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时间: 10-16 栏目:话题作文
篇一: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拿到这本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

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包含另外。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对像是存在者。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之美,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究竟是如何显现的?表现意象,主要凭借理智、情感、灵感于一体的创造的想象,理智的基本功能在于存在者的选择与综合;情感的主要功能在于驱动想象去选择与创造意象,发现真理。灵感属于潜意识,是一种缺乏理智支配而受情感和外界环境指使的自由联想,它的基本作用在于蕴蓄、酝酿、涌现真理,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美借助理智、情感、灵感以营构一个完整的真理。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怕为而为”的。艺术作品开启一个领域,作品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并且仅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作品之为作品,惟属于作品所开启出来的领域,因此,作品无疑是自立的。尽管如此,作品一词本身已经暗示了作品是一种制成品,作品对于“此在”来说具有切近而显明的物因素,作品的这种现实性是无法回避的。作品是一种制成品,显然只有根据制造过程才能得到把握,这个制造过程就是艺术家的活动。作品有一个本质之源,那就是艺术,同时,作品无可置疑地具有物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结果,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纯粹根据作品本身来规定作品的作品存在,不可能完全切中艺术作品的本源。所以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历史性“此在”的本源。

那么,美在何处?绝对的理性中很难产生美的想像;事实上,情感在更多的时候主宰着我们的感官。但可不可以说纯粹就是不美的呢?显然不能。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就象朱光潜先生所举的那个有关松树的例子,我们对于美的观念事实上是模糊的,所谓的条条框框都是主观臆断之结果。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甚至创造能力。不错的,这就是生活。像一条静静的河,映照着天光,闪烁着人格,而艺术--也就是朱先生所谓的美,乃是其源泉所在。无声地流淌,慢慢地行走。于是,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汇合与传承为一条更大的河流,通向那个永不触及的远方。

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拿到这本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

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包含另外。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对像是存在者。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之美,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究竟是如何显现的?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审美直觉作为创造,在诗的境界中,它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表现意象,主要凭借理智、情感、灵感于一体的创造的想象,理智的基本功能在于存在者的选择与综合;情感的主要功能在于驱动想象去选择与创造意象,发现真理。灵感属于潜意识,是一种缺乏理智支配而受情感和外界环境指使的自由联想,它的基本作用在于蕴蓄、酝酿、涌现真理,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美借助理智、情感、灵感以营构一个完整的真理。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怕为而为”的。艺术作品开启一个领域,作品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并且仅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作品之为作品,惟属于作品所开启出来的领域,因此,作品无疑是自立的。尽管如此,作品一词本身已经暗示了作品是一种制成品,作品对于“此在”来说具有切近而显明的物因素,作品的这种现实性是无法回避的。作品是一种制成品,显然只有根据制造过程才能得到把握,这个制造过程就是艺术家的活动。作品有一个本质之源,那就是艺术,同时,作品无可置疑地具有物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结果,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纯粹根据作品本身来规定作品的作品存在,不可能完全切中艺术作品的本源。所以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历史性“此在”的本源。

那么,美在何处?绝对的理性中很难产生美的想像;事实上,情感在更多的时候主宰着我们的感官。但可不可以说纯粹就是不美的呢?显然不能。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就象朱光潜先生所举的那个有关松树的例子,我们对于美的观念事实上是模糊的,所谓的条条框框都是主观臆断之结果。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甚至创造能力。不错的,这就是生活。像一条静静的河,映照着天光,闪烁着人格,而艺术--也就是朱先生所谓的美,乃是其源泉所在。无声地流淌,慢慢地行走。于是,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汇合与传承为一条更大的河流,通向那个永不触及的远方。

篇二: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美学十五讲》是凌继尧先生主编的一本适合美学入门者学习阅读的书。书中多举出各种例子,联系中国古典文化中对美的理解、表述以及西方美学文化的发展,内容广泛丰富而又通俗易懂。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有多少人问过?有几个人解答出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美的理解亦是如此。

我想,美不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一种知觉,是一种情感、意识的表达,它来自于人的思维运动。人这种奇妙的动物,被莎翁赞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会思考、有意识。能够感知美并能把这种感知表达出来。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要寻得美,首先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要有开放的头脑和心灵,才能感知到那些客观存在的有可能称之为美的事物。这“眼睛”、“头脑”和“心灵”又是因人而异的。你是否细腻敏感?你是否喜欢接触新事物?……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阅历经验等都影响着这“眼睛”、“头脑”和“心灵”的开放程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具备“认知的能力”。“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

其次,要有一个“出”的过程。找到了美,还需要明白它是怎样一种美,具体美在何处,它的形式如何、性质如何,并把这种获得发挥出来,转化为一种能提升自己甚至能对社会有用的力量。这就要求,“欣赏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越非功利越好,越少刻意越好。

