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饿的小蛇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开展的小组和集体教研中,使我更加明确了阅读教学的重点以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逐步解决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不足;也懂得了绘本活动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通过观摩活动我了解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在观摩过程中,我采用观察、实录、讨论、小结、反思这样的步骤,循环上升,达到改善教育实践的作用。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与研究,我发现早期阅读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考虑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很有帮助。
今天在班上尝试了一节阅读活动《好饿的小蛇》,活动主要是由两大部分组成,首先通过观看PPT的形式进行阅读,其次是出示图书完整阅读。一开始,我请小朋友认识一下封面上的动物,在我的意料之内孩子们一下就认出来这是一条小蛇。接着我又出示第二页“小蛇往前游”,这时我以小蛇的口吻告诉孩子“我是一条好饿的小蛇,我的肚子总是饿的咕咕叫,我要出去找东西吃了!”这样我就轻松的直入主题了。接下来是看小蛇吃了些什么东西,有苹果、香蕉、菠萝、葡萄,这些都是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我采用或直接或猜的形式让孩子们说说水果的名称、颜色、形状特征等,同时在黑板上张贴这些水果图片。让孩子表演小蛇张开大嘴“啊呜——咕嘟”的把水果吞到肚子里。这是孩子们最喜欢表演的一个环节。接着是一棵结满苹果的苹果树,我让孩子们猜猜小蛇看到苹果树想干什么。小朋友都认为要去吃苹果,但是最后出现的是小蛇把整棵苹果树都吞下去了,他们都感到很吃惊,于是我让孩子们找找蛇的头和尾巴,让孩子们更体会到绘本的有趣。接着我把数数也结合进来,数数小蛇一共吃了几样东西。学习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感知。最后是完整欣赏绘本《好饿的小蛇》。
总结本次活动,我感到孩子喜欢这个绘本,所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活动中对水果的讲述还不够到位,影响到最后一个环节孩子的讲述;还有一些细节的问题没有关注到。通过今天的教学,使我对绘本阅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感受,在绘本阅读中,我们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来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获得更大的发展。
语言活动《好饿的小蛇》的故事是自选活动教材,这个故事是经典的低幼绘本,故事涵盖的知识面很丰富,内容简单,画面形象有趣。故事中形象描绘了小蛇“吞食”的本领,很多拟声词“啊呜”、“咕嘟”的反复出现,故事围绕着小蛇“饿、贪吃”的特点,多次描述小蛇吃下了东西,使故事充满了趣味性,小蛇滑稽、贪吃的模样深深吸引着孩子。本次活动我主要选取了其中的某个知识点为聋儿进行语言康复,通过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好饿的小蛇都吃下了那些东西,学习连贯的句子“(谁)吃了(怎样的)(什么)。”并在活动中大胆的表达,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物体,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分为:导入活动——聆听故事——理解故事(学句子)——角色扮演(练句子)——观看动画(巩固理解)——结束活动。
活动后我对本次的语言活动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活动环节设置。本次的课堂环节,我加入新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纯粹的听音频,初步感知故事大意,希望通过专注、有意识的听,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效果并不能如期的让学生能在感知后说出故事的名字、人物。但是通过这样有意识的聆听,学生确实能静坐着、安静的学习着聆听,这种形式,我想还是能在聋儿语言康复中运用的。另外,我在活动总结时,给学生播放了整个故事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理解故事大意后能整体、形象的了解小蛇是如何“吞食”的,小蛇都吃了那些东西,为巩固、运用故事中的句子提供了完整的题材,更好地理解什么情境下运用这些句式。通过音频、视频的多媒体使用,更有效的调整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回到“静”来,更加专注参与活动。
二、活动指导语使用。整个故事活动都是以老师的引导性提问进行的,基本学生都能根据老师的提问,在画面中找出答案,理解故事。但是在小蛇第一天发现了苹果后,关于小蛇的想法、做法,我使用的指导语是:好饿的小蛇看到食物,它会怎么做?当时学生的反应有点懵了,我反复了几次,都不知道我要问的是什么,所以学生反应不过来,一时活动进入了“僵局”,后来当我翻开第二面的画面时学生才有点明白苹果去哪了,大概知道了小蛇把苹果吃到肚子里面了。课后我在想,如果当时我是直接引导“小蛇会不会把苹果吃了呢?”那样的指导语或者能让低龄段的学生更简单的接收到信息。
