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常识读后感

时间: 10-17 栏目:话题作文
篇一: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的书名《常识》,这是来自美国立国时期的托马斯•佩恩(ThomasPaine)的同名书,这位给自己取名“痛苦”美国之父,难以社会对个人的不公,英国对美洲的欺凌,写出了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常识》,却卖出了50万册(当时北美不过200万),它唤起了北美民众独立的信念。在今天这本小册子依然被列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第一本。

梁文道说过:“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所谓“常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他又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有很高文学素养以及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措词用得好,讲得也很客观,在文章中,他并没有回避时下热点的问题,文章中他冷静而富有理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剂清热解毒的凉茶。

在民间:政府的好帮手主题下,梁文道列举了在面对天灾时,日本政府迟钝的官僚系统与高质的公民,民间组织的捐献活动进行强烈的对比。同时他又指出在08年次“百年不遇的超级大雪灾中,政府的缺陷与民间社会的的缺席。作者认为在天灾面前,不应该只让有关部门去垄断救助,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强大力量。在文章中,梁文道直接指出了政府架构条条块块间的不协,、机制的缺陷,、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基础建设的脆弱的缺点,这是很多作者都无法做到的。

可以说梁文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是个斯文不失风趣的读书人,他讲的事情其实并高深,只是常识,至少是现代文明的常识。常识的作用在于解惑。不过,也并非大家经常谈论的东西就可以称为常识。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明星的八卦,绯闻。

与“常识”相对立的,应该就是“潜规则”。曾经勇敢揭露“非典”真相的钟南山院士又在两会上放炮,抨击“领导不在讲真话,领导一来颂功德”的会议作风,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潜规则,人人都知道是病态的,但人人都要按着这个规则来进行,否则就只有离开这个圈子,而现实又常常逼着许多人不能不参与这个潜规则,这就是“反常识”。缺乏“常识”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野蛮而荒谬的“反常识”中,

当然文学就是作者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谈:

在国耻:向“百年国耻”说再见这个主题下,梁文道举了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代表“阿Q”,“阿Q”确实存在国民的劣根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作者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些中国人把某些国家的旅游景点特意以中文书写的“禁止吐痰”警告牌单纯地解读为歧视中国人,梁文道认为以这是一种稍经刺激就立刻动怒的敏感反应,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贬损的冲动。对于这一点,我非常不赞同。在外国旅游景点中,它赫然用中文写着“禁止吐痰”这四个字的警告牌,若是有其他文字的警告牌还好,但它独独用中文写,这是代表什么,这种场景屡见不鲜,如在外国的厕所中,独独用中文写着“请冲水”,这明显是对中国人的素质看不过去,用中文写着告示,诚然写告示的人可能只是出于一种提示作用,但在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行为的不屑和鄙视,但只是用中文写着,这意义不明而喻。这显然是对中国人赤裸裸的挑衅。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能意识到。但是梁文道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自我贬损的冲动,那么当他看到这些字牌,他又有什么想法,就是一笑置之?

梁文道在文中提过,他要以“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待事情,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以我们大陆的角度去写,他更多的还是从一个港台同胞的角度去看大陆。他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大陆人看起来是常识的东西,对于在他们另外一种生长环境里成长里来的人却很难懂。可能也有略带反讽的意味吧。

《常识》是梁文道在大陆出的第一本书,除了真话,还是真话。不过毕竟一本书写的只是作者的观点,没有人能保证作者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但是总体来说,有这样的书很好,希望将来有更多这样的书籍,让现代思想的活水来浇灌荒芜的马勒戈壁。

篇二:《常识》读后感

托玛斯。潘恩的名字看来有不少人并不知道,不过他的著作在18世纪在北美可是热极一时。按《常识》书上的说法,好像当时在北美几乎人手一册。呵呵,我想这可能太过于夸张了。不过,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如何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国家、一个把人的基本权利尽量维护好的国家,这本小册子的普及实在是太重要了。

