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轨迹读后感
这本书是由谢春涛主编的,他是中共中央党校史教研究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而他写的这本书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学”,他解读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取胜的原因;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以故事讲思想”,不同层次的都会觉得好看;是一部力求客观、准确地观察中国共-产-党的著作,“让别人来评价”,具有特别的说服力。
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
最近翻阅了《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之后,从心底升腾的无限自豪感更是随着血液激荡着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全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准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一幅展示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凝集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长卷。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执政超过60年。
在这段历史里,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挽救全民族于危亡之际?为什么能从一穷二白的极度贫穷下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强? 为什么能在经历严重的历史错误之后仍然深获人民拥戴?为什么能如此和谐化解海峡两岸矛盾、实现和平过渡?为什么能带领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成功举办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为什么能推动中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然快速增长?为什么能成功地将中国变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所瞩目、全世界发达国家所关注的现代新中国……答案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脊梁。这脊梁代代相传,万年不衰。 正如所有脊梁一样,中国的脊梁——中国共产党也是临危不乱,历劫不衰。90年的千辛万苦造就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悠悠历史。90年了,她依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巍然不动。那脊梁或许失落过,但从未放弃过;那脊梁或许倒下过,但从未被击败过。大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终于造就了属于这个脊梁的荣耀,创造了属于中国的
成功! 另外我们看到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殷殷热土涌起滚滚浪潮;“一国两制”的宏大胸怀,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露出久违的笑脸。奥运、世博成功,中华大地喜事连连。
作为我们党的一名年轻同志,一直以来既感身份光荣,又知责任重大,要努力做到在传承中学习,在坚守中发展。首先要继承我党的优良传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其次要学习好党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虚心学习,勇于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要搞好党内团结和发展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更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心态,不骄不躁,不夜郎自大,不妄自菲薄,脚踏实地的对待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在平凡中进步,在点滴中成长。
谢春涛教授主编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记录了从建立新中国到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对我而言,这段时间正是我从开始有记忆和参与这个过程的六十余年。书中所述历史,包括其中的故事都是我曾经知道的,但记忆的条理却难免有些凌乱。读书的过程伴随着回忆的过程,理顺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思索的过程。感谢作者们帮助我把这些回忆的凌乱条理化了,历史过程线索化了。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黑格尔把历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始的历史,即参加过历史过程的同时代的人书写的历史,包括口述历史和回忆录等等,这往往是最有价值的珍贵史实。第二类是反省的历史,即后人根据原始历史和各种旁证归纳而成的历史,学校用的历史课本即属此类。第三类是哲学的历史,即是分析历史为什么那样发生,并对其中的道理进行分析和追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即属此类。我认为《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本质上属于第一类历史,是参与历史的同时代人的著作,但是,它却给读者提出了哲学思考:针对当今世界一直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不能时,甚至预言共-产-党必然失败时,作者阐述了历史的轨迹,留给读者自己回答了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披荆斩棘取得成功的原因。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如雅尔塔会议)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随之“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流言不绝于耳,二三十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往往以“十字路口的中国”为题研讨中国向何处去,他们的结论基于他们的想当然,无外乎认为中国会成为“强大的霸权国家”、“秩序混乱的国家”或仍坚持“中国是必然崩溃的国家”。但事与愿违,中国是一个不断进步、迅速强盛的国家。
他们之所以对中国观察如此不准确,除了冷战残余的意识形态的思维惯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观察中国大多是依靠西方媒体来进行的,这就难以观察到真实的中国。因此向他们提供说明中国真实情况的图书是绝对必需的。但这样的图书必须能瞄准外国读者思考的问题,并能跨越文化障碍,讲明白中国故事,并避免说教,才能取得效果。
我看本书不仅适用中国读者,还适合对研究中国有兴趣的外国读者。也许对于大多数的外国读者来说,需要保持整体的叙事风格外,并多用生动文笔的精简英文本。我期待译本的成功。
最近,笔者阅读了《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全书共13章,分别回答了建党90年来的13个问题。这是一本广大党员群众看得进、读得懂、愿意读的党史通俗读物。
笔者通过阅读,联系当下,谈谈两点粗浅的读后感。
一、当代共产党员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历经风雨,党员人数从50多人发展到近8000万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覆盖面不断扩大,呈现出生机与活力。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克服重重困难,走强国富民之路;放开手脚,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了巨大飞跃;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进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不断发展和壮大呢?
第一,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
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三,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当代共产党员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不懈怠。
面临着城市化、信息化浪潮,面临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即将席卷全球的经济、贸易、金融结构调整和转型,作者在结语中针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面临很多挑战,梳理出五个方面:
第一个挑战是转变发展方式问题。中国人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也埋下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突出的缺点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投资率偏高,消费率畸低,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这种增长方式给中国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亟须转变。这个转变是否成功,将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在1995年就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至今效果并不特别明显。历届党中央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第二个挑战是社会稳定和谐问题。在我国取得了惊人成就的同时,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失业现象在增长,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和财富两极分化,全国性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教育系统的建立等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在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第三个挑战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问题。近几年,中共中央提出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以党内民主带动和推进人民民主,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对反腐败的一种积极探索。
第四个挑战是和平发展问题。本书作者认为中国取得经济发展奇迹,成效显著,但不宜夸大;中国存在的问题严重,也不要低估。但伴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国际上出现了唱衰或捧杀中国的各种论调。为此,历届中央领导多次表态,申明立场。
第五个挑战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宗教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