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需要接近地气作文
一个15岁的男孩,为了逼迫父母出钱赞助自己学习音乐当歌星,于是割腕自杀、离家出走,最后,流落到收容站,彻底中断了学业。
还有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在繁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住十平米不到的出租屋,每天为了生存,苦苦挣扎。他与那个男孩唯一不同的是,每天早晨,在熙熙攘攘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中。他臂膀上搭一条白毛巾,端着帕瓦罗蒂的姿势,高歌一曲《我的太阳》。
同那个15岁的少年一样。中年男人40多年来,心中始终都藏匿着一个瑰丽的音乐梦。所不同的是,这一路走来,他的音乐梦融化成血液流淌在琐碎平凡的日子里。而那个少年的音乐梦,却马上就要被他个人的固执和莽撞所戕害。
更大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中年男人的音乐梦只是为歌而歌。而那个少年,他的终极目的怕不是音乐,而是舞台之上炫目的烟火以及舞台下沸腾的粉丝和无边的名利。
一个15岁的少年尚有机会从弥天大梦中醒来,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中了梦想的毒太深,等到迷途知返的时候,才知道积重已然难返。
我认识一个流浪歌手,年过三十,一直矢志不渝地在皇城根下做着北漂,全部的生活来源皆出自女友拮据的工资和寡居妈妈那点可怜的退休金。女友想结婚,哪怕裸婚,只要他有个正常的职业即可。妈妈想看到儿孙绕膝,哪怕他一事无成,只要他能够懂得脚踏实地便是幸福。女友与母亲的这点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流浪歌手却都不能满足。他一再叫嚣:我距离成功只有半步之遥了,为什么你们就没有耐心等待?
在所有梦想狂人的眼里,只要他愿意等,梦想总有一天会施与怜悯和恩宠。可梦想不是慈善家,永远不会因为哪个表现得过分可怜就悲天悯人地给予关怀。它需要的从来都是板上钉钉的成功份额,比如才华,比如勤奋。
但奢谈梦想的同时,首先应该区分开梦想和渴望的不同。世间所有人都热望名闻利养,可名闻利养远不是梦想。真正的梦想是无关名利的一份美好,当事人从中能得到的,不只是形式上的愉悦,更是灵魂上的满足。
还记得多年以前,央视报道过一个来自西安某山区的女人的故事。那个30岁的女人从小到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像个职业女子那样去生活。可彼时的她,有需要照顾的丈夫,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大片需要打理的农田。走出大山的梦,对于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山里女人来说,不仅遥不可及,而且也不现实。
十年之后,我再次看到了这个女人的故事。此刻的她,满脸都是骄傲和满足,她没有走出大山,却在距离村子几十公里远的县城做了一名售货员。成为都市白领的梦散了,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更贴近生活更具现实感的圆梦的风景――她终于看到了山外的风景,也终于有了自强自立的平台。
所有梦想都像高高飞在天空的风筝,是一直仰头看着风筝越飞越远,还是尽可能地拉回奢望的线,让梦想接近地面,具有踏踏实实的现实感。这是所有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人生命题。毋庸置疑的是,梦想只有接近地气,才能更具有生气和活力。这份勃勃生机的营养与厚重,只有地气能给,也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行得通。
潍坊之行,分别参观学习了潍坊广文中学、潍坊文华国际学校和昌乐二中。
潍坊广文中学在“适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用数据说话,确立了通往理想学校的五大使命:第一,课程。这是一个核心,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孩子喜欢的?当然是适合学生的课程。第二,寻求学科教学规律。第三,搭建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舞台、创造孩子自由呼吸的舞台。第四,关注生命质量。第五,建立互动的管理体制。就这样,广文中学走上了一条让学生喜欢,让教师幸福,让家长认可,让社会满意的从优质学校到理想学校的奋进之路。
“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这是走进昌乐二中看到最醒目的一句话。昌乐二中提出“三力建设”:打造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深刻体会主人翁意识,管理好自己,带好自己的团队,提高自己的威信;学会打理生活,享受生活,从生活的大学校中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昌乐二中以全人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为核心,对课堂教学进行革命性变革,创建了独具特色的“271高效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学习间隙,广文、文华中学学生率性、自然、和谐,昌乐二中班级文化建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最喜欢的还是昌乐二中的金钥匙广场,喜欢文华中学楼前那一畦蔬菜,喜欢那由水杉、白蜡、五角枫、柿子树、芙蓉等根植大地才郁郁葱葱的树林,喜欢广文中学挺立的大树,老校、大校、名校必有大树,喜欢昌乐二中处处以学生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相比之下,很多学校的文化宣传却以上级领导、学校领导参观活动为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这就是理念的差距!理念不到位,相差自然甚远!漫步金钥匙广场,感慨颇多,努力试图也似乎找到了心中迷惑的金钥匙。