潘恩同学把我心里一直思考的问题写了出来,巧合的让我怀疑是不是真有移魂转世。他在《常识》中把人民为什么要建立政府,以及如果不对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备,就会对人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践踏,还有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恶的本质进行了说明。我得说,在18世纪那个年代,产生这样思想火苗的人真可谓伟大。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种种公民权利,在200多年前的时候,还只是皇帝让你有才能有的。随然我对西方人的文学描写习惯不是太能适应,但还是能看出潘恩是冷静的把人类从出现开始起仔细思考过的。书中较为详细的描述了人怎样适宜群居,群居后产生的利益冲突,法律的产生,以及公共事务的维持,当族群扩大时,公共事务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专门人员来做,这样就产生的政府,还有以后政府逐渐会因为恶的本性而对公民权利产生威胁、以及会把手中的职权滥用而为自己谋利。不可否认,这本书的普及使得五月花的乘客以及北美的广大居民意识到,他们有权独立,且独立后要小心的设计一种制度,使之不能在长年累月的运转之后,慢慢从为公民公共事务进行服务转变成一个随处可见冷脸、办事效率低下、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大事小情均以机密不可外泄为由进行搪塞的一只由纳税人来供养的怪物。我相信、而且书中也说明了,《独立宣言》的作者们,以及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绝大多数都是《常识》的读者,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这本书的名字其实很奇怪,《常识》,这个词表达出来的意思仿佛应该是大家不用看这本书就能知道的事情或道理。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个词,有多少人甚至一辈子都不曾想过或者有机会去接触过。他们为自己有一个看起来伟大的领导人领导着,却不知道一个信息流动性很差或只有单向信息流动的社会下可以把任何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塑造成有“屎”以来最聪明、最有道德、最有同情心的人,而这个人可以在没有任何的监督之下任劳任怨的为人民服务,而在其领导下的政府中的所有人也都是这样的一群。这样的人是有常识,还是没有《常识》呢?

篇三:《常识》读后感

一本厚厚的《常识》,读了一个月,挑挑拣拣的也就读了三分之一,一方面因为这是一本时评集,很多话题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就没有去读,另一方面老梁的风格有点“闷”,不是我喜欢读的那种“喜怒笑骂”风格的杂文,实在没有一口气读完的欲望,连续读多了会犯困。这样说并非《常识》写的不好,恰恰相反,梁文道的文章,完全可以用“静水深流”来形容,文字上波澜不兴,却很值得细细琢磨。老梁的观点看似比较中庸,一般没有直接指责的意味,文章都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缓缓剖析。

感觉〈常识〉不错,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人告诉我,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常识,你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你也会一个好的生活。于是在生活中我经常观察众人,有些人书读得不多,但是很会做人,也就是很懂得常识,八面玲珑,为人处世受人家肯定。有些人呢也许可以说懂得很多专业知识,比如说英语八级,知识而广博,无事不晓无书不读,但是就是不会为人处事,不圆滑,到头来单位里没人肯定。所以一听到〈常识

常识就是普通知识,人皆共知的,直白无奇的。然而,读梁文道的《常识》,却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主要来自思维的深刻和思想的深度。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的评议,不在于登高一呼出语惊人,而在于独具慧眼地剖析和揭示隐藏其中的脉络和题中要义,让读者不仅感到言之成理,而且有豁然开朗甚或醍醐灌顶的感觉。当读者不仅将《常识》当成知识来学习,而且当成智慧来收藏时,作者也就在读者心中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我常常在《常识》中捕捉到思想的火花,就如在小说中捕捉到情感的丰富和细腻,那同样是一种阅读的快感。仅举几例以飨读者:比如说宣传与炒作,比如说市容与生计(单位里的电脑有摘录,再次编辑后补上)。

阅读的感受只有阅读之后才能体味,我想告诉你的是读《常识》,你不会后悔。

篇四:《常识》读后感

初选此书,仅是被其素裹的外表和无华的名目所吸引,它宛如超脱于繁杂尘世,而今犹在的一缕醒世清风,一杯救世茗茶,一曲警世小调。

常识,顾名思义,即最普通的知识。若是人尽皆知,则此书有何意义。然而如今社会,人们总是忘记常识,甚至连常识也算不上的常识。所以,总是出现一些欺昧人性良知,触及道德底线的事。海子早就写下了这样的话:“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所以梁文道先生在开篇就写道:“《常识》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乃因此为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在我看来,常识并非修订于书目中的人性三纲,行事五常。也非通往圣人之路的人生公式。只是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做符合人情,符合时代潮流的事而已。

