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年的味道初三作文
1细品年的味道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里,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变成了老日子。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最寒冷的时刻,让人感觉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着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其中夹杂着,人们回家的渴望。
过年了,似乎周围洋溢着一股喜庆的气息。大红的灯笼早早地点亮了,映照着门扉上的清一色对联;五光十色的小彩灯挂在窗户外面闪烁着;也有几面五颜六色的彩旗在晚风中摇摆着;偶尔有几声礼花忽然窜向天空,洒落下五彩缤纷的光芒。家家户户的菜香飘了出来混杂在一起。有“二锅头”的劲香;有“五粮液”的纯棉;有“老白干”的清醇……似乎这就是过年的味道。
除夕这一天真热闹!早上起来老老少少,大大小小都忙碌起来,没有一个人在家里闲着。妈妈将各种各样的蔬菜都切好,整齐地摆放在盘子里,好像一个小型的蔬菜展览会。除夕这一天按照习俗是要包饺子的。奶奶将面粉倒入一个大盆里,加入少许的水,反复的揉搓,使面粉结成一大块形成的面块,把塑料布在上面,等面发酵之后,爷爷将韭菜,虾仁,鸡蛋,肉放在一起加入花生油,盐等调味料,爷爷调的馅儿最好吃了,吃一口让人还想吃;吃两口让你回味无穷;吃三口让你流连忘返。奶奶将皮压成8厘米左右的圆饼,爷爷细细地包着每一个包子,爸爸在厨房里更忙的不可开交,一会炒菜,一会煮饺子,一会炸鱼……
我和弟弟也帮不上什么忙,大人说是:“过年的东西不让孩子动!”“唉”,我只好带着弟弟来到外面,“哇”一片热闹的气氛扑面而来,满街的爆竹皮将地面铺成一条无尽头的红地毯,远远地伸向远方。我和弟弟也迫不及待地放了礼花“嗵”的一声美丽的烟花冲向了天空,洒落下无穷的光芒。过年的时候孩子们是快乐的,大人们却是忙碌的。
也许,现在的春节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但是我们要珍惜这种快乐的日子,它却一去不复返了。过年是家人团聚的温情,是孩子们天真无暇的笑脸,是回家的无限期盼,过年是酸甜苦辣的凝聚。
2细品年的滋味
震耳的爆竹,连绵的鞭炮,缤纷的烟花,带来了又一个欢乐年。一句句祝福,一把把糖果,一碗碗银耳莲子汤散发出阵阵馨香,混合着片片温情,包围起每一个人的心。细品过年的滋味,真让人回味无穷!
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张罗开了,贴春联的有,熬肉汤的有,逛商场购物的有,甚至连分红包的也有。我家此时也热闹非凡。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在屋里喝茶,看电视,有的还甩起了扑克。屋外,我和爸爸正在贴春联,我们都不懂得技巧,平整的对联一到门上就成了一张张皱巴巴的老太太的脸了。我们互相取笑着对方,呵呵的笑声从心底涌了出来。鲜红的纸,绚烂的字使冷清的门一下子热闹起来。“人泰,事泰,三阳泰;家和,人和,万事和。”“嗯,对得妙,对得妙!”我品味着一幅幅对联,发出啧啧的赞叹。窗上的倒“福”,屋檐上的大红灯笼勾勒出年的喜悦,散发出过年的滋味。三千夜看春节晚会一直熬到凌晨1点,正月初一一觉醒来已快到中年了。
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我的好心情。匆匆洗漱完毕,喝下一大碗牛肉粉丝青菜汤,我感到从头到脚都无比温暖。套上新衣服,穿上新裤子,登上新鞋子,戴上新发夹,带着满身的新气儿和满肚子的祝福,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邻居家里。“大伯好,恭喜发财!”“阿姨好,祝你越来越漂亮!…‘小弟弟,希望你学习进步,天天向上!”浓浓的年意使原本不爱开口叫人的我由心底发出一句句祝福。”这丫头嘴真甜!”人家总这样夸我,把一把把糖果塞入我的口袋。细晶着糖的味道,酸、辣,样样都有,可吃在嘴里,却都是如此美味,在喜庆的日子里,大红大绿似乎变得不那么俗气了。艳丽的色彩装点每一个人,装点着整个社会,阳光虽不那么灿烂,但很温暖;天空虽不那么蔚蓝,却很广阔,过年的滋味陶醉了我,陶醉了每一个生命。
以后的几天,我都在欢笑中度过。过年的滋味把我的性子磨平了,我所拥有的,只剩下了快乐。正月固然很快要过去,但过年的滋味却不会因此消失。细品过年的滋味,生活中的一幕幕便如放电影似的在眼前流过,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细品过年的滋味,如同细品人生,流逝的年华不会再来,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呢?细品过年的滋味,它会指引你向前!
