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
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上面的这段话并不是我说的,它是周国平先生说的。各自的朝圣路,我们每个人向未来行进的道路,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朝圣路。我们朝圣的路必定是不同的,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完全相同的人,广而延至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人生,必然是不同的。
各自的朝圣路,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心须有着朝圣者的心态,虔诚,忠诚。我们各自的内心深部,倘若缺失了这么一份心态,这么一种境界,那么我们的灵魂会感到孤独,孤独的行进在朝圣的这条路上。处于我们现在的这个阶段,处在现在的这种状态。激情,青春张扬,却内心敏感脆弱,迷茫相随。我们正在学会思考,学会思考自己前面的道路。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的灵魂很多时候也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常态,或许在喧闹中你会感觉不到这种孤独感,或许在有人相陪的时候你不会感觉的到。可是一旦你剩一个人了,你必须自己思考了,必须自己权衡事情了,必须做出自己的决定了,那时你会真切的感受得到,孤独的存在,但它或许也是好的。也正如《各自的朝圣路》所传达出的意思,学会和自己说话,也许你会发现真正的知心之人真的是那么稀少,古语不是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与人之间天生就是有隔膜的,正是这种隔膜,它保持着一份距离,这才让我们学会去尊重彼此。
其实与自己没距离的,或许是我们自己本身。可是,就像平日里我们所熟知的,人最最难以理解的,了解的,恰恰又是自己本身。这就陷入一种矛盾了,我们既然与自己没距离,却因为人的很多本能,很多瞬息间的东西,使得自己却又非常难以了解自己。连自己都了解不了,想要花费时间花费精力去了解朋友,亲人,或许真正能了解的也只能是表象了。
学会和自己的内心谈话,学会尝试去了解自己,尽管我们可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但是我觉得这还是有必要的。这样,在我们各自的朝圣路上,才不会那么的忐忑不安,不会那么的摇摆不定,不会那么的后悔重重。朝圣的路上要保持着那颗虔诚的心。
这事实上是我们的人生之路,未来之路,思考的清楚些总比糊糊涂涂的过好些。最后想说的是,我觉得周国平先生的为人很谦逊,至少我从他的文字里读出的是这么一个感觉。一如他的文字,质朴,无华,真挚 。
今天在陈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各自的朝圣路》,这个作品是先生前几年发表散文的结集,读了以后,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多,学到的东西也很多。
先生字里文间的智慧、宽容和沉静的力量让人心跳加速,这种感觉很少有,相比较我之前读过的作品,有很大不一样的感受。之前自己一直在读席慕容老师、张海玲女士的作品,总觉得能写出温暖人心的句子的女子不简单,却没想到先生作为一种非职业的散文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依然能拨动人心,让人不得不反省自己。这本书写了有关作者在不惑之年,生活中却发生了一连串想不到的变故,这些变故促使作者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令人困惑的人生难题的故事。先生在书中那种淡漠追求,让自己能够归于平淡的态度,着实值得我们去学习。我想以这样的生活态度去生活,会使我们自己的人生更加充满价值,充满意义。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很孤独,都会感觉孤单的存在,但是我们却不能让这种情绪无限滋长。我们也许不能像一本本书那样去阅读和理解认识自己,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追求内心的充实,去追求心中的那份光明,鼓励自己去努力感受这份特别意义的光明,找到自己的麦加,让自己过最内在的精神生活。
先生在书中有提到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颇深,先生说:“世上有多少朝圣者,就有多少条路。……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单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是的,先生相信在那些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麦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麦加,都能获得自己心灵的光明,最终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现在我已经准备好了,那么你呢?
