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关于中秋祭月的作文

时间: 06-07 栏目:话题作文

1祭月

“祭月”是我们这里古老的一种习俗。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前一天,母亲总是烙下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饼,大的叫“锅魁”,小的叫“果子”,还有“狮子”、“狗”、“老鼠”。真是名副其实,栩栩如生。我们小孩子嘴馋,还未隔夜,狮子”、“狗”早已缺腿少头。

等到第二天傍晚,母亲要准备“祭品”时,才发现祭品已遭了浩劫。母亲便拿起笤帚到里屋找我和弟弟。这时,我们早已乖乖地爬在板凳上写字。母亲看到我们认认真真的样子,就轻轻掩上门,继续去准备祭月的物品。弟弟胆子大,妈妈前脚刚出门,他后脚便站起来,跑到门边,将门慢慢打开一条缝,斜着眼看妈妈在堂屋侍弄那些祭品,弟弟挤眉弄眼,叫我一起去看,我也忍不住想看看我们的杰作。只见妈妈将那些面目全非的祭品左挑右拣,摇头叹息,最后总算选好了一盘。她闭着双眼,两手合十,嘴里还念念有词:“阿弥托佛,请月亮姑姑不要责怪,不知是哪里的馋猫野耗子偷吃了圣品?阿弥托佛……”然后才将盘子端到庭院中。看到母亲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和弟弟相视一笑,掩上门,在屋里又笑又闹,在地下炕上滚来滚去。

月亮上来了,准确地说,是月亮越过了我家的高墙。妈妈便在院子大声叫我们,我们也不情愿地从电视机前挪到院子里的供桌边。妈妈吩咐我们坐在供桌周围,坐端正,闭上眼,听她讲故事。我们高兴极了,立刻按妈妈大要求,作出一副虔诚的样子。安静大院落,声声蝉噪。妈妈轻柔的声音,立刻将我们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很久以期,有一个女子,名字叫嫦娥,因为吃了灵药,她从人间飞到了月亮上。这里到处是沙漠,偶尔看到一棵树,也是光秃秃的。她每天面对着沙漠,思念着人间大美好生活,以及给她带来无限乐趣的白兔。

也不知这样站了多长时间,突然那只她朝思暮想的白兔来到了她身边。她抱起白兔,才发现兔子大双眼已被风沙刮红了,嫦娥哭了。奇怪,那些眼泪滴在沙漠上,立刻变成了一条清澈大小溪和一棵棵謦香的桂花树……不知什么时候,妈妈的故事讲完了,可我们仍然两肘支在桌子上,眼睛微闭着,似乎也飞上月亮,提着水桶,跟着嫦娥,浇那些桂花树。树林里到处跑着狮子、狗等各种动物,树上还挂着一个“锅魁”。

我的童年是母亲亲手编制的梦幻,我的未来母亲也正在为我编制着。就是现在,我每天晚上依然做着同样的梦:母亲抱着两只白兔,而两只白兔又变成了我和弟弟。

2中秋祭月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全国各地也有不同,但是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吃月饼习俗最为普遍。

3祭月、烧香斗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4中秋节拜月习俗的历史变迁

唐代初步形成了中秋节,但是这时候人们过中秋节主要是饮酒赏月,没见到关于中秋节拜月的记载。宋代中秋节有了拜月的民间习俗,不过当时的拜月在中秋节习俗中并不重要,也不普遍,仪式远不如后世郑重。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宋代拜月主要是少男少女对月祝祷、许愿。据宋代金盈之所写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八月”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澹伫妆饰,则愿貌似嫦娥,员(圆)如皓月”。

当时有人作诗说:“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意思是说大家不要惊讶别人考取功名太早,那是因为嫦娥喜欢少年。书里还记载了一个传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无盐的女子,是天下最丑的女人,因为幼年拜月,后来因德行好被选人皇宫,但皇帝没有宠幸她,就是因为她貌丑,没有跟她同房。又一次,皇上在赏月时看到她,见她姿色异常美丽,就很喜欢她、宠爱她,并立她为皇后。宋代诗人刘辰翁《虞美人·壬午中秋雨后不见月》词有“笑他拜月不曾圆”一句,是写中秋节下雨,雨后天上阴云不散,看不到月亮,儿女要拜月而不能。按以上记载,宋时祭月与后世颇有不同,一是拜月者是少男少女,明清以后男不拜月,而以成年妇女为主;二是这时拜月仪式比较简略,没有准备食物做供品。而且拜月是在赏月活动中发生的事。不是像后世那样专门搞的拜月仪式,也不是各地普遍都搞的仪式。

宋代拜月没有见到婚后妇女祈子的记载,但是宋时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里有这样的话:“旧传是夜月色明朗,则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海滨老蚌吐纳月影,则多产明珠,比明年采珠捕兔者,此夕为验。”说那些养兔采珠的人,在这晚上占卜,很灵验:兔子在月光下玩耍而受孕,将来·定生很多小兔子;海滨老蚌在月影下张合吐纳,就能产很多明珠。这里也是说月神主生殖的意思,不过没说主管人的生育,而是管兔子和蚌的生育,这可能是因为月中有玉兔的传说和圆月如明珠的缘故。

5少数民族中秋祭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

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