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书卷多情似故人作文

时间: 12-23 栏目:话题作文
篇一:书卷多情似故人

一部《三国》梦回沙场;一曲《红楼》悲喜交集;一次《西游》奇幻玄妙;一本《水浒》荡气回肠。多情的书,我的故人。

不经意间,我读起了《水浒》。初读之,平淡无味,无非是老套的打打杀杀,恩将仇报,毫无兴致与感情可言。我放下了书。

时隔一段光阴,再读《水浒》,似乎品出些滋味。从误入白虎堂的有口难辩到风雪山神庙的绝处逢生;从昔日的押司到如今的死囚;从威风的提辖到落魄的僧人……我读出了梁上好汉们的苦涩与哀愁。哦,原来这位“朋友”是在向我倾诉他们的磨难!

品读《水浒》,我似乎目睹了一代王朝的兴盛到衰败,繁华到冷落。我读到了奸佞小人的为非作歹;读到了宫廷里的明争暗斗;读到了沉溺女色的国君昏庸无能……李师师走了,皇帝的心却冷了。漫天落下的花瓣,应是上天的哭泣!又有谁能挽救那个世界呢?我看不到。我的老朋友,难道你要告诉我的,仅仅是这伤感的世界吗?

熟读《水浒》,我读到了“倒拔垂杨柳”的豪迈;读到了“拳打镇关西”的洒脱;读到了“怒杀陆虞侯”的仇恨;读到了“大闹野猪林”的逢生。从“聚义梁山泊”到“三打祝家庄”从“夜袭曾头市”到“三败高太尉”,从招安到建功立业,凯旋归来;从兄弟手足到“忠义参天”。梁山好汉一生的心血献给了报效国家。在忠、义、情面前,奸佞的小人,宫廷的争斗都显得那么苍白。

感谢你,我的故人,你让我感受到了世间的美好与情谊,让我看到了忠义与善良……

多情的书,我的故人。

篇二:书卷多情似故人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书,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结晶;书,是人类智慧的仓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便能读懂历史,了明世界,于是,古人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秀才不出门,却知天下事。”

自古以来,书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古人或将书视为精神食粮,每日卷不离手;或将书看做知己友人,与其朝夕为伴,形影不离。那么,书究竟有何魅力?竟牢牢捆住千千万万学子的赤子之心?“书卷多情似故人”!

书中的奥妙难以琢磨,但爱书者对书的那份情谊却是可用心去领会的。古往今来,爱书者不计其数,他们与书的故事被广为流传,这种爱书的情怀也随之映入后人的心中,一串串感染人的故事,谱写出一首首爱书的赞歌。

看“白书”的王充,整日卷不离手,站着苦读于书店之中,凭着一股执着的求学精神,终用毕生精力写就了巨著《论衡》;视书如命的马寅初,坚持自己的追求,毅然离开家,凭着一腔学习的热情,终如愿以偿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坛子避蚊”的蔡元培,聪明智慧,想出妙招制蚊虫,凭着一种刻苦奋斗的信念,终以自己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成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还有学到终身的竺可桢等等,这些爱书者对书的满腔热爱,令人不得不由衷地发出赞叹;产生敬意。

前辈的爱书经历,给我们以启示。从故事中,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爱书的事例,更是从他们身上所渗透出来的读书人对书的那份爱,那份执着以及那份坚持不懈的毅力。书,在他们眼中,已远远超越了原有的读者与书之间的关系,他们是从心底流露出对书的那份情谊。书,活在他们心里,就好比无话不谈的朋友。那是超乎普通朋友的情感,是最纯洁的交流,是用心在沟通。

回顾历史,还看今朝,“读书”依然是生活的主旋律,但似乎少了几许对书的“痴情”与“眷恋”,反而多了一丝“厌倦”与“无奈”。但今天,前辈们的那种强烈的爱书精神重又照到了我们的心中,点燃心中那份对书的爱的情怀。

前辈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需把书当做知己一般,才能真正将自己融入那茫茫书海中去,畅游知识的海洋。那时你会发现“书海风景独好”。

“书卷多情似故人”!知识,人类永恒的追求;好书精神,读书人不可缺少的品质!

篇三:书卷多情似故人

一缕金色的阳光透过窗子流泻入书房,倚窗遥望,天高云淡,碧空澄澈,敞亮的天空给人一种纤尘不染的感觉。这么好的天气,简直令人怦然心动,仿佛让尘封在书卷中的词章和故事,都光芒四射。

我手捧书卷,轻轻翻开,此时,屡屡书香扑鼻而来,顿感清风满怀,舒逸无限,让心灵默默地在文字间穿梭,默守清欢,只觉世事是如此的波澜不惊。

其实,我不喜欢“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觉得功利性太强了,将读书和金钱、美女联系起来,似乎亵渎了读书的目的。读书本是为了涤荡凡俗、愉悦心性、渊博学识。带着这么强的功利性读书,就像往白灿灿的米饭中撒了几粒沙子,吃起来总是不够美味的。带着这样的功利性,就如同背负一个分量不轻的包袱前行,只能感到行途中的劳累,如何能感到读书之乐呢?