我对这一点体会颇深。初中时读《简爱》、《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没有不认识的字,以为这样就是读懂了。然而之后的半年、一年里,会有意或无意地因为经历的一些事情而联想到书中的内容,会禁不住再读一遍甚至两遍,在这样的过程中,深刻明白一些道理使其内化为成长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涵养。“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初读以为这只是简小姐的话,慢慢成长中,才发现这该是所有女性甚至所有人的认知。它成为我灵魂、精神的组成部分,支撑我的存在,使我勇敢。这岂不是艺术美经读者再创造后的更深层次的美吗?再深层次的美发生于如以下情况:《汤姆叔叔的小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美国黑奴制度的废除,因为它影响了太多人的心灵,促使当时的美国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事物原型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见或不见念或不念它总在那里,但是有人能发现有人却不能。万事万物形态各异,各有千秋,但只要抛却偏见,心灵纯粹,总能从每件事物中发现美。万物不同,却是大同之美:不同而之于宇宙共生共存,岂不是和谐之美?

美不自美,欣赏美,人是主体,社会和谐应该作为其最终目的。以“出世”的心态发现美,以“入世”的心态欣赏美。人的心态不同,故美亦“因人而彰”。

篇三: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拿到这本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

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包含另外。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对像是存在者。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之美,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究竟是如何显现的?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审美直觉作为创造,在诗的境界中,它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表现意象,主要凭借理智、情感、灵感于一体的创造的想象,理智的基本功能在于存在者的选择与综合;情感的主要功能在于驱动想象去选择与创造意象,发现真理。灵感属于潜意识,是一种缺乏理智支配而受情感和外界环境指使的自由联想,它的基本作用在于蕴蓄、酝酿、涌现真理,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美借助理智、情感、灵感以营构一个完整的真理。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怕为而为”的。艺术作品开启一个领域,作品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并且仅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作品之为作品,惟属于作品所开启出来的领域,因此,作品无疑是自立的。尽管如此,作品一词本身已经暗示了作品是一种制成品,作品对于“此在”来说具有切近而显明的物因素,作品的这种现实性是无法回避的。作品是一种制成品,显然只有根据制造过程才能得到把握,这个制造过程就是艺术家的活动。作品有一个本质之源,那就是艺术,同时,作品无可置疑地具有物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结果,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纯粹根据作品本身来规定作品的作品存在,不可能完全切中艺术作品的本源。所以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历史性“此在”的本源。

那么,美在何处?绝对的理性中很难产生美的想像;事实上,情感在更多的时候主宰着我们的感官。但可不可以说纯粹就是不美的呢?显然不能。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就象朱光潜先生所举的那个有关松树的例子,我们对于美的观念事实上是模糊的,所谓的条条框框都是主观臆断之结果。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甚至创造能力。不错的,这就是生活。像一条静静的河,映照着天光,闪烁着人格,而艺术--也就是朱先生所谓的美,乃是其源泉所在。无声地流淌,慢慢地行走。于是,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汇合与传承为一条更大的河流,通向那个永不触及的远方。

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拿到这本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

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包含另外。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对像是存在者。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之美,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究竟是如何显现的?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审美直觉作为创造,在诗的境界中,它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表现意象,主要凭借理智、情感、灵感于一体的创造的想象,理智的基本功能在于存在者的选择与综合;情感的主要功能在于驱动想象去选择与创造意象,发现真理。灵感属于潜意识,是一种缺乏理智支配而受情感和外界环境指使的自由联想,它的基本作用在于蕴蓄、酝酿、涌现真理,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美借助理智、情感、灵感以营构一个完整的真理。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怕为而为”的。艺术作品开启一个领域,作品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并且仅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作品之为作品,惟属于作品所开启出来的领域,因此,作品无疑是自立的。尽管如此,作品一词本身已经暗示了作品是一种制成品,作品对于“此在”来说具有切近而显明的物因素,作品的这种现实性是无法回避的。作品是一种制成品,显然只有根据制造过程才能得到把握,这个制造过程就是艺术家的活动。作品有一个本质之源,那就是艺术,同时,作品无可置疑地具有物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结果,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纯粹根据作品本身来规定作品的作品存在,不可能完全切中艺术作品的本源。所以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历史性“此在”的本源。

那么,美在何处?绝对的理性中很难产生美的想像;事实上,情感在更多的时候主宰着我们的感官。但可不可以说纯粹就是不美的呢?显然不能。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就象朱光潜先生所举的那个有关松树的例子,我们对于美的观念事实上是模糊的,所谓的条条框框都是主观臆断之结果。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甚至创造能力。不错的,这就是生活。像一条静静的河,映照着天光,闪烁着人格,而艺术--也就是朱先生所谓的美,乃是其源泉所在。无声地流淌,慢慢地行走。于是,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汇合与传承为一条更大的河流,通向那个永不触及的远方。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