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粽飘香作文
1又是一年粽飘香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国家规定每年端午节为法定节假日,并允许周末调休,共放假3天,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6月23日星期六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我们可以连续休息三天了,太棒了!我高兴的同时,又有些烦,因为快升级考试了。在这三天里,老师布置了很多的作业。烦!烦!烦!
老妈说:“如果你按时完成了作业,咱们周六可以去包粽子吃!”
“包粽子?这可是我的第一次哟!”我高兴的叫起来:“噢!耶!OK!”
周五一天我就开始了紧张而又忙碌的写作业历程。真可谓:写完语、数、外,接着写政、史、地。整整的写了一天的作业。感觉:手腕酸疼酸疼的。为了明天的端午节。好期待哦!
第二天,我早早地就起来了。像平常一样吃过早饭后,我就不停地催妈妈:“快点儿走吧!”
妈妈不急不慢的说:“慌什么呀?时间还早呢?我和你刘阿姨约好的9:00到!”
我一看表,才7:30。只有等了。我就看起了动画片。心不在焉的,不时的看着表。感觉:今天的时间怎么过得这么的慢啊!感觉:今天的动画片也没有平时好看啦!等啊,盼啊!终于等到老妈发话啦:“出发”!我就屁颠屁颠的走出了家门。
一路奔波,见到了刘阿姨。刘阿姨就领着我们去了包粽子的地儿。等我们到的时候,场地上已经挤满了人。我们赶紧找了个空。刘阿姨会包,就边包边示范:先拿一片粽叶;然后把粽叶折成一个漏斗的形状;第三步放糯米蜜枣等;第四步折粽叶;第五步用线扎起来。
眨眼之间,刘阿姨就包好了一个。我看刘阿姨包的那么的容易。我就觉得:小菜一碟,我也会。我拿起一片粽叶就包了起来。我拿着粽叶,左转转,右转转。感觉我怎么变不出一个漏斗呢?
我着急地说:“我的粽叶不听话”。
妈妈看见了说:“不容易了吧!”
妈妈就随手一转,粽叶就乖乖的变成了一个漏斗。我就接着装糯米,我用力的挖了一勺,放进了我的漏斗里,结果装不进去。
妈妈说:“太多了!最好7分满。”
我就抹去了些。嘴里嘟噜着:“什么都需要学问啊”!然后,我挑了一个大个的蜜枣放了进去。开始包起来,结果呢?猜猜!我包的那个粽子,像一个吃多了东西的小猪一样,肥嘟嘟的,松松散散的,有的地方甚至能看到糯米。
我依然很高兴地说:“看看我的粽子!”
妈妈和阿姨都笑着说:“煮好后,你吃这个哦?”
我说:“没问题!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它毕竟是我努力的结果。”我接着包第二个,第三个,……结果是:一个比一个好。等妈妈和阿姨包好后,我们就回家了。
回到家后,我就坐上锅,加上水,打开火,煮起了粽子。煮好后,闻着粽子的香味儿,吃着甜甜的粽子,感觉特别甜!
通过包粽子,让我感觉到:凡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感觉很幸福!还让我体会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今后,无论做什么事儿,我都会努力认真做的!