三、活动目标的达成。因为课前学生对常见食物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结合故事画面、动画来描述情境相对简单容易多了,本次活动设置基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谁吃了怎样的什么。”如果在巩固运用时加入丰富的语言,逐层增加语句的长度,丰富语言对聋儿的语言运用更有挑战性。在设置的时候过多的停留在原有知识的运用上,没有把知识延伸拓展开来成了本次活动的“障碍点”。又或者扩充一下,提取载体学会想象,语言对话时拿出没有见到的物品描述,可能会收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活动结束也反思着活动中的可行之处,可调整之处,经过本次活动,让我思考着: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距离、教具摆放、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语气等这些小细节都是值得注意的,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希望自己在以后的聋儿康复中细化每个活动环节,在故事教学活动中不单一的学习词语句子句式,更多的与正常学生融合,更多的渗透情感教育,抓住有效的康复点为聋儿所用。
这次的活动,要求是以跟进的方式对绘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的这个活动是选自我们小班组组长周老师本学期的一个绘本公开活动。下面就谈一下我在活动开展时的一些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活动主要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大部分时间是通过观看PPT的形式进行阅读,还有一部分是完整的阅读。一开始,我请孩子们认识一下封面上的动物,在我的意料之内孩子们一下就认出来这是一条小蛇。接着我又出示第二页“小蛇往前游”,这时我以小蛇的口吻告诉孩子“我是一条好饿的小蛇,我的肚子总是饿的咕咕叫,我要出去找东西吃了!”这样我就轻松的直入主题了。接下来是看小蛇吃了些什么东西,有苹果、香蕉、菠萝、葡萄,这些都是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我采用或直接或猜的形式让孩子们说说水果的名称、颜色、形状特征等,同时在黑板上张贴这些水果图片。让孩子表演小蛇张开大嘴“啊呜——咕嘟”的把水果吞到肚子里。这是孩子们最喜欢表演的一个环节。接着是一棵结满苹果的苹果树,我让孩子们猜猜小蛇看到苹果树想干什么。小朋友都认为要去吃苹果,但是最后出现的是小蛇把整棵苹果树都吞下去了,他们都感到很吃惊,于是我让孩子们找找蛇的头和尾巴,让孩子们更能体会到绘本的有趣。接着我把数数也结合进来,数数小蛇一共吃了几样东西。学习巩固对5数量的感知。最后是完整欣赏绘本,我带着孩子们跟着flash,一起边讲边演绘本。
总结本次活动,我感到孩子喜欢这个绘本,所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面广,但是活动中对水果的讲述还不够到位,影响到最后一个环节孩子的讲述;还有一些细节的问题没有关注到。通过这次的再研绘本活动,使我对绘本教学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在绘本阅读中,我们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运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样我们才能开展出好的绘本活动,而我们的孩子也将最终受益。
在百花艺术幼儿园看到一位老师上了这节课,感觉幼儿的兴趣都很高,课堂氛围很活跃,而且这个教案本身的故事内容很简单,里面的句子大致是相同的,形声字“啊呜——咕嘟”给人一种幽默的感觉,非常有趣,并且结合观看小电影形式,又加深了幼儿的记忆。因此,我选择了这节课作为我的汇报课教学,希望幼儿在观看画面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猜测和想象,体验图画和语言的趣味,对阅读感兴趣。与此同时,希望给幼儿开来更多的新鲜感。
在准备这节课时,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没有教本,其次是课件中的小电影放不出,最后是时间紧张,未能试教。考虑到种种原因,包括自己对这节课的喜欢,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教案,只有通过其他方式让幼儿喜爱并接受。
结束这堂课后,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一些优势和不足,下面就让我细细地说说吧。
一、自我认可,发现亮点
每堂课结束总会有一些优势与不足,就放任下,先说说自己认为的优势吧。首先,我认为这堂课一开始自己心里很放松,一点都不紧张,不起以前好了很多,心理素质方面在不断进步;其次在回应幼儿方面显得更自然些。在幼儿多次举手时,可以让她把机会留给其他小朋友,在没有举手就抢答时,告诉他老师喜欢请坐着举手的小朋友等;再次是教学中的灵活应变,原本在“发现香蕉”时的这个环节要与幼儿有一个互动,但因为图片点击太快了,把这一环节遗漏了,于是在上到“发现葡萄”这一环节时,我再次放入了师幼互动;最后是坚定的判断力,原本设计的结尾在教学中被我否定了,直接在完整阅读后以简单的想象画上句号,眼看时间超出了范围,只能换种方式结束,但我不敢肯定这是好还是不好。