常识对我们来说有何作用。说得好听些就是有利于人格的塑造。说白了就是做个好人,至少不做丢人的事。在共和国的土地上,我们从来不缺少冠冕堂皇的信仰,少的往往是毫不起眼的常识和那审视良心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们只在一味的博学,而从不参省乎己。也难怪无法知名而行有过矣了。我们不至于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只需在行事之前用最起码的常识去审视自己的行为,不陶醉于自我,足矣。若是国家领导人这样,则不会有十年文革、大跃进的错误。若是企业家这样,则不会有山西黑煤窑、三鹿毒奶粉的后果。若是执法者这样,则不会有躲猫猫、俯卧撑事件的发生。常识,可谓是人生在世的一个尺度吧。

不仅如此,常识也为我们诠释了大国民小世界中的千姿百态。可以说中国人很爱谈论政治,街道中,晚饭后,论坛上,无处不充塞着政治的身影。然而,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清时事,做到旁观者清呢。也许在通往共产主义大道上的我们,听得更多的是新闻联播中对社会主义的赞美,对领导人活动日程的播送。很少听到中日形式,中美动态,世界多极化的深刻剖析,难道只有在香港凤凰卫视这种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地方才能有这种意识形态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社会更应该对人民讲实话,做实事。

近几年,中国在对外传媒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最明显的就是每年国家的灾难增多了,其实不是这些年中国走背运,而只是以前我们市井百姓没有权利知道而已。国家有着一定的国家机密绝不为错,否则你也绝不可能在世界上立足。然而,有些冠名为国家机密的事件最终纸里包不住火,还是曝光了出来,结果比事件本身更令人唾弃。

在马哲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然而中国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似乎有着人为因素。每当我们学习近代世界历史时,教材总是对当时中国与世界的背景分析透彻,对事件发生的实质深层剖析,让我们看清了原委始末。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能给人们呈现出一个深刻的历史而不是一场清晰的时局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固然不错,“但防患于未然”岂不更好。也许时局太紧太突然,可堂堂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就没有一个能看清的人吗,还是什么堵住了他们的嘴。有人说是政府的抑制,于是大骂中国政府的人权问题。可回过头来想想,有着铁血硬汉传统的中国人是不是容易头脑发热,在搞不清实质的情况下随意游行,盲目排外。从而发起了一股抵制日货,抵制家乐福的热潮。梁文道先生在《日本:搞清楚你要反对的对象》中,这样写道:“反日从一开始就反错了对象,把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意图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和美国军事联防和钓鱼岛一股脑地混成一团,并且连接各种各样的‘日本人论’,本质化成了对日本的整体否定。”他又引用南方朔的一篇文章说道:“南方朔在其专栏就指出了要反的其实不是日本,而是罪恶,可谓非常精准。”由此看来,中国政府的做法也不无道理,除了要维护国家形象,更是怕愤青们用局部代替整体的思维发起一股所谓的爱国势力,像当年义和团一样用拿石块去砸外国使馆的玻璃的野蛮手法振我国威,从而给八国联军侵华找到了借口。可悲之中自我反省,还是中国人民对常识的缺乏啊。

自从《常识》上市以来很是畅销,真是既可悲又可喜。可喜的是,中国人民终于选对了一本看清自我的书。可悲的是,偌大中国居然对一本再普通不过的常识趋之若鹜,可见我们知识的匮乏。

《常识》虽不华丽,但很丰富。它少了几分明刀明枪的硬朗,多了几分朦胧曲折的蕴藉。借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杂志的评价:似当头一棒,如半夜鸣钟,来给予《常识》这本书。虽然时代变了,但沉睡的中国人犹在。

篇五:《常识》读后感

潘恩的《常识》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乃美国奠基档之一。而我读的是梁文道的《常识》,作者梁文道说去这个名是为了向前人致意,归宗于这种公共知识分子的传统。除此之外,作者所说的“常识”也有着丰富意蕴。

本书的“常识”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不会有多少人在意,甚至对那些错误“常识”已经深入骨髓却毫不知情,这种错误的“常识”比那些错误的“生活常识”、“健康常识”更危害人,这种危害深入内心甚至会慢慢渗透到表面,这种危害不止给个人带来危害,更会使整个社会开始陷入危难之中,是整个国家陷入灾难之中。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对处在这个社会中的我们一个大大的警醒!