3细品年的味道
转眼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脚步轻轻地离我而去。又到了过新年、放鞭炮的日子了。仿佛除“夕”的故事还萦绕在耳边,不知有多少人儿还在守着岁彻夜不眠。
过年了,过年了。这一年里,我们一家人都没有坐在一起吃过一顿饭。爸爸妈妈工作忙,现在姐姐也长大了,加入了“工作者”的行列。唯有我,每天开着灯儿,望着月儿,写着似乎怎么都完不成的作业,心里盼着爸爸妈妈或是姐姐能够早一点回来。平时,一家人能聚在一起聊聊天的时候,窗外也已是灯火阑珊,繁星闪烁了。
可是,到了除夕夜,这一切都会不一样。
妈妈和爸爸站在厨房里包水饺,我和姐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外面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好像在提醒所有人--过年了,放松一下吧。屋子里灯火通明,氤氲着家的味道。望着厨房里并不高大的两个身影,似乎刹那间才明白“幸福”的含义。不是吃的有多好,穿得多漂亮,而是在这个家家户户都团聚的日子里,能够这样安静的望着平日里相处不多的爸爸妈妈,我想,此时此刻,他们定然也有说不出的幸福感。
电视里播放着几乎所有台都在转播的中央春晚,爸爸又在承诺自己一定会看到最后,然后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我和姐姐也有了倦意,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即使打心底里想去睡觉,我们也彼此不提一个字。也许,这就是过年吧。似乎过年就是那么的不同,平日里早早睡觉的人儿,也想努力坚持到十二点。
大年初一,照例是要拜年的。我和姐姐没吃早饭就跑了出去。马路上平时来来往往的车辆,一下子全都消失不见,昔日里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的马路,如今只剩下红色的放完了的鞭炮满地都是。看着这样安静的街道,心里却有无尽的幸福。是啊,这就是过年,这是最与众不同的一天。所有人都不用工作,不用上学,心里唯一要想的,就是一日三餐。这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啊!
过年了……过年了。似乎就是这三个字,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年的滋味是什么?是外面接连不断的鞭炮?还是除夕夜里香喷喷的水饺?亦或者,只是家人的一个问候和拥抱?……我想,年的滋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沉甸甸的幸福。
4细品年的滋味
年还没开始,零星的鞭炮声便噼噼啪啪地热闹起来,华丽而漂亮地引爆了年,大街小巷人来人往,人们似被唤醒似的,忙起了年货。
年最令小孩子激动的,往往不是丰厚而金光闪闪的大红包,而是自己做的各式美味小吃。因为前者常被父母美其名曰“替我们保管”而掠夺而去,最终并不完全真正归自己所属;而后者可以细细品尝,踏踏实实咽下肚。
最能勾起我对年的欲望的,往往是炸藕盒,像金黄迎春花作春的使者,这“报年使”一到,对家人说也就意味着年将至了。如冬之飞雪,春之柳絮,没了它,年不像个年样,始终让人不舒服。而炸藕盒总是全权交给外祖母,丛选藕到炸,无一不亲力亲为,近水楼台先得月,母亲学了外祖母的手艺,却远不如其做的好吃。选藕最关键,新鲜就不必说了,粗细匀称,水灵的,往往不错,这就好比是天上的明月,没有一轮皎月,繁星再亮也无法掩盖住茫茫黑暗,藕选不好,手艺再好也不会好吃。切藕尽量厚薄一致,手下功夫要利落,曾观外祖母切偶,“唰唰”声响得一致整齐,两只手匀速后退,切好的藕片如多米诺骨牌顺次倒下,仔细比量,厚薄往往相差无多,使我屡次怀疑:外祖母心中有把小尺,把眼一瞪,就所差无几近乎精确的算出了每片藕的厚度。
往两片藕间夹肉往往是最繁琐的过程,外祖母却不厌其烦,誓要把肉馅夹的厚薄均匀,在全家的催促和口水声中,才不紧不慢地沾上面糊,放到锅里炸。
藕盒在油里滋啦啦冒着泡泡,相互挤着转着,扑鼻的香气随着水蒸气上升,弥漫着厨房,这时,香味儿滋润着一家人,等待也是幸福的。藕盒渐渐点上了淡黄色的妆,外祖母便引着它们熟练的翻跟头。等到藕盒的外衣于天边被日光镶上金黄的云朵很相似了,便出锅了。
冒着热气的藕盒端上餐桌,掩映在一片朦胧雾气中,家人围坐桌旁,往往先天南地北地侃一段,等藕盒温度适宜,不再烫嘴,便开吃了,咬一口,最外圈的面已炸得香酥可口,在周围开着小花,两片脆生生的藕夹着香软油腻的肉,格外爽口,满嘴生香。大家伸出舌头在油亮亮的嘴上回味着,使劲伸展,连眼睛也滋润的明晃晃。
炸藕盒一下肚,蒸馒头,炸鸡,炸鱼,炸丸子,发糕等便也顺着这个热潮望风而来。而真正的重头戏饺子一到,年也就到了。于是,就抚着吃得圆滚滚的肚子,又过了一个香甜的年。
5细品年的滋味
鞭炮声响起的时候才知道,春节到了。
桌上已经摆上了热腾腾的饭菜,奶奶还在厨房里忙碌着。
团年饭是年夜里必不可少的,似乎少了这,就不算过了年。也许,这就是过年的滋味。
一年忙到头,到了最后,一家人在一起,吃上一顿团年饭,叙叙旧,便足矣。
可是,突然发现,有一些人,却体会不到这种,过年的滋味。
这一次,我们是在奶奶家团年。吃完饭,又要和父母亲出去拜年。走出门时,已经七点种了。这时候,大街上已经没什么人了。可是,的士车却仍然川流不息。陡然间,一种莫名的感觉,油然而生。
坐上一辆的士车,司机操着一口湖南口音问:去哪里。父亲告诉他地点后,便开车了。
父亲问:师傅是湖南人吧?
