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时间: 07-15 栏目:反思
篇一:《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036字)

这节课我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在课堂上,我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在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根据读图,利用学生1--6编口诀的经验同桌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我在第一环节读7个图案填表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接着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我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二、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口诀最终是帮助学生进行计算的工具,既然是如此,那么,让学生准确的记忆口诀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口诀,怎样让学生快速、准确的记忆口诀呢?我可是费了一番脑子的,先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方法记忆口诀,接着让学生谈谈哪些口诀比较难记?哪些口诀记忆比较容易?教师再利用一些生动的素材(西游记动画片断)来帮助学生记忆,并且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即使自己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前一句口诀找出结果。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我设计的每组练习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根据生活中的条件编题"和"继续编儿歌"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习习惯,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完这节课,由于在背口诀上时间用的多了,结果后面的几道习题没完成,只完成了基本练习。但由于时间到了和我处理课堂随机变化的能力还不够,在这个问题的的处理上不尽如人意。

篇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796字)

1.皮亚杰曾说过:“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最后都呈现为纳入已有的知识模式,并对已有的知识模式进行调整。”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的2-6的乘法口诀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强的相似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让学生挖掘新旧知识链接的契合点,形成了只为这节课的内容服务,没有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

2.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合作交流的机会,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分组活动,主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同时也要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自主探索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用到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但该过程形式大于内涵,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编制在本节课的体现便是将口诀按顺序写了出来,讨论也仅仅是背出了口诀而已,真正通过算式,根据规律编出口诀的学生几乎没有,学生掌握口诀是在之前家长或老师的要求下硬性背下来的,而不是通过本节课的乘法算式编制出的,所以在本节课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小组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仅仅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没有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并且合作交流的形式也仅仅是唯一的编制口诀而已,该分组就仅仅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准备,探究的成分比较少。

3.学生在出现错误答案时没有及时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3+7=21这样的错误,出现后只是让学生帮他改正过来,没有抓住这次机会,让学生对这样的错误引起注意,乘法与加法的本质区别在此可以渗透,并且让学生高度关注两个符号的区别,给孩子重新改正的机会。还有学生再记忆口诀的时候说到二七二十四,此处的错误也没有及时纠正,而是一晃而过,这样容易给学生错误的结果,在学生说出二七二十四的时候,应该马上利用这个错误的结果追问学生是怎样算的,找到错误的根源,让其余学生避免出现此类错误,在此过程中也是对乘法口诀记忆的另一种有效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也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错误回答。

4.在练习环节中,老师讲的过多,体现在整个环节都是以老师为主,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没有真正放手,题目出现应让学生充分地说,多角度地说,而不应该禁锢学生的思维,引导着学生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学生在练习环节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见解与方法,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表扬,学生的思维模式化,只说出老师觉得满意的答案,思考的侧重点由题目的多种想法转移到老师想要的答案上去,所以在该环节上应该充分地放手给学生,而不是学生来迎合老师。

5.在沟通乘法算式与乘法口诀过程中,重点仅仅放在了1×7,2×7,3×7…这些算式上,对另外一组算式7×1,7×2,7×3…没有进行讲解,此时应充分地说明乘法算式在交换了因数的位置后,积是不变的,并且在这个地方应该重点讲解乘法口诀的由来及用处,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写出了乘法算式,结果我们通过加法计算出来了,乘法口诀就是根据这些乘法算式编制出来的,编制它们是为了更好更快的计算这些乘法算式,也就是看到了一七得七,就知道了1×7=7,进而另外一个乘法算式7乘1也等于7,这一环节的讲解完全没有涉及到,对学生解决问题也会造成一些影响。