《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把读书看做一种兴趣,才能乐此不疲,才能如获至宝,才能收获颇丰。

晨光熹微中,亦或万家灯火时,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坐在简单整洁的书桌旁,阅读闪烁着理性光辉的文字,让文字的馨香弥漫书房,会觉得无比宁静和恬淡,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心灵仿佛找到了栖息的家园,惬意无比。

很多作品,初读之,是一番滋味,再三玩味,便有了自己的见解。初读《红楼梦》,感觉不到贾宝玉的美,总不清楚曹公为什么要赞美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放荡不羁、常在内帏厮混的纨绔子弟。后来便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贾宝玉不仅仅是封建社会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者,也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顽疾的叛逆者。在他眼中,女子都是水做的,有水样的温柔和美丽,不分高低贵贱。不必说袭人、晴雯,就连银钏、芳官一类的小丫鬟他都十分呵护疼爱,与薛蟠、贾琏之流,只将女子视作玩偶的卑劣行径和灵魂相比,实在是算得上人品上佳的男子。

读《水浒传》,虽对其中众多的梁山好汉敬佩有加,但总觉得施耐庵老先生丑化了女子,书中女子要么是母夜叉,要么是奸淫之妇,作者没有对一个女子倾注赞美之情,这总是令我很遗憾,莫不是作者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娇妍无比的唐诗宋词,更是摇曳着美丽和智慧,宛如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清丽灵秀;宛如月夜中悄然而至的一叶兰舟,令人怦然心动;宛如胡天飞雪中穿空而来的啾啾马鸣,震撼人心。

漫步唐诗宋词,这里晴川历历芳草萋萋,这里春潮带雨杨柳依依,这里蝉噪逾静鸟鸣山幽,这里野竹青霭飞泉碧峰。有水光潋滟,有荷香杏甜,有天高云淡,有雪净山寒。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烟雨的江南。这里,就是心灵的伊甸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静心从书中汲取营养,于红尘一隅,颔首低眉,于晨辉暮霭中浅吟,于梅林竹园中低唱,用浅墨素笺默默地谱写一曲书香袅袅的人生之歌。

人读书而气华,心淡定而优雅。如果一个人长久的不读书,如果心灵落满世俗的尘埃,纯真的心灵变得冷漠而坚硬,年华的美丽就会如烟花般稍纵即逝。

哲人的句子总是熠熠生辉,总会给人醍醐灌顶的智慧。托马斯说:“抚平心灵皱纹,便会青春永驻。”以文字为伴,掸去心灵尘埃,抚平心灵皱纹,永葆一颗年轻上进的心。

贾平凹说:“人活在世上,苦也罢,乐也罢,最重要的是心,心中要有一泓清泉。”书,就是一泓清泉,缓缓地趟过心田,让我们的心灵不再干涸。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红尘素居,浮名累身,每个人都好像带着镣铐的舞者,就让书本散发的缕缕幽香抚慰疲惫麻木的灵魂,拂去黏在心灵表层的丝丝尘埃吧。

今生,我要借笺墨丝竹,手握书卷,盈一颗素心,似桂如兰,低眉安然地行走在红尘深处,浅吟低唱……

篇四:书卷多情似故人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题记

年纪尚欠的我没有如大海般的人生阅历,遂终不能体会“周遭世事,沧桑变迁”之意,自当也不能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之叹,却也时常有光阴荏苒之感。怀着这份独属于我的惆怅,行在人生小巷。浩浩长路,唯有与书相伴,疲倦的心灵方才得以憩息。

读书,我以为夜籁人静为一天之最佳时间,腊九寒冬为四季之最佳时间。独有此时,我的思绪才能免于世俗喧闹的囚禁,我的心灵才能走出凡尘人事的樊笼。

置身书海,纵观古今,总能在油墨的芬芳中有所感悟。当我与书中那形色各异的人和事交融在一起的时候,如同接受了一次次的情感洗礼,之后便会发觉生命隐忍的种种深意。

人之一生,跌但起伏。一场意外之后,面对人生的重重迷雾失去重心的我又将何去何从?迷茫的我只得沉醉于书海,也只能以此摆脱世俗的烦恼,来荡涤我的灵魂。

篇五:书卷多情似故人

有一种享受是阅读,有一种美丽是静谧,有一种境界是诗意地栖居。

总有一些时候,想从纷乱中逃离,从红尘中隐逸。喜欢在“人散后,一钩残月天如洗”的静夜,沏一盏清茶,点一盏心灯,伴一窗幽竹,持卷低吟。在书香的氤氲中,一洗尘心。

以书相伴,是热闹中的静虑。“行到水穷处,笑看云起时”。那些曾经热闹的,早已销声匿迹;正在热闹的,注定会尘埃落定;惟有寂寞的守望,将绵绵延续。不如沉淀浮躁,远离喧哗,在庄子“藏天下于天下”的虚静空灵中,包容世态炎凉,超越人生搏弈,聆听纯净的天籁,细数花瓣上露珠滴落的声音。

以书相伴,是会心的相遇。“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穿过历史的烟云,一声轻轻的问候,在千万年时间的路口,见到了你。月明林下,柔情似水,露痕轻啜,渲淡气息。冰凉的额头,是遥远的记忆;清亮的双眸,是岁月的泪滴;飘垂的青丝,是不变的情怀;无言的双唇,是红硕的叹息。一曲清笛,冷香飞上诗句,是惜别的幽怨,还是承诺的约期?