是的。
过年不回家团年吗?
不回去。我一个人已经三年没回去了。
三年?他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吗?已经三年没有和家人团圆吗?
父亲又问到:怎么不回去呢?
哎,工作忙啊!没办法。
简短的谈话后,便是一言不发的沉默。三年时间,也许并不算太长。可是,对于一个三年没有回家和亲人吃团年饭的人来说,他又度过了怎样漫长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过年的滋味本是最快乐的,可是在他眼里,过年,也许就变成了最难熬的时光。因为,当他载着一个个回家团圆的人之后,却只能独自载着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孤独一个人回到寂寞的家。也许,一碗饭,一杯酒,就是他的年夜饭。
车子开过一家酒店,里面坐满了客人,大家都把年夜饭选在酒店里吃。看着里面厨师和服务员忙碌的身影,我知道,他们都是不能回家过年的人。看着别人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开心的吃着年夜饭,自己却不能够体会到过年的滋味。
过年的滋味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快乐的,因为,我们可以和家人团聚,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一起吃着团年饭。可是,在外面忙碌的人,又何时能够和家人团聚,又何时能够再一次体会到这久违的过年的滋味?
车子到达了目的地,我们下了车。很快,又有人上了那辆的士。看着渐渐远去的车子,我突然明白了,一开始心里那种莫名的感觉,其实是一种由衷的敬佩。为了别人的团圆,却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过年的滋味。其实,他们的心里又何尝不想回家,又何尝不想和家人团聚,只是,他们明白,自己还有应该完成的事,为了别人的团聚,他们就必须要放弃,过年的滋味。
6团圆照里,细品年的味道
汤琪的这个年是从一起“放鸽子”事件起头的,说好来杭州玩的朋友爽约了。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爽约或许是上天给他新春礼物的引子。正因为爽约,这位不得不留在杭州过年的摄影师从年三十到昨天,为三个家庭留下了新春的合影。
汤琪用镜头告诉大家:这个年,实在是过得太温馨了。
年二十九(2月12日),北京的朋友抱歉地打电话给阿汤,说是过年临时有事,就不来杭州玩了。“我是舟山人,原本是要回家过年的,为了这个朋友,才决定留在杭州的。说实话,接到这个电话,心里很失落,不知道这个春节该怎么打发。”
阿汤在QQ上百无聊赖地打牌,突然一个熟识的网友问他:愿不愿意年三十到自己外公家来拍组家庭合影?正愁自己年夜饭要自斟自饮的他马上答应了。
“这位姓李的老人家80多岁了,住在大学路,一进门,我的镜头马上就举起来了。”阿汤看到老人的外孙女正给老人拜年,手里是一套按摩仪,外孙女一片片地把按摩片贴到老人身上。
在阿汤的镜头里,老人笑得像个孩子。
从德清赶回家来的小女儿则给老人带了一捆青菜回来,这都是小女儿亲手种的。烧年夜饭的是家中的“80后”,一碗热气腾腾的油焖笋,一盘炒青豆……小伙子边烧还边嘀咕:“今天盐要少放点,爷爷怕吃咸的。”
阿汤突然很感动。
大年初一大清早,阿汤在西湖边拍雪景,在断桥上他的镜头对准了一个穿红色羽绒衣的小姑娘。孩子或许是害怕了,跑过去抱住了妈妈的腿。“呵呵,索性你给我们全家照一张吧。”妈妈很大方,拉了拉身边的老公。
“这一家妈妈在北京工作,爸爸是杭州的,平时一家人聚少离多,但今年妈妈要调到杭州来了,他们脸上那笑……”阿汤不停地按着快门。临走,一家人给阿汤留了电邮地址,让他一定要把照片发过去。
昨天上午,阿汤来到杭州河坊街上采风。一对老夫妻闯入了他的镜头。两老的独子年初二就上班了,他们穿着儿子给他们买的新衣服来逛街。阿姨很潮,对着镜头做了一个MTV《NOBODY》的手势。
“从不知道拍家庭照是这么温暖,他们的幸福真是会感染人的。”阿汤说,经过这三天,发现拍家庭照是条路子,所以想搞个家庭摄影专题。他给身边的朋友打了一圈电话,问问大家的想法,立刻有朋友响应了他的点子--要陪妈妈去趟西塘,让阿汤来拍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