6.没有利用好课堂上的新的生成。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填完表格,在说到三个小组共有多少人的时候?我的预设是学生根据2个小组共有14人,再加上一个小组的7人一共有21人,或者3个7相加是21人,由于该环节主要让学生用加法人数的问题,在一个学生起立回答:三七二十一后,我显得有些束手无措,是该继续追问,还是忽略他的答案,此时应该再问别的同学有什么方法,但学生用加法后应给予充分地肯定,也是对后面继续算4个组,5个组人数…的引导,因为学生没有学过乘法,所以在说出乘法口诀后,也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鼓励,吸引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一直以来,我对于课堂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无论是对于孩子活动的有效性还是对于课堂自主探索时空的处理,总是亦步亦趋。这次的上课是完全不同于本身风格的尝试,自己本身就有些不适应。但只要有了开始,相信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堂,不管是失败或成功,或许就像孩子们的学习,需要结果更需要经历,不仅使孩子更好地成长,也使我收获更多。

篇三:《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565字)

“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1、让学生经历编写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7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2、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乘法;3、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编写口诀,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类推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推导7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在课题的引入上,我选取了学生喜欢的童话题材,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引出课题;然后,通过通过七个小矮人头上七个与7有关的数,让学生会说一个7是7两个7是14,三个7是21,四个7是28……初步理解7的口诀的意义;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1-6的惩罚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特点,如小数在前,大数在后,还有积的一些规律。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制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口诀,理解口诀的意思和作用,亮出教学重点;最后,我设计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练习的趣味性较强,形式也比较丰富,希望能借此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反思本课的教学,从整个流程来看,还勉强算顺畅,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多数学生能背出7的乘法口诀。教师的评价语言也比较自然,到位。课件设计得比较漂亮,学习得较高。但我知道,这只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通过与各位老师的交流、沟通,从细节处分析,我发现了其中的诸多不和谐之处:

首先,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6的乘法口决基础上进行的。而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口诀缺少与1-6的口诀的联系和意义的阐述,只为背口诀而记口诀,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比如说:在课的导入部分,我直接出示“7、14、21……”等十分抽象的数字,让学生初步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不符,学生不易接受。

第二,没有利用好课堂上的新的生成。如:在引入课,我的预设是让学生说“6个7是42”,而有一位学生却说“六七四十二”,我对其视之不理,没有很好的加以利用。在这里,我应该及时的引导学生去说说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再比如:当我问学生这些数(7、14、21、35、42……)跟什么有关时,有位学生回答:跟乘法算式有关。我却不高兴地回答:你看到乘法算式了吗?显然,我的评价显得太武断了,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武断的评价学生,多多鼓励学生,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提倡学生互评。

第三:练习时要多问“为什么”,关心后进生。在会回乡偶书这首诗中,在学生直接说出口诀的得数后,可接着问:你想到的师哪一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4表示什么?7又表示什么?把学生刚刚所学的知识用起来。而我当时在教的时候,在学生回答“28”之后,就过去了,没有深入的去利用、研究它,没有把教学资源很好的利用好。

第四:记口诀太机械化。在记口诀中,教师提问:哪一句口诀比较难记?怎么去记住它?学生说:可以多读几遍,多背几遍,多写等等。都是一些机械化记口诀的方法,而没有说到如何运用口诀之间的规律去记口诀。这是,我却没有引导学生,反而跟着学生走了。我应该把学生引导到技术层面上去记口诀。运用口诀之间的规律去记。同时,在找口诀规律的时候,我仅仅是为了找规律而找规律,没有把找出来的规律用起来,没有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规律有什么用,也没告诉学生运用找到的规律来记口诀。

这次开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各位老师的关心、帮助,让我一下子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实际的知识,这远比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得更加直接、更加具体,因此,体验也更为深刻,在此向你们表示感谢!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会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的。

篇四:《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841字)

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我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 创设情境

我运用去水族馆看鱼,把一只由7个三角形组成的小鱼介绍给学生,展示数小鱼,是学生对小鱼的兴趣非常浓,所以这节课我就把这个题材引入到课堂上,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颇有兴趣地投入的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 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课堂学习要与学生原有的经相联系,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7的乘法口诀时,考虑到学生已有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让学生自主编7的乘法口诀,找出它的特点,并用多种形式进行记忆,让学生联系以往的学习经验,去学习新的乘法口诀。

