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籍读后感
记得很多年前读过一本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深深的被书中的波澜壮阔所震撼,但是当时并没有从作者的角度去看文章,而是纯粹的以自己的视角感受大气磅礴。
直到前一段时间又有幸拜读了余老的《山河之书》,我才真正的开始尝试从余老的角度来看历史、看文化、看中国山河。
我们经常在描述自己的民族的时候,都会骄傲的说出:我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不为错,但是这样说的时候内心却不由想起一个莫须有的敌人---蚩尤,作为王权争霸的落败者,蚩尤变成了兽身人语,铜头铁额的妖魔。读本书之前,我也从来都认为本该如此,但事实呢?蚩尤是九黎苗寨的英雄,是长江文明的骄傲,作为胜利者确实拥有书写历史的权利,而作为后世人,我们应该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余老在书中也说了:“不管是体制与体制、文化与文化、还是文明与文明的争端从来都是血淋淋开始又血淋淋结束的。”多客观的一句话啊,道尽了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
然而在谈到文化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会下意识的觉得应该是知识,是认识多少字,学会了多少语言,或掌握了什么技能。但是这一切其实都是文化的衍生物,而不是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本质应该是传承,应该是一直流淌的河水,应该是边远山区口口相传的歌声,是一棵棵永不落幕的长生树。如果把文化定义为讽刺和揭露的言辞、定义为勾心斗角的谋略、定义为无病呻吟的惆怅,那么这该是文化的悲哀,还是人类的悲哀?
还是看看中国山河吧,一寸寸土地沾染的多少历史的厚重和沉痛,王道士的悲哀何尝不是民族的悲哀,莫高窟的路一次次的被黄沙淹埋,宁古塔葬下了多少冰释前嫌的文人墨客,也不知明年的鸡鸣山下月牙泉还在不在。这些只不过是中国山河的一角,还有人类改造自然的巅峰之作---都江堰,秦朝太守李冰向后人展示了古人对水的理解:顺势而为,化磅礴为温婉,化雄浑为娴静,化灾难为福音,于是先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一个来自天涯的眼神凝望着山庄的背影,避暑山庄的兴盛到没落展现了清朝统治从盛到衰的整个过程。我的思绪从唐古拉山口被流放到江南水乡,感受着这里的温婉可人,却忘记了三峡的水险十八弯,直到入海,我都来不及回头再看一眼,这并不是中国山河的全部,这只是中国山河的一角,而就是这样一角,也足以让我们为之沉醉。
闭上眼睛,继续追寻余老的脚步,看历史,看文化,看中国山河。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屏蔽内容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苦菜花》这本书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的王官庄为背景,以仁义嫂一家的遭遇为中心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根据地人民那种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亲的形象。
作品所塑造的母亲--仁义嫂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英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标志着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来塑造母亲的形象的,鲜明地刻画了母亲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
作品把母亲置于王官庄极其严峻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公与私、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充分展示她性格中慈爱心肠与革命意志这两个特征,真实地描写了她的觉醒和成长,具体地写出她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并注意揭示母亲性格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矛盾心理,使得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也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变为灵魂高尚的革命母亲的过程。
当大女儿娟子拿起猎枪参加革命活动时,母亲的一家正处在极端困苦的生活中。大伯一家数口被恶霸地主王唯一害死,丈夫又被逼走,母亲独自拉扯着5个年幼的孩子,娟子是她唯一的帮手,母女相依为命,而且,斗争的环境又是那样的险恶,母亲怎么能不为娟子担惊受怕呢?但是,公审大会和娟子亲手枪毙大仇人王唯一的现实教育了她,“有一种东西,像是一把火从她内心里烧起来”--母亲的革命意识开始苏醒了。面对封建家族的传统压力,她更加认定“娟子是好孩子”,毅然支援娟子干革命工作。