最近,我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各自的朝圣路》一书,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长,然而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衬得上是浓缩的精华。书中的一些观点让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在此,我阐述一下我读书过后的一些心得。
孤独对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丰富自己的内心具有巨大的意义。孤独给予我们一个保持和表达自己思想和个性的机会,当我们置身于喧闹的人群和繁忙的日常生活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会被他人的思想和生活的节奏牵着鼻子走,我们失去了个性,感到十分茫然和空虚。而孤独则会让我们与喧嚣的外界暂时隔离开来,使我们不受他人思想的干扰,留给我们广阔的思想空间,给予我们思想自由。这样,由于与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我们往往会拥有一个对全新的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表达个性。同时,孤独会给予我们舒展内心的机会,由于人是活在社会中,必然会受各种秩序和规则的限制,违背这些秩序和规则,我们会受到惩罚和付出代价。为了减少付出代价,我们会约束自己的心灵,克制自我。而在独处时,我们暂时远离社会,可以解除我们加在心灵上的那枷锁,解放我们的心灵。此外,孤独给予我们一个对内心进行自我整合的机会。当我们独处时,我们会和自己的灵魂相遇,我们的思维会因此活跃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自我思考和反思。人生的生与死,得与失,爱与恨等一切与自己人生有关的东西都在我们的思考和反思的范围中。在思考和反思中,我们会新建一些价值观念,坚定原来那些正确的价值观念,摒弃原来那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在这一整合自己内心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丰盈,精神境界会得到提高。
相信神圣,有所敬畏这种精神状态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宁有着极大的意义。在一些有浓厚宗教信仰的地区,当地的银行并不采取安保措施,但几乎没有发生针对银行的抢劫和盗窃事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信神圣,有所敬畏的人心中会有一定的行为界限和标准,当自己的行为逾越这种行为界限和标准,他会觉得亵渎了心中的神圣,丧失了基本的人格,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为此感到羞愧和惶恐,收到自己心灵上的莫大的谴责。因此,如果这些人干了坏事,即使没有受到外在的惩罚,他们也会在内心付出巨大的心理代价,而这种代价往往要比外在的惩罚更加巨大。所以,考虑到巨大的心理代价,他们不轻易或不干坏事,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相信神圣,无所敬畏的人心中无所谓的信仰,没有行为标准,歪曲是非,颠倒黑白,为所欲为。只要他们能逃过外在的惩罚,他们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干任何恶事,欺负和迫害无辜的弱者。这种不相信神圣,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外露的话则表现为抢劫,盗窃,奸淫和杀人。内敛的话则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见死不救,无动于衷。这些都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相信神圣,有所敬畏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状态,更是约束自我和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心灵码尺。
当今时代是盛产新闻人物的时代,但未必是盛产名人的时代。名人何以能成为名人?因为名人写下不朽的著作或立下丰功伟绩。然而,在当下,要成为人所周知的新闻人物并不需这样做。由于现代的大众媒体迅速发展,它能吸引较为广泛的人群的注意力。此时,只要你能做一些标新立异,与常人所不同的事情,就可以成为新闻人物。这也是凤姐,犀利哥等人可成名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发表奇特言论的原因。而出名的效益又是巨大的,例如可获得经济和名誉上的效益,这会吸引更多的人通过奇特的言行来成为新闻人物。但这些行为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恐怕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小丑般的可笑的言行,供我们在茶余饭后娱乐和消遣。并不会像名人留下不朽著作和丰功伟绩,给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世人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倘若我们的社会的新闻人物不断增加,无聊趣味不断增多,而名人却不断减少,我们的社会也必将成为高贵精神匮乏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即使经济发展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原本是荒无人烟的地区早已高楼拔起,城镇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加。然而,令人可悲的是,一些地区的特色建筑和文化传统被一些城市规划者视为城市化的障碍,因而被抹去了。例如,北京四合院被拆,北京胡同被拆,林徽因故居被拆。渐渐地,中国的城市变得千篇一律,城市的个性不断丧失。当人们走进一个城市时,人们已很难分辨这里是哪里了,因为目之所及,都只不过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罢了,特色建筑和文化传统却全然不见了。城市个性的丧失,那么意味着一个城市的独特精神也丧失了,其身份标签也不复存在,那这样的城市即使再繁华,也只是徒有华丽外表的空壳。而这个城市的居民,再也找不到在这个城市居住时所拥有的家的感觉,渐渐地,他们会感觉到,他们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外乡人,成为了这个城市无家可归的流浪儿。那么,城市化后,人们的幸福感会增加吗?
