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不及的梦读后感
原是流浪的异乡客,直到遇见那片薄绿的田野,那泓戈壁中的清泉,遇见你那亩小小的心田,种着往昔、梦想,满满的快乐。我听到有人悄悄说:这是你动了凡心的地方了,这是你永远不及的梦。三毛于我,便是那不及的梦。
流畅的笔风在早期是那样欢快,如小巧的百灵,但荷西的死,如一条三八线,隔开了欢与悲,乐与忧。三毛后期的作品总甩不去那淡淡的忧伤,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那一份真情。
第一次读三毛是在去大同的飞机上,《撒哈拉的故事》让我不禁惊叹,一个敢辞别亲人,与男友一起走入沙漠的女子啊,这该是怎样的勇气与个性?撒哈拉,本是“死亡之海”的大沙漠咋三毛笔下却宛如梦幻,神似天堂。三毛如数家珍,用一支笔记录下她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在那里,她做过没有鲜花的新娘,在太阳的悲喜中融化。“只要踏上这片土地的人,必然一再的想回来,别无他法”。三毛,在生与死的极限里,感悟天荒地老。那时期的三毛,感应着前进的乡愁,将狂野温柔的大漠和活力四射的青春揉进了她的传奇。
但真正令我“动了凡心”的则是她晚期的作品。在深爱的人离她而去后,她一度想放弃生命,但她没有。我无法想象一个童年好不容易闯出自闭症的小女孩将如何面对世界的又一次改变。命运对三毛有太多的残酷,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磨砺中让她独具灵气。她写愁,淡的让人发闷,总在这情感的漫漫堆砌中加深,最后爆发出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26篇散佚作品,2篇首次曝光的手稿,20年的写作生涯,《你是我不及的梦》又一次唤起了我对三毛的敬意。我读林清玄,我读龙应台,我读刘墉,早已感受过了世界的离合悲欢,但这一次,三毛仍用她的魔力叩开了我的心扉。读三毛,让我放下一切坚强,一切理性,有的只是一颗随她的笔一起摇曳的心灵。
“撒哈拉之心”让我看到了有一种生活叫冒险;“徐先生与我”让我见到了有一种情叫真情;“孤独的长跑者”让我认识了有一类人叫坚持;“恋爱中的女人”让我感受到云门舞集的震撼。三毛让我在喧嚣的城市,繁琐的学习中放慢脚步,回味生命中的每一点精彩,每一份感动。
三毛最终仍没能摆脱荷西之死的阴影,陷入了忧郁症,最终自己结束了生命。1991年1月4日,三毛终于逃到了没有人知道的远方,离开了她深爱着的人们。
旅行、写作,是三毛选择的人生,她将一生奉献给了她所爱的人、世,她就如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一不小心在人间走了48年,又回到天堂,去陪伴她所钟爱的人,她所热爱的笔。
三毛,让我动了凡心的人,是我永远不及的梦!
本来在看《浮生物语》今天突然兴起,把看过一点的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梦》看完了。
真的很喜欢三毛的文笔,淡淡的却直达人心底,很感动。三毛的一生也是很坎坷的,但是她遇到了很多帮助她的人,给她指引方向,伴她成长,所以她也是幸运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能写出如此动人的故事吧。
我觉得真正的大家是沉静的,他们不哗众取宠,只是对自己的事业达到一种痴迷的程度,一心的沉浸在他们的事业中,只有在那里他们才会得到满足;并且他们是极其谦虚的,在不断的学习中,比如在一次面试中,他们看到年轻人现代的歌和舞蹈时,没有严厉的批评和不接受,而是微笑着接受和鼓励认为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不同,他们对待新生事物是友善和包容的。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大家吧。
在《你是我不及的梦》最后一篇文章里,三毛很羡慕在沙漠中住着的玉莲,她住在三毛最爱的沙漠中,有不善言辞但深爱她的丈夫,结实健康的儿子还有和善的公婆,是普通却又幸福的一家,这是她所向往的生活,但是她却不能轻易拥有。我们羡慕三毛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那对我们是不及的梦,但是她却羡慕我们轻易得到普通平常却又幸福的生活,这对她是不及的梦。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以及身边的人,把每一天都过的有意义、多姿多彩,因为对我们来说最普通的生活也许就是别人梦寐以求的。
这些只是自己读完一本书的感想,接下来会继续读《浮生物语》的。
在这个周日的下午,阳光明媚,空气很好,阳光很好,我拿着这本书去校园里,找了个依着阳光的樱花盛开的地方坐下,静静的把它读完,首先我是很喜欢三毛的文字,简单明亮,写的故事很真,表达的情感很真,我看到了一个勇敢去追逐去流浪的热烈的女子,也看到她对荷西的爱,对一只小鸟、对童年记忆、对自己学生和朋友,甚至对颜色的感情,看见一个鲜明的女子,热烈的女子,对生活充满期望和热情的女子。我渴望更多的去读三毛,去了解三毛,所以打算读她别的作品。我在生活中不像三毛这样鲜明的活着,我不够她勇敢,心思也不够细腻,能用文字去表达很多自己的情感,但是也看到自己和她的共同点:对旅游的向往和对色彩的热爱。所以她就是我的一个不及的梦,一个我在现实中没法实现但是我愿意去追随的梦。所以我愿意尝试着多去读书,多去旅游(目前正好在计划毕业旅行),并且学会用文字去记载一些看书和旅行中的感悟,这样也是能让自己成长起来的一个好的方法吧。
关于青春时代的爱情:今天读到最能产生共鸣的是《读书与恋爱》这偏文章,直接击中我的内心,让我也学会去放下一些东西。谢谢三毛,谢谢你的文字——“恋爱嘛,那也是自自然然,花,到了时候与季节,必然是要开的,没有任何理由躲开这种自然现象,只是入了大学,变更加理直气壮起来”,“缺乏爱情的寂寞,是一种潜伏的恐慌,在那种年龄里,如果没有爱情,就是考试得了一百分,也会觉得生命交了白卷”,“结果仍是分手了,知道双方都太年轻,现实生活中没有立即的形式可以使这份至情得到成全”,“那是自然,是造化,也是最合情合理的一种结束,不能幼稚地认为是双方的变心便作为一切分离的解释”,“相聚时的一切悲欢,付出得真真诚诚,而分别的事实又来得自自然然,没有任何一方在这份肯的至情中强求以结合为终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认知和胸襟,其中没有遗憾,有的是极为明确的面对事实的成长。”“那一场恋爱,若一定要用成败来断论的话,它是成功的,其中许多真理,其中书本上得不到的直接真理,使我日后的人生受益极多”
其中还有几篇文章我很喜欢,也被其中的一些文字感动。《百福被》中的:仍然宝爱这一床美丽的被,只是这份心情里面,有着面对一些纪念品时的无可奈何跟悲伤。总而言之,这床百福被已成了一场好时光的象征,再好,也不能回头了。《走不完的心路》中的:我觉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少了那份痴心和热爱,终是难以成就的。而这份痴迷,如果不在一开始就坚持下去,时间过了,也会冲淡。世上有很多事情,只要甘心,吃了多少苦头都不会受到伤害,它们反而成就了一种可贵的印记和生命的痕迹,成长中不可少的经历和磨练。《欢喜》中的:当时,女孩子只知道要素雅,并不晓得配色,以为素雅就是美。现在想起来,才明白青春是不需要颜色来装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