母亲的觉醒反映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觉醒;母亲的成长代表了千百万革命母亲的成长。她的那种伟大母亲的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成长为革命母亲的过程。虽然今日早已不同往昔,但是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很多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个母亲,她是慈爱的,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坚强的,作为一个革命者,她是伟大的。她外表虽然柔弱,但她有着惊人的毅力与坚定的意志,她的牺牲,更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伟大。在战争年代,她鼓舞我们为革命奋斗,而现如今,她教我们如何坚强的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苦菜花》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它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慢慢品味,就会得到很多,明白很多。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作为四大名着中的一本名着,《西游记》如今已经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了,就连外国的文坛中都会有《西游记》的一席之地。《西游记》中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得了真经。但就是这么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让无数人拍案叫好,到底是什么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呢?我想功劳并不仅仅是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上,还有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隐藏的哲理。
我从《西游记》的四个主要人物中,读到了他们背后的精神:首先是师傅,也是《西游记》的主角,唐僧。唐僧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和尚,他非常的善良,不愿去伤害任何生命;他还非常的有礼貌,每次开口都会带上“施主”之类的敬词;他还非常的吃苦,不远万里的去西天求取真经。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要宽以待人,谦卑有礼。
其次是大徒弟孙悟空,也是《西游记》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的人物:书中的孙悟空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潇洒机智,不愿被规矩所束缚;孙悟空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物,他屡次救其它三人于妖魔鬼怪的巢穴魔口之中。我到现在对《西游记》中最记忆深刻的人,便是这个敢爱敢恨的‘猴哥’了,我也想做一个和孙悟空一般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的人。
接下来是长着猪头的二徒弟,猪八戒。猪八戒在我的生活中,可算是一个大红人了。所有人提起猪八戒,总会笑他那憨厚可掬的搞笑模样。虽然猪八戒好吃懒做,又喜欢美女和钱财,但他却在对唐僧非常的忠心,也很讨人喜欢。从书中看到他的时候,我便想和他一样懂得变通,讨人喜爱。
最后是三徒弟沙和尚,他是一个很吃苦耐劳的人,西天取经的路上扛着一个大扁担艰苦的走着,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他还是一个老好人,为此常常吃妖精的亏,屡次被猪八戒调笑。我从沙和尚一路取经的行为中,感受到吃苦耐劳是多么的重要。
《西游记》中曲折离奇的故事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西游记》的看点,这本名着也确实被后世的无数人翻看赞叹,我不禁也成为了其中一员:“这是一本多么让人感触极深的好书啊!”
我没办法见到他们,但是我觉得他们一定拥有我想象的那双坚毅的、闪着不屈光芒的眼睛。我觉得他们的肩膀一定很宽,宽到似乎可以扛起天地,我觉得他们的双手不一定很漂亮,但却可以用这双沧桑的手做出世界上第一无二的细腻动人的东西——他们是我们口中的耀目的天才,但是也是拥有不可言说的痛苦的。《名人传》掀开了伟人们的一页,让我看到光芒背后的伟人们承受的与接受的,他们的坚强、动人的人生。
该怎么说阅读《名人传》的感觉呢?像是在看一个人悲欢的人生录像,但无意识的被那些叙述的文字煽动。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那看上去干枯的文字感动,不属于情感的温柔的流淌,而是属于对于那沧桑的震撼。那种感动在心灵中是无法言说的。你流不出泪水,指着他们的名字,却说不出话。看着书中的文字,看到了鲜活着,还如同存于世界上的伟人。我不知道原来看上去像资料一样的书会给人这样的情感波动,这里所说的情感波动不知那种似乎和书里人对话一般产生的波动,而是你无法进入,只能以上帝的视角去看他们所经历的种种痛苦。
作者罗曼·罗兰在书中介绍的第一位伟人是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这个人物我从小就听到过,天才、伟大、坚强、不屈、抗争、努力,我见过无数形容贝多芬的词语,但真正在书里看到罗曼所说的鲜活的贝多芬的时候,这些光鲜亮丽的词语他确实担当的起。贝多芬也是古怪的,他也是痛苦的。爱情方面,艺术方面,身体健康方面,他都受过严重的打击。文中这样说他年轻的时候的样子——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是运动家般的骨骼。然而他晚年的时候就变成了——皮肤变的病态而黄黄的,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美杜莎头上的乱蛇”。我看到这个天才的生病时的痛苦,在文中甚至还出现了“自杀”的字样。但是在无比的痛苦下贝多芬依旧创作了传奇的作品。这个天才是渴望幸福的,但是他几乎整个人生都没有多少次享受过幸福。整本书中我最敬佩的就是他了,书中的那个有些古怪的家伙,就是我认为的,伟大的巨人。我无法想象贝多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的毅力,他的承受给了我震撼。