三、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设计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练习的趣味性较强,形式也比较丰富,希望能借此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反思本课的教学,从整个流程来看,还算顺畅,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多数学生能背出7的乘法口诀。但我知道,这只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通过评课时的交流、沟通,从细节处分析,发现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一、练习时应强化乘法的意义,在熟练7的乘法口诀的同时,也要强化乘法的意义。如在解决问题到练习中, 7个5相加,可以先列出7+7+7+7+7=35,再强调列乘法算式7×5=35。

二、板书是要注意小细节,不要用红色粉笔。

三、制作幻灯片时要确定学生能否看得清楚。

篇五:《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016字)

这节课,我是围绕“培养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在课堂上,我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在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根据读图,利用学生1--6编口诀的经验同桌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我在第一环节为公主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接着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我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二、创设情境,营造数学的趣味性。

整堂课以《白雪公主》的故事贯穿始终,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具备了像语文一样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兴趣高涨。

三、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口诀最终是帮助学生进行计算的工具,既然是如此,那么,让学生准确的记忆口诀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口诀,怎样让学生快速、准确的记忆口诀呢?我可是费了一番脑子的,先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方法记忆口诀,接着让学生谈谈哪些口诀比较难记?哪些口诀记忆比较容易?教师再利用一些生动的素材来帮助学生记忆,并且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即使自己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前一句口诀找出结果。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层次性。

我设计的每组练习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游戏与生活相融合,最后设计了“编儿歌"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习习惯,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正如我在课堂结语所说:"学习是快乐的事,学会了更是幸福的事",我会继续努力充实自己,向前辈学习,让学生成为一个既快乐又幸福的学生。

篇六:《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851字)

“7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本人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增长见闻,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有所成。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1、主动探究,自编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了解口诀的一些特点,如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顺序排列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先画图,再写算式,最后自编口诀。通过向全班展示,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2、利用规律速记口诀。

7的口诀相对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律和生活常识来记忆。学生发现、总结出规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规律来记忆。

3、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对口令、看谁算得快、算一算《山行》这首古诗有几个字、算电子琴的白键个数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4、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

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学习新知,并结合已经有的经验自己总结7的乘法口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自编并熟悉乘法口诀而感到很高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外延伸都进行了很好的关注。

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合作、尝试,整个教学过程都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古诗”的字数、出现“电子琴”计算白键的个数、7与女性成长的关系、植树问题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习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

低年级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行为习惯的培养。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习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当然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对于练习设计的解析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理解上存在困难,显得练习的难度过大,以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在板书时没能很好地照顾全体学生,容易使学生分神。展望未来,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养,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篇七:《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287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生对口诀的呈现和编制过程也有了程序化的了解。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法。通过三个大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1、从七巧板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地进行7的连加计算为编制口诀作铺垫。

2、口诀的编制采用让学生自己探究的方式,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积极性也比较高。通过自主探索编制口诀,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口诀排列规律,有意识的进行有序思考,加强记忆。通过让学生自我探索、发现规律以更好的方法去帮助记忆口诀,就不会在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地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加深学生对口诀的熟练和便于记忆。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和生活事例。用了师生和生生对口令的小游戏,帮小动物找家连线找对应口诀,《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印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游戏和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学生才会乐在其中。

3、练习的设计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新课程“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教学方式。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为此,我安排了如下三组练习。第一个练习是对应练习。通过看口诀说算式,看算式说口诀,看图列式来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进行计算的熟练度。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让学生同桌合作交叉改分。目的是让其他的学生分享别人的思维结果,使学生在合作中达到知识互补,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第二个练习是生活中数学,新课改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出示一个月的日历,让学生找出1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14天,3个,4个呢?出示一个人每天要喝6杯水,那么一个星期要喝几杯水?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第三个练习是知识延伸。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中的数学问题,先是编写了两句7的口诀应用,让学生了解出示的意思,后面出示的是全开放式自编题,一步一步让学生了解其中的规律。设计这组练习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既要推导编制口诀,又要熟记口诀,还要应用口诀解决问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基本完成预定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整节课学习气氛浓厚、师生配合默契,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学有所获。但是,在时间的把握和利用方面比较仓促。①学生在用七巧板摆图案时未能小组合作交流边摆边说有几个几,只是自己填好表格。②在做练习时还未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③教师语句未够精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摸索出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