关于时事的评论应该是人们最快遗忘的文章,因为时事发生的实时性,可是却有一种情况让时事评论不朽,看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比如几年发生的矿难,评论家煞费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讽刺了。而我们就是处于这样的时代,一个时事评论能成为不朽的时代,于是梁文道发出了“江山不幸诗家幸”的感慨。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下篇为“窥视世界的局部角度”。上篇让我认清中国现状,下篇让我了解世界格局,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篇。

在《自虐》这篇文章中,写到了这些年常发生的事,就是总有些人冒充日本人的口气在网上发表各种日本人优于中国人的观点,可就是有那么多的网友不管其言论是否真实,还在继续添油加醋。我们不只可以看见人对偏见的执着,还会发现这种情绪表达方式的怪异。它分明就是一种自虐,我们硬是想证明日本人对我们有多歧视,似乎在寻找着一种残酷怪异的快感。为何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作者分析说这是自信心的欠缺,似乎得不到预期中的彻底道歉、真诚拥抱,我们就永远无法停止这种近乎自虐的荒诞行为。要想停止这种自虐行为,就必须自信起来,要对自己国家自信,对自己民族自信,才能抛开所谓“日本人优于中国人”的思想。

还有一篇文章让我醍醐灌顶,这篇文章开头讲的是07年李连玉书记开完十七大返乡全市,全市举行盛大欢迎仪式的盛况这件事在网上受到了网民的热烈批评,但批评的字眼都是几乎离不开“土皇帝”和“劳民伤财”等词。但是在作者却发现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会是件“喜事”?看媒体在报道代表们投票的场面,也循例有欢乐的音乐当,与一般国家的国会要不喧哗闹腾,要不鸦雀无声的情况大异其趣。但我们似乎都忘了人大会议应该是件正事,不是结婚生小孩一类的喜事。人大会议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本身是庄重严肃的,用“喜事”二字会贬低了它的真正意义。像李连玉书记这样的代表去参加会议是他分内的责任,就像一个学生去上学,一个工人去上班,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他们的家人有必要在家门口放鞭炮恭贺上课成功上班成功吗?于是我们发现,李书记的根本问题是他已经忘记了代表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诉说要求的,我们何时看到主人为了仆人做了该做的事就放鞭炮烟花来庆祝的呢?这是作者07年的观点,可是在现如今却发现仍然适用,每到人代大会还能发现许许多多纯粹作秀的提案,一些无意义的花边新闻,俨然淹没了会议的严肃庄重。

这本书虽然都是时事评论,我却读了这么多遍后仍觉得使用于这个社会,这个浮躁的喧闹社会,“毒牛奶”事件、“地沟油”、“有毒蔬菜”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上海高楼火灾”、“甬温动车事故”、“河南矿难”等事故反映着各个政府部门职能的缺失;“郭美美”事件、“上海高楼火灾善后作假”事件、“卢美美”事件等揭露着这个社会的贪婪与罪恶……时事评论的不朽是这个社会的讽刺。

读完文道先生的《常识》以后,先生洞察事件的能力,可望不可即,但却让我拥有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曾经固执的见解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部分的感知能力,并同时乐于这种损失,至少换取了社会大众的理解。“常识”的标签,往往能使我们变成“皇帝的新衣”中的成年人,而不再拥有小孩的那种畅所欲言。所以,我们并不缺乏常识,但是其中有太多倍标签化的“常识”,于是我们总是被所谓的“常识”引导、也期待这种引导,而忘却了其原义。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