仰望星空,是因为希望很美,梦想很美;仰望星空,能够时时刻刻给自己以定位,能够给自己一个合适又合理的象限。但光仰望星空是不行的,因为道路坎坷,荆棘密布,还需脚踏实地。脚踏实地,能够抛却急功近利、抛却理想的完美苛刻,能够给自己充足的动力,能够给自己前进的脚步。在脚步的轮回中,可以一点点缩减自己离方向和梦想的距离,可以逐渐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现状,可以为自己的下一个高度和远方积蓄应有的力量。
所有梦想都像高高飞在天空的风筝,是一直仰头看着风筝越飞越远,还是尽可能地拉回奢望的线,让梦想接近地面,具有踏踏实实的烟火感,这是所有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人生命题。毋庸置疑的是,梦想只有接近地气,才能更具有生气和活力。这份勃勃生机的营养与厚重,只有地气能给,也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行得通。
教育是生态园,对人性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才是以人为本的回归。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学生快乐,教师幸福,才是教育的终极追求。课上学习活动课下课操队列学生没有整齐划一刻板的呆讷,有的是自然、本真、自由的呼吸,文华中学楼前那一畦蔬菜恰是文华中学管理理念的绿色体现!也是李希贵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原点的回归。
心中再次回荡起那掷地有声永恒的话题--仰望星空,使人眼界深远;脚踏实地,更觉使命重大!自感分量之大。
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节目吸引了无数的有志人士,这位无数个励志成功者提供了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了那些一直默默的为梦想不断付出的人们和他们的家人。
有个年轻的姑娘,从小就喜欢音乐,爱好唱歌,他的父母也感觉自己的孩子非常有艺术天赋,后来这个姑娘辞去自己心爱的工作,来到北京想专职从事唱歌。找了很多的老师,考了很多艺术院校,最后专家的意见是:她的嗓音条件还不能做专业的演员。姑娘崩溃了,他的生活失去了目标,她正日在家沉沦,不知道该干什么……
2月14日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情人节”聚焦青年职业抉择,其中一位当事人从事写作二十多年却仍然入不敷出,现在依靠父母生活成为了长达二十年的“啃老族”,42多岁的他现在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庭,母亲为了他20年的梦想,六十多岁仍在外做保姆贴补家用。最后出版人给他的建议是:先自食其力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看看能否投些短文给报刊专栏赚点生活费,在谈长篇创作……
人应该不应该有梦想---当然应该有,但除了有梦想以外,还必须能够让梦与现实相结合。
人在一开始有梦想的时候,通常都是不靠谱的,不靠谱的原因之一是:人的梦想一开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二是人对自己的了解是一个长期困难的过程,自己到底擅长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是需要不断地摸索的。因此人开始的梦想像一团雾,像一股烟,如果一个人执着着虚无缥缈的梦想,他的人生将是充满着坎坷与崎岖的,因为他的梦想真的就是一场梦,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人因该带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地与社会碰撞,不断地磨砺自己的梦想,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梦想,最终变成现实的目标。
梦想与目标最大的不同是:人开始的梦想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都是要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的,即便表面看起来是公益的梦想,其背后也是有情感需求的。
而真正的现实目标是为了满足他人与自己的利益的,有价值的东西都不可能直接得到,要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必须先满足别人的利益,然后才能间接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别人的利益中实现自己的利益,让梦走进现实,只有被现实磨砺过得梦才有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