奄奄一息的男婴,三天之后不幸夭折了。此时镇政府已惨无人的拆除了我家的楼房。这是何等的绝望让人撕心裂肺。而后只要看到人家怀中的小孩便不由自主道要是我家的孩子在也这大了。丈夫劝我说你不要这样了你可不要成为祥林嫂呀。的确这是祥林嫂念念不忘阿毛那句只能与丈夫抱头痛哭蛙里发生着1也的确是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那些有着顽强的身体曾经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被追赶的孕妇张拳的老婆多么渴望跳到河里逃脱已生下她那快足月的孩子,——被救上时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她双腿间流下的鲜血及她和孩子都行将死亡,而对无情
姑姑,这个女人留下了最真切的诅咒;“万心,你不得好死!”
姑姑晚年充满了负罪感,在一个夜晚她听到了蛙鸣。仿佛成千上万个婴儿在哭泣和控诉——
感谢莫言,他的蛙提供给我们这个时代的译质力量,它们是珍贵的。
前几天网上看新闻时,突然看到诺贝奖降临中国的这一重大新闻,让我有点惊奇又有点不可思议。而这篇获奖文章就是莫言的《蛙》。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去看了看,瞧了瞧。
经过我几天的努力,终于解决了它。这篇文章写作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以作者姑姑一生的事迹为引线,介绍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窘迫。本文首先从万心得接生开始描写了一个村子的生活状况。作者幼是生活的美好和谐。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半年工作总结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陈鼻等等人物都是经万心接生的孩子,但是最后却都被万心弄得家破人亡,这让故事充满了对比性。尤其万心在逼迫王仁美时行事的干脆利落,让我感觉她的一种无与伦比的办事能力,但感触最多的却是她的麻木、不讲情面甚至都不讲亲情。但也佩服她在这么多人的唾骂后却依然坚定自己的立场,坚持党的政策和作战方略。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她是值得钦佩的!
于似乎,我现在在想当时的惨剧万心是否真的有错了?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混扎其中了?这是一个令人寻味的问题。其实这个年代中可怜的不只是那些农村妇女,还有那生错年代的万心,成为了一个时代与家庭利益键的牺牲品。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上天的无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