2又是一年粽飘香
端午节来源于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楚国大夫,是一位爱国忧民、励志革新的政治家,他满腔热血,励志通过革新强大楚国,统一中国。可是当政者听信谗言,他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屈原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屈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流放中眼见国破民苦而无力回天,痛不欲生,于同年五月初五抱巨石纵身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异常,前往汨罗江寻找屈原遗体,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百姓们在故乡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为了纪念屈原,每年这一天当地百姓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同时做成各种粽子争相投往江中,以便让鱼龙虾蟹饱食了而不再吃屈原的尸身,从而演化成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盛传于祖国各地,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各民族文化习俗的差异,端午节这天的传说版本也不尽相同,当天的活动更是五花八门,有赛龙舟、吃粽子、系五彩线、喝雄黄酒、悬艾草、配戴香包,在北方还要煮鸡蛋,热闹异常。当下,国家把端午节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把这天也列入国家法定节日,我感到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保护,是全球炎黄子孙的翘首期盼。“端午节”所具有的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以及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和献身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奋斗。
同学们,让我们牢记端午节所映射出的爱国情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祖国的发展创新大潮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3又是一年粽飘香
在6月的扉页中,端午节悄然而至。自然,端午节是少不了粽子的。
星期一的早晨,妈妈将我从睡梦中叫醒。对此,十分不满的我打着瞌睡牢骚了几句,以抱怨妈妈打扰我的美梦,可是随后我就被一股淡淡的清香所吸引,把之前的满腹牢骚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妈妈,什么东西这么香啊,真好闻。”我情不自禁地多吸了几口,那模样,就像一个在沙漠里渴了几天的旅人喝到了甘甜的泉水。妈妈得意地拿出了藏在身后的粽子,说道:“今天是端午节,当然要吃粽子啦。”于是,在愉快的气氛中,我们一家三口享用了一顿丰盛的粽子早餐。
吃完粽子后,爸爸故作神秘地问我:“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是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我信心满满地答道。“投江的人不在少数,可为什么人们只纪念屈原呢?”爸爸继续追问。“啊……”这我真不知道。“是这样的。”爸爸说道,“屈原本是楚国贵族,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在楚国任重官。后来屈原遭小人陷害,被楚怀王流放。不久,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我没有想到,屈原居然有着这样曲折的人生,我不禁被他的爱国情怀所震撼。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了,不单单是为了哀悼这位历史伟人,更重要的是屈原还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是中华光荣传统的精髓。我们正是要继承这种精神,所以每年都会缅怀屈原,培养爱国精神。
“长太息以掩涕兮”已成为千古名句,春夏秋冬轮回了一遍又一遍。现在,又是一年粽飘香,每家每户都在这淡淡的香味中,怀念着屈原。
4又是一年粽飘香
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超市就已经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粽子制作典雅,精巧,如可人的女子一般,给人一种想拥有的冲动。
淡淡的音乐在超市里飘荡,透着一丝颓废和苍凉,勾起人无尽的遐思。我站在冷藏柜前,心游离着,脚步踟蹰着,眼睛却在粽堆里漫不经心地寻找着。
我在寻找什么呢?是寻找一种似曾相似?还是寻找储藏在时光暗河里的那段记忆?抑或是,我只是想重温一段过去?
寻觅了好久,最终还是失望地走开了。尽管面前的粽子玲珑剔透,软糯如玉,仿佛一口咬下去就会甜腻到心里,但却少了一份天然与温情!
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包几斤糯米粽子给我们解馋。糯米是自家种的,天然环保,入口润滑,回味悠长;粽叶是在大姨家采摘的,新鲜的叶子,如二月初绽的新绿,捧到手里就有了小小的喜悦。这份喜悦,是记忆里永不凋谢的三月。即使花谢了,柳枝萧条了,岁月溜走了,这喜悦依然还在。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放下所有的农事,换上干净的衣服,将煮好的粽叶拿到天井里,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一并拿到天井里待用。早晨的雾霭还未散去,阳光淡淡地洒在母亲的身上,柔和,清雅。母亲熟练地做着这些,我像尾巴一样跟着她进进出出,如过年一般,喜滋滋的心态不言而喻。
一切就绪,母亲终于坐下了。她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调制好的糯米用汤匙一点一点地放进‘漏斗’里,直到‘漏斗’饱满,轻轻一压就会溢出米来,再用筷子一点一点地扎紧。筷子扎的时候要轻巧,不然戳穿粽叶就前功尽弃了。扎好后,母亲用剩余的粽叶一层一层地将其包裹起来,裹成锥形,然后用粽绳牢牢系紧。
整个程序精细,繁琐。母亲做来却是那样的专注!
