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十六讲读后感
早就下载了这本书,直到最近才抽空断断续续的看完,看完之后不觉大呼过瘾!
它例数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数的出名字的重大时代、人物和历史事件,并加以客观的分析和评述,篇幅虽不长,却将一段段历史的真相展露在我们眼前。
看着这些历史片段,不禁感叹我们民族的坎坷历程。事实上,我们这片土地曾被无数次的占领,我们的民族曾被多次的奴役。但令人吃惊的是,无论是纷乱的五胡时期,还是最终建立霸业的元代和清代,这些外来的新民族都已成为了现在的中华民族的一员,并在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是什么让这么多有着不同信仰、迥异习惯的民族融合成为一个大家庭呢?
首先,是对于不同民族的平等开放的态度。
自盛唐时代起,中国就以豁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从胡床,胡服的盛行到胡舞等文化的引入和融合,这不仅仅表现于外来商品的交易,更重要的是开始将外来文化吸纳入本国文化中。曾看到有专家介绍说,盛世唐朝之所以能够如此接纳外来文化,深层的原因是对本国固有文化的信心。从我们这些千年后的人的眼中回看,不得不承认,事实的确如此,中华文明不仅没有因为众多的外来文化而消失,反而因为他们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的完善、更加的丰富多彩。
其次,是对他人的尊重。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尊重。
这一点上,我尤为为我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至少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身边接触过的朋友,相信所有真正的中国人也一样,从不曾在心里出现过真正的“种族歧视”。是的,我们有民族之分,但我们没有种族区别,我们同属中华民族,我们同是中国人!!!如果真要如西方所称,中国对民族有“种族镇压”,恐怕也是对汉族这个中国最大的民族的政策“压制”了!
历史上其实也是如此,对于少数民族的治理,中国传统就有“以夷制夷”的政策,说的白话点就是现在的自制。这种方法不仅缓解了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间可能出现的民族矛盾,更可以使地方政策更加符合当地人民的民族习惯和需要,可谓一举两得。这样的民族政策一直延续到下来,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的豁达和明智,正是这样贴心和实际的策略才使得今天的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少有的真正的民族大融合的国家。
记得曾经读过一篇美国教育专家的文章,文章中曾说,如果一件文学作品能够流传于世而历久弥新,那么它必然有值得一读的必要!那么,我们已经存在于世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不更值得细细体味其中的深意么?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普世价值的话,我相信绝不是西方所宣扬的“民主、人权”,而更应该是“尊重”!只有时刻尊重别人、尊重别的民族、尊重别的国家才真正有可能出现世界和平的那一天!我更相信,只有全世界都读懂了中国千年文化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个世界才会真的成为美丽的大家园!
也许我们身上仍多多少少都有些柏杨先生所写的《丑陋的中国人》中的劣根性的存在,但那份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恐怕已经跟随着血缘流淌到我们的骨子里,渗入到我们的脊髓中了。只要中华文化依旧存在,中华民族就必将屹立不倒!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确实不错,脉络清晰的讲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大的时代,很明显针对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或是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历史爱好者。唯大学者,方能放下身段,用浅显的文字,对普罗大众进行这样的知识普及,可惜现在的大学,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大学了。一叹。
樊先生的讲义非常精当,对于中国历史上一些令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都做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当然,这是对于我们这些历史盲来说的)比如,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晚明时期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关系,“全球化”始于元,发于明,盛于晚明等等的阐述,以及对于清初“大玉儿下嫁多尔衮”等流言的考证,都非常新颖而具有说服力。
当然,因为是讲义,不可能讲的太深太透,如果说中国历史是一条长江大河的话,樊先生的讲义,固然不是飞机航拍抑或卫星图片,最多也就是游轮在江面上一路而下,挑几个著名的美景指点下,然后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吧。对于此江此河的各处的水文状况等等,只能是泛泛而谈了。而且,最令人惋惜的是,樊先生的讲稿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的时常感觉到一些意犹未尽,一些欲言又止,一些题外之意。樊先生讲义的大纲,也未能脱去“主旋律思维”的影子。最明显的,就是只讲治世,不讲乱世;只谈正溯,不提余脉了。这正是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读史是为了明今,是为了更好的看清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而非钻旧纸堆,搞些杜甫究竟是冻死的还是吃冷肉噎死的这些话题,所以对于历史的评述中,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史学家能以其深邃而智慧的眼光,给我们指引,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究竟历史上面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历史上这些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其来源、起因是什么,其结局又是怎么回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透古观今,而历史研究者要做的,当然少不了借古讽今了。
当然,这些在皇权逐渐加强且失去约束的时候是要砍头的,然而樊先生为什么留着这么多欲语还休呢?难道是怕什么吗?我们以为早就过去的一些事情,对那一代、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国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一切一切,还未知。
中国的历史如同流水源远流长,我对国史更是蜜蜂喜欢花朵一般,看到国史书便会欣然读起来,可是幼时的我读后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对国史的兴趣一天一天减弱。今年暑假,我在书店无意中发现了这位“国史老师”——《国史十六讲》。读了一会儿,发现这本书内容突出重点,讲得既深又透,讲出了一个所以然,给了我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再一次激发了我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来自:作文大全