《各自的朝圣路》一书让我的视野得到开阔,心灵得到洗礼。我将在今后把读过该书后的一些心得应用于我的学习和工作中,从而使我的生活和人生更加精彩。
温总理曾说过:“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周国平的这本《各自的朝圣路》便是给我带来巨大帮助的一本哲学书。这是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在我还是一个内心苦闷、充满挫败感的高中生时,我第一次读到周国平的这本书,它充满智慧的思考让我深深地感触到灵魂的存在,让我的内心变得丰富、善良、高贵,读这本书你会从你的世俗生活中抽身而出,踏上你追寻精神的朝圣路,一翻开此书,你就是一个——朝圣者。
精神是周国平哲学的核心概念,他给精神下的定义是:精神不是一种知识,而是属于每个人内心的东西,是个人的灵魂生活。他的哲学所指向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是人在世俗生活之上更高一层次的灵魂生活。他说:“精神生活即是个人的最本质的内在。”他又提出“人的高贵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这深刻的表明了精神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和生活价值。
在一个精神衰落、物质至上的时代,人们都还在寻找的东西就是幸福,那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什么?他给我们的回答是“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对无幸福可言。”可见,幸福与否的发言权是在精神、信仰和哲学,物质、科技等等都永远不可能解决人生的幸福问题。《小王子》是周国平最推崇的一本童话作品,他最注重的精神价值只有在孩子身上才找得到,他指出:“少年人比成年人更具精神性,他们更加看重爱情、友谊、荣誉、志向等等精神价值,较少关注金钱、职位之类的物质利益。”
《各自的朝圣路》中讲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故事与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人生的朝圣路上安稳前进。我很喜欢这些哲理性的东西,他们听起来让人仿佛突然理解了什么,突然灵光一现,找到了什么答案。这些道理指引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前进,不让我们迷失路途,陷入深渊。
朝圣之路,是朝着那个信仰圣地拜谒的征途。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往圣地去朝拜的老阿妈,双手合十,一步一叩首,匍匐着地,有身体触摸大地。他们就是去朝拜圣地的圣徒,刚开始不明白他们这样一路艰辛,求的是什么。在佛前的祈祷不是根本就听不到佛的回应吗?你这么虔诚,为的只是祁福吗?
藏牧民的信条,一辈子至少要去青海湖朝圣一次。那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信仰,不是为祈祷,而是为把心交给主。如果主要求,生命也可以一同交付。因为这样,他们的灵魂才可以净化,才可以踏实地跟随主的左右。他们的脸和手,还有身上的衣服是脏的,可心是干净的。
这份虔诚,不是我简单的从书中就可以读懂的,真的了解了那路的艰辛,才明白他的心有多虔诚。
我想我们非藏牧民的心中也应该有这样虔诚的信仰,不一定如他那样用某种特定的形式来表达,或许只是一种心态,用这种心态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有这样一本书,叫《各自的朝圣路》,作者周国平。因为知道了藏牧民朝圣的故事,所以买来读读。书中其实谈得也无非是作者的生活感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写了些对人生、事业、婚恋等的看法,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书名叫《各自的朝圣路》,但我却从中找到了信仰的方向,朝圣的路途。
谈读书。我并不喜欢阅读文字,因为至今我都认为有些书晦涩难懂,但周国平先生告诉我,读书不是只为了要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做个有用之才,而首要的是从书中寻找到乐趣。发现了这一点之后,我就开始寻找那些我想知道的历史典故、童话故事来分丰富我的业余生活,除此,我主动对那晦涩难懂的部分勤加思考,翻阅参考资料,一心要弄懂那不懂的到底是个怎样的解释。这时除了感兴趣之外,我真的收获了,觉得书不再像我想的那样难懂,读书也成了生活的重要部分,不再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消遣了。
谈写作。从来就认为写作是件有专业技能的人从事的高等职业。这些人学识渊博、头脑灵活,脑袋里有取之不尽的优美文字源泉,组合成流畅的文章大河。周国平先生却告诉我,并不一定要拿写作当成职业,那源源不断的灵感也需要用笔点滴积累,而每个人都有写作这一能力,当你脑中闪现出了思想的灵动,要用记录的方式将它们堆积,多了,熟了,你的字也就汇成了河,聚成了海。
这两方面的启发,还只是技能方面的,而那影响人生的哲学道理,才是引领我走向朝圣之路的真经。
谈婚恋。婚姻是人世间男男女女相处最久的状态,相比于恋爱,它更日常化,更细小琐碎。相恋并不一定可以走向婚姻,而婚姻也不一定始于相恋。人人都有梦想,可以找到幸福的天堂,而往往只是在天堂口徘徊怅惘。周国平先生说,人是有感情的复杂动物。从迷恋到厮守,从厮守到逃离,爱来得或急或缓,责任几分重,情感几分重,离与合不是最终的解脱。爱情不是婚姻的唯一内容,婚姻也不是爱情的唯一形式,不要对婚姻过于苛求,不要对爱情过于景仰。
谈生死人生。人的一生是一场生与死的轮回,生的时候,没有人提前通知,死时,也没得商量,到底活着为了吃饭,还是吃饭为了活着。不可否认,物质生活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享受生活却是重要指标。要是我能够面对一切都能心平气和,那样万事皆好,不怕失去太多,不因收获太少而心存困扰。生、死之间,我们活了多少时日,就是赚足了本钱来享受活着的乐趣,那样,这一生或许就少了许多疑惑和焦躁。
这点点的感悟,是我从《各自的朝圣路》这本书那里得来的。我不像藏牧民那样要到青海湖去朝圣,但我也有朝圣地,我的朝圣路就是我真切的生活。这条隐性的路上,我匍匐不为觐见,只为触摸它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