我蹲在母亲身边,如痴如醉地看着。母亲的嘴角往上轻轻扬着,浅浅的笑容在眉眼里铺展,流溢;她挺直的鼻梁上,已涔满了细密的汗珠,远远看去,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淡淡的光晕里,母亲竟然是那样的美丽,美得如一尊素净的画,在我心里不停地跳跃,无限地放大……
粽子的香味很快就在屋子里沸腾了。来不及等到它冷却,捡肥实的捞起一个,剥去粽叶,轻轻咬一口,便觉得芳香四溢,口舌生津,唇齿飘香。
这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它的清香永远盘踞在记忆的最深处。母亲温情的姿势也永远定格在童年的梦里,清晰如昨……
母亲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包过粽子,粽子也就成了一种怀念。每到端阳节,我们也会在街上胡乱买一点,算是应付了节日。街上的粽子口味繁多,香的,甜的,肉的,素的等等多如繁星,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只是这些粽子披上了商业的外衣,就成了节日的妆点,多了些浮华与世俗。虽然一样的香糯,但远没有母亲包的好吃。去年,偶尔闻到那久违了的香味,便寻香找去,见是一个老妈妈推着车子在沿街卖粽子。老妈妈慈眉善目,温和少言,像极了当年的母亲。心里那根柔软的弦突然被轻轻触动了,温情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漩漩。我忙掏钱买了几斤。迫不及待地回家煮熟,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还是香,糯还是糯,却依然少了那一股浓郁的味道。
这浓郁的味道,是记忆深处永不飘散的温馨。它是粽子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啊!
5又是一年粽飘香
当五月的粽香像一叶扁舟缓缓划过我的心田时,我才恍然如梦,哦,原来端午已如期而至。
有人说,端午像一把穿越千年的铜剑,闪烁着生命的光芒,而我想说端午像一坛尘封千年的老酒,历久弥香。而我的体内永远流动着的,是那如剑光般闪烁似老酒般香醇的掺杂着粽香的母爱!所以,在这粽香四溢的时节,无论如何母亲也淡不出我的视野。
三十年前的农村有句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不,由于在兄妹三个中我居小。于是,穿新衣向来没有我的份,而拾哥姐穿剩的破衣烂衫则成了我无法选择的命运。所幸的是,我有一个心灵手巧的母亲。那些长满大窟窿小眼睛的旧衣裳但凡经过母亲飞针走线的缝补或精心翻改后,总会在我身上“重新上岗,”且能经受起我的一番摸爬滚打的蹂躏。可见,母亲的针线和母亲的手有着怎样不可小觑的神力!六岁以前,我所有的时光都是在这种神力的庇护下幸福地度过的。
就在那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的日子里,我们兄妹三人最盼望的就是过节。春节固然是最盛大的节日,与我却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上元节、中元节更是如此,而带给我最多快乐、最让我期盼的就是端午节。
因为在那一天,我们可以集体动员,人人参与。父亲带着哥哥去南塘采苇叶,我和姐姐帮母亲生火烧热水,然后将父亲哥哥他们带回的苇叶放到热水里焯一下,这样苇叶不仅从色泽上、香气上、还是柔韧度上都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接下来,母亲端出一盆早已浸泡好的糯米放到院子里的一棵树下的小桌子上,放入红糖或泡好的甜枣,我和姐姐就可以学着母亲的样子给粽子馅裹上青翠嫩绿的苇叶,然后用细线缠好系住。看着那些包好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粽子煞是好看。当然,那些整齐,漂亮的粽子总是出自母亲之手,那些丑陋不堪的甚至包不严馅的总是我们姐妹的“杰作”,即便这样,我也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很漂亮,美滋滋的,看着它们就像母亲慈祥地看着自己的新生儿一样。但母亲却从来不训斥我们,她总是说:“不错,看着,这样(一边示范给我们看)就会更好了。”
我从中体会到的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不禁喜形于色、溢于言表。但更兴奋的还是吃粽子。后来那段苦涩的日子,终于被人们一页一页的撕去,但粽子那柔韧的口感、香甜的味道洋溢于嘴角,永远是我心中最温馨而又美好的回忆,至今令我无法忘怀。
日月轮转,后来母亲逐渐上了年纪且得了脑血管疾病,再也不能为我们缝补浆洗、做饭菜、包粽子,虽然母亲那历经沧桑的手已不再巧,而我和我的孩子们也早已穿上了,新潮、时尚的服装,吃着可口的饭菜,可不知为什么,那苦寒年代里和着母爱的粽香却成为我最美好的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