唐朝被人陈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国”,从李世民到武则天,从盛唐气象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从佛经进国土到佛教繁荣,都能体现出唐朝那时是如此兴盛、庞大。在唐朝618-907年中国家统一,南北朝运河的开通,几座雄伟的京地的修建,与国内的贸易扩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国。唐代的中国发展成了世界大国,亚、欧两洲各地的商人,留学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各国的文化光采博收,将印度的佛教以中国本土的学识与仪式来变化着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阳的话,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阳,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虽然拥有贤明、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的康熙皇帝,还是政绩颇为可观的雍正,但经受了八国联军的踩踏,清朝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了。
樊树志教授说过:“这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境界。谁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没经历中国的文明史,但我能从《国史十六讲》中深深感受到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繁荣昌盛受人喝彩,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奋努力吧,使祖国更加强大。
这算是14年看完的第三本书吧,1月23号于火车上看完,不记录下感概,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这本书,是我研三搬宿舍,遗留在我桌上的书本之一,想来,这还得感谢上一届的DL,还有宿舍的不愿意留有过多的她的物品的MHF跟HY。DL的衣物大多都扔了,只留下了两本书外加几条毛巾。
晚上的泡脚时间,有一部分就拿来顺便阅读这本书籍,她们笑说我很“文艺”。也许,我的骨子里,是有一部分这样的气息的吧。很向往这样的场景:有阳光,有一杯水或者茶,有安静的空间,我静静的坐在那,品着手中的书。不论身边的环境简陋与否,不论外界多么的喧嚣与否,不论当下是否有几多的等着解决的事件与否,能享受这样的一段时光,放松身体与心灵,就会由心而生:岁月静好。当然,晚上泡脚的时候,不去理会她们的谈论,专注于书中,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没有参与她们的抱怨或是对别人的谈论,而是静静随着书本进入历史,很是有成就感。积少必会成多,《红楼梦》是大一时每晚的睡前时间看完的。
关于这本书的阅读,拖沓了很长的时间。记得当时看到描述唐朝的时候,提及到长安,现今的西安。唐朝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中心,有着那一个时代的背景。当时就跟她们谈论着:我要去长安。想要实地的巡察一下,长安的历史,看看唐朝盛极时留下的痕迹。贵妃醉酒提及的华清池,是否真留下了太多愁。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看了这些历史,油然而觉个人是多么的渺小。历史的洪流,冲走了辉煌,也带走了惨淡。人在主导着这历史之河前进的方向,却也在历史的推动中灰飞烟灭。人的一世,之于历史,犹如个人之于宇宙一般。我不禁生出疑问:真的是我们人类在推动着历史呢,还是我们只是随应了这历史的变动?或许,它本就是这样一直变化着,只是我们刚好在这阶段生活这而已?(或许是正在看的book,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影响了我对事物评价,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我们以为的也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政治文化,适应当下的则是好的。生活前进的大致方向,是当下的政治主导着的,但是在每日琐碎的生活中,我却难以察觉到政治的作用。所以,政治一直是我的弱项。所以,我不适合公务员。总觉得懂政治的人,是可以掌控别人的人。那么,我这一生,是被别人掌控着了麽?
《国史十六讲》,现在漂流在哪了呢?但愿会漂流在一个可以看懂它的人手上。显然,我不是一个很好的主人。我发表说说,我把这本书留在了火车上。延续了我之前的想法:每次在火车上漂流一本书。大家的回复,显然,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懂我的这种神经质的想法的。
茫茫人海中,没有谁是谁的唯一,觅一知音,当真不易。应了那句话“我于茫茫人海中寻求吾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终于磨磨蹭蹭地看完《国史十六讲》一书。这本书是我半年前在南京一旧书摊淘得。以前看的历史书,大多讲历朝历代兴替的政治得失及宫廷权力斗争,而这本书主要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概述了中国通史,给人更多的启发。
对于中国来说,到了西汉中期,基于小农经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经很成熟了,唐宋期间达到巅峰状态。从汉代以后,在2000年的时间里面,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没有突破,只是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朝代兴替的革命过程中,破坏大于建设,既没有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步,也没有制度的革新。新的朝代完全继承上一个朝代的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社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没有活力,到明清时期中国衰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也有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时候,但不幸的是,这种商业发展没有像欧洲一样产生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明初和清初时期,帝国国力强大的时候,帝国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不是鼓励发展商业,而是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业发展,明末所谓的倭寇很大部分是参与走私的沿海居民。宋末和明末,基于增加税收应付对外战争的需要,中央集权控制松弛,沿海地区商业贸易迅速发展,中国面临较好的发展机会,但因为国力赢弱,这种发展被外族武力入侵战争打断。
与欧洲比较,中国古代经济领先但没有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一是重农主义的政治理念下,处处防范和限制商业发展,没有起建立保障和鼓励商业发展的社会制度和机制;二是生产力水平停留在小农经济和手工业时代,没有显著的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三是文化方面停留在对古代经典的诠释,帝国专制集权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虽然在每个朝代兴替时期,有过短暂的思想自由,但不过是昙花一现。新的朝代建立后,社会秩序又回到了从前。
总之,历朝历代的兴替,基本是原样复制,缺少制度革新,没有技术进步,限制思想自由,政治越来越僵化,社会越来越没有活力,国家逐渐从领先变为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