后面所描写的是米开朗基罗和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是个忧郁症患者,是一个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舍弃欢乐,享受痛苦的英雄。他在艺术方面多么有毅力天赋,但是却在极端中失去了信心,最终死去。托尔斯泰是个一个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便安抚良心的的英雄。
不得不说,书中的三个人物都是个性鲜明。但是我想他们对于生命,对于自己热爱的艺术都有坚持追求。我看到他们经受的人生的磨难,也看到他们用了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辉煌。他们拥有常人没有的毅力,那种毅力不是坚持,而更像一种超过人的一种执念。一心一意。
读完《名人传》,心情是没办法平静的。那些文字背后,实在隐藏着沉重的令人颤抖的伟人们背后的人生。
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
——题记
慢慢地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情早已是打翻了五味瓶——苦辣酸甜咸样样全。二十八年!鲁滨孙在一个连人都没有的荒岛上呆了二十八年!我不禁想到,若是我也被流落荒岛,我会怎样。
《鲁滨孙漂流记》通过17世纪一个航海冒险家的自述,以一种生动风趣的笔调,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运用人类的智慧,通过辛勤的劳动和不断探索创造,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孤岛上顽强度过了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的故事。故事里充满惊险和传奇,展示了人与自然的斗争,表现了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人性以及人类智慧的巨大创造力。
人是群居动物,鲁滨孙也是人,但他却独自一人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好朋友“星期五”的到来。大部分人遇到这么不顺的事情,不自杀也会疯。但鲁滨孙却不是呆坐在地上,等待死神的到来,而是感谢上帝令他绝处逢生。他冷静下来,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对他有什么好处。他认为,在船上所有人中,只有他一个幸免是不幸中的万幸。至少他还活着。
生命是人最宝贵的财富,人都怕死。鲁滨孙在荒岛上害怕自己得之不易的生命消逝,第一步就是找隐秘的住所。他没有助手,没有工具,就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作了篱笆。若鲁滨孙没有智慧,就算有双手也没有什么用。这让我领悟到了“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并且让我感叹到了生命的伟大。金钱并不是在所有环境下都是有用的,至少在那个荒岛它是一无所用,除了占位置还会发霉。在荒岛上,所有的财富都得靠自己一点一点地创造出来。鲁滨孙在荒岛上所进行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作者都把细节交代得非常清楚。比如,写鲁滨逊如何做篱笆,“我插了两排结实的木桩,两排木桩之间的距离不到六英寸;木桩打入泥土,仿佛像木橛子,大头朝下,高约五尺半,顶上都削得尖尖的”,一步步描写地非常详实,甚至连木桩的具体尺寸都描绘出来了。这启示我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鲁滨孙是一个不为现实束缚的人。他本可以在父亲安排下的平静的中产阶级生活,做一个平安健康的人。这是当时社会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啊!但他却把遨游四海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尽管出海遇到了那么多的挫折,但他仍不畏艰险,大胆地追求理想和自由,以致后来自己独自在荒岛生活的事件发生。但他的这种敢于追求自由和冒险、不随波逐流、不安于现状、敢于奋斗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鲁滨孙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的。
每个人都有信仰,每个人的信仰都不同。身为一个处在荒岛没有人同自己交谈的情况下,鲁滨孙更是有了信仰。鲁滨孙原本是不相信上帝的,但他所经历的事情却让他信仰上帝。在没有同伴的日子里,鲁滨孙经常思考自己的一生,他同上帝交谈,他不抱怨,感谢上帝赋予他的一切,并明白一切都是因果。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真是使人佩服。二十多年的荒岛生活磨平了当年稚嫩的脸庞。鲁滨孙已经不再是那个整天只想着要出去外面闯荡的孩子,他在经历过丰富人生历练后对之前种种思想和行为的反思,让我同他一起经历这些心理的变化,陪伴他一起成长。
我不禁反省自己:若是我被留在了荒岛,无人倾诉,即使有比鲁滨孙当时还要好的生活条件,估计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观察地势都不会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肯定会疯掉的!可见鲁滨孙是多么聪明啊!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取得最后的胜利!