以书相伴,是漂泊中的锚地。“人在名场翻滚,心在荒村听雨”。曾几何时,携一萧一剑,豪情万丈,浪迹天涯,去证明生命的意义。可叹年华一瞬,依然是客舟孤旅。征鸿声断,江阔云低,只落得梦沉书远,人今千里。转眼间秋风渐起,不由得顿生莼鲈归意。你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别忘了回家的路,记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往哪里。累了,倦了,不如归去。

以书相伴,是永恒的栖居。向往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平静,躬身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淳厚,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散淡,在“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的禅意中,回归生命的本体,在心灵的深处,向诗意虔诚地皈依。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在以书相伴的日子里,细细地品味书香、书魂、书音,书韵,静静地感受怡然、泰然、淡然、超然的情趣。

读你,闲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陪你,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凄风苦雨。伴你永远,此心无悔,此情不渝!

篇六:书卷多情似故人

月度银墙,夜色依旧,习惯性的浸润在缕缕的书香里。青瓦檐,诗意的铺撒在脑海里,流泻着诗意的隽然与幽远,一遍又一遍地想像你写出这些文字时的样子。---依依

浅酌低吟于暮色蔼蔼的夜晚,于这个时候,打开电脑,轻轻的敲击着键盘,或是双手捧着一本书,看一些文字,让内心随着文字涌动一些澎湃的激情,这个时候真的是太美妙了,如果问我什么样的生活是神仙样的,我会告诉你,如此便是。

历史故事成就了古琴曲《广陵散》,历史名人嵇康的弹奏使古琴曲《广陵散》扬名天下。东风暖,琴声新。夏天的绿色在白窗纱前缭绕,伴着这样的曲调,熟悉的小院子彷如降落在不寻常的巷陌,熏风徐徐,小楼在奶黄色的梦幻里一般,琴声弹出无边的傲然生机,奏出曾经忘却的沧桑。

开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四十五个乐段,音调围绕主题在交织、起伏、变化、发展,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一如一本书,一段文字,序、开篇、伏笔、点睛、小幸福、大沧桑、大幸福,甚至更多的节奏。枝枝节节瘦成一片月光,有幸与您一起阅读同一段文字,撰写一段小序共享。

穿着纱质衣裙的女子,午夜里,烘暖一世的情,那捻着朵朵文字的素手,从此便有了馨香,抬笔落腕处深深的情在流淌。

古人云:纸张寿于金石。

因为他们那个时候的文字是写在纸上的,而我们现在可以直接演绎成文字寿于金石,我想喜欢文字的人没有人会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文字在我们的眼中神圣超过金钱的价值。

张爱玲说过:中国的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美感、有感情的。

你看我们眼中的世界因为五彩缤纷的装扮而美丽。而中国的文字也是有颜色的,无可比拟的颜色,一字多意、内涵丰富、一个字代表一句话的字在中国很多,比如:爱、恨、情、愁,等等很多很多,它们中的每个字,除了表面的意思,大概念,小概念外,还要延伸到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里。

如果把宋词比喻成为倾国倾城的美女,应该一点也不为过,读这样的长短句,那些画面,那些意境,那些词里词外的延伸部分,直到今天还是被我们大家传诵着,还有很多喜欢文字的朋友著书立说解释着我们看不到的部分。

有些文字,我们读过之后,会哭!

有些文字,我们读过之后,会笑。

往事如烟,岁月无痕,有些美丽是印在文字里的,汇聚成跳跃的字符,字里行间诠释着作者带给我们的情怀。

读一句话,有些时候我们会想到一个典故,读某个词我们会想起自己曾经刻骨铭心的爱请,甚至有些时候,一句话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文字真的是太神奇了,其实我们更看重的是,能写出这些让人产生感觉文字的人,他以一颗敏感的心捕捉着心灵之花,我们应该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文字的盛宴,也要感谢,我们可以在文字中遇到你。

读喜欢的文字,读一本感动自己的书,彷如找到了一个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

所以很多读书人,都在文字里找到了知己,学会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出世,卓尔不群的气质,即使在一堆人里,你也可以一眼看得到他身上不凡的高贵之气,因为文字,因为书卷,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说出,腹有诗书气自华。

同时也禁不住会想,笛声悠远,顺着笛音追踪下去,只见萦绕在满眼的翠竹之间,迎着飒飒的风站着一位青衫后生,眉目清秀,神情端庄,沉醉在自己的笛声里。。。。。。

夜,在音乐的伴奏里滑落,我们这些喜欢文字的人穿越于文字的海洋,品味着阅读后文字带给我们的快感。虽然有些文字只是只言片语,却让我们找到了一种永恒的方式,它们于心灵深处轻轻的敲击着心扉。

为你推荐
201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