《狼图腾》,从题目中就透露出狼的优秀、庄严与神圣。作家姜戎以史诗般的叙述手法和深邃的人文胸怀吟唱了一曲游牧文明和草原生态的挽歌。
整本书都在以事件来描述狼的精神、特质,还有蒙古人既受狼害又与狼不可分离,既恨狼又敬畏、崇拜狼,所谓“学狼,护狼,拜狼,杀狼”的图腾崇拜和精神悖论。
在阅读《狼图腾》时,看到那些让人血脉喷张的狼群捕食猎物的故事,更是能使我鲜明的看到狼群的威力。狼群由狼王指挥,进则同进,退则同退,协同作战。比如围捕黄羊的时候,有狼去寻找大雪坑,有狼去伏击,在总攻的时候也是井井有条,狂而不乱。更让人称绝的是,狼群即使在撤退的时候也井然有序,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混乱。
身处草原,就会置身于这个巨大的食物链中,任何生物都有被吃的命运,要想占据食物链上端的位置,就必须在残酷的现实中磨练自己,造就卓越的品质。草原残酷的生存状态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存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狼拥有血性,它们十分勇猛,有尊严。草原狼决不屈服于人类,即使小狼从小就被人类饲养,但在它骨子里还保留着草原狼的尊严与气概。
在战略上,狼十分精湛,草原狼围捕黄羊的战役,纵横捭阖,一气呵成。真正的作战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但是作战前狼群耐心的伏击、细致的观察,营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氛围;而作战时迅雷不及掩耳,颇有些卑鄙却极其实用的狼抓黄羊的绝招,又让我们拍案叫绝,赞叹不已。这动静之间,却又将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狼在自卫时的机智与狡诈也是惊人的,它摸清了人类的动机,知道对自己不利,指引错路,诱导人类。
自古以来,在汉人眼里狼是奸诈的动物。什么狼狈为奸,狼心狗肺都是关于狼的贬义词。但其实狼在这个蒙古草原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毕利格老人年对汉人不尊重狼而不满的原因。在蒙古人眼中,狼的一切都是优秀的,虽然有时会捕杀自己的马、羊,但他们只是阻止,并不会无缘无故的杀掉大群狼群,如果没有了草原狼,黄羊就会大量繁殖而不削减,草原上的草也会被黄羊大量啃食,牛羊马没有了食物会被饿死,牧民没有了经济来源与食物来源对蒙古民族来说正是最大的毁灭。不仅是狼重要,在这个庞大的生物链中,每一样都不可缺失。
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应当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因为一己私利去扰乱生态系统,不然会有毁灭性的后果。还有,做人要拥有一些狼性,不能像羔羊一样任人宰割。现在,我们中华民族就像是一个羊羔民族,没有狼的机智、勇猛,更没有狼的骨气与尊严。但愿我们能够做到书中所表达的一切。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带着无限的神往、带着无限的期盼、带着无限的热情,我读完这部着作。就在这么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一位不平凡的英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生动的描写了一批工人阶级的青年在一群地主的压迫下;在沙皇惨无人道的暴政下;在外国侵略者的重重压迫下。这群年轻人蜕变了——他们懂得了爱和恨,增长了见识,炼就了刚毅顽强的性格,在革命当中,他们千锤百炼,从一批毫无秩序的反抗者,成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本书主要描写了保尔柯察金这位坚韧不拔的革命战士,以他为主线,叙述了苏联历史性的画面以及人民的艰苦生活。
谈论起保尔,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他是一位战士,真正的战士,一个值得敬佩的战士!当他受了重伤,不得不退出战场之际,却在后方坚持做后勤工作。当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后。他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他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暴风雨所诞生的》。
看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不禁陷入了思索:我们生活在一个丰衣足食、没有战乱的年代。但我们却缺少保尔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有很多人,因为一次巨大的打击、挫折,而放弃了人生的希望,离开了希望的曙光,一生终碌碌无为,更甚者竟自暴自弃。
人生就是一条曲折、坎坷的路。在人生旅途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重重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
咱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坚持不懈的伟人:潜心学画的唐伯虎;弃佛从文的陆羽;忍辱苦读书的陈平;警枕励志的司马光;闭门苦读的万斯同;拜师谦学的叶天士;放牛读书的朱元璋……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美德。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梦想,有着坚持不懈的品格和优良的素质,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被不幸所打败。才能在熊熊烈火当中“浴火重生”,才能充实自己,去迎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