二、自我剖析,找出缺点
首先是我的声音还是太轻。平时佩戴了耳麦,这次忘记了是一个疏忽,以至于有的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
然后是图片过度太快。在理解第一张幻灯片后,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缓过神来,直接开始进入第二张幻灯片的理解中,幼儿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另一种状态,导致幼儿“左顾右盼”,反应不过来。
其次是对词句的强调不够。在形声字“啊呜——咕嘟”中,应该强调幼儿学会这四个字,但我却只是做了两遍,让幼儿学了一下,并没有特别说明,没有任何要求,只有个别认真听的幼儿记住了。
再次是语音组织能力欠缺。在教学时,某些时候想讲一句话,却把这句话倒过来讲了,在重新组织时一紧张,不仅自己觉得拗口,孩子也不是很理解。
最后是有幼儿的纪律未能完全掌握。幼儿在学习中对股市产生很大的兴趣,都争着回答问题,“我来、我来……”把手举得高高地,这自然是一个好事,但由于抢答的幼儿较多,都纷纷跑出了座位,一下子纪律方面产生了问题,给人一种“乱”的感觉,不是很有序,再加上声音很杂,显得教师六神无主了。
结合以上几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考虑得更全面。自身条件(声线)虽然不能改变,但我会利用其他器具,尽量做得更好;课件方面,我会通过动画、声音等制作更新颖的画面,可以利用或制作的教具剂量利用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对幼儿的表现可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维持幼儿的课堂纪律。
一次教学既是给自己展示的机会,又是给自己锻炼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会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自己学会如何应变,并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完善自己,向更完美的课堂迈出自己轻盈地步伐。
我相信在下次的继续教学中,我会表现地更加出色!
宫西达也创作的这本《好饿的小蛇》,故事有趣,画面夸张,能吸引幼儿的视线。适合小班幼儿的听赏与模仿。活动开展的还算成功。
1、生动的肢体语言带动幼儿兴趣
为了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幽默与诙谐,我用极其夸张的语言、表情及动作表现小蛇吞东西的样子,并且鼓励幼儿学习模仿小蛇有趣的吞咽动作,通过拟声词“啊呜——咕嘟”的重复表演,并总结性的说“我吃xx样的xx,变成了一条xx蛇。”让孩子感受到小蛇吃东西的有趣与特别,激发孩子情境性表演的兴趣,满足小班幼儿“能听懂、愿意想、喜欢说、爱表现”的活动积极性。
2、开放的提问和正面的引导
活动一开始我请小朋友看绘本的封面,就问图片上有谁?小朋友有的说是毛毛虫,有的说是蚯蚓。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幼儿看绘本的书名,这样幼儿立刻就明白是“小蛇”了。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我也更轻松的进入主题了。接着我用改变的歌曲《一条小小蛇》,导入小蛇饿了,它会出去干什么?孩子们都说会去找东西吃。这本书中小蛇吃的东西都是幼儿熟悉的,如苹果、香蕉、葡萄等,我设计了“这是怎样的一个苹果?”幼儿就能在我的引导下对苹果进行描述,并且在我的引导下完整的进行表述:这是一个圆圆的橙色苹果。
3、变化阅读形式,保持幼儿兴趣
故事虽然有趣,但是这个故事的情节的发展都是平行的,那么如何处理好平行的故事情节,让幼儿从始至终兴趣黯然?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课件,使每一幅画面的出示都有所不同:有的直接出示,有的大胆猜测后再出示,有的调换画面顺序,先出示吃下以后的样子,让幼儿根据小蛇的体型猜测他到底吃了什么,还有的以猜谜语的形式进行,紧紧调住幼儿的胃口,使得活动进行更加富有情趣和生命力。
4、有趣的活动延伸
小班的孩子都比较喜欢玩游戏,于是我在活动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延伸。把袜子套在手上,做小蛇,在活动室的各处投放了许多食物,请幼儿到处寻找。我还对游戏提出了要求:说一句完整的话“我吃了一个xx样的东西,我变成了一条xx蛇。”
不足之处: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幼儿学说“我吃了一个什么样子的xx,变成了xx蛇”所以在每一小节结束时应该在要求幼儿完整的说一遍,强调一下。
《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性的故事,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故事内容很简单,里面的句子大致是相同的,形声字“啊呜——咕嘟”给人一种幽默的感觉,非常有趣,并且结合观看PPT形式,又加深了幼儿的记忆。加上我是第一次上绘本,也想给自己一个突破和尝试,因此,我选择了这节课作为我的徒弟课教学。希望幼儿在观看画面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猜测和想象,体验图画和语言的趣味,对阅读感兴趣。与此同时,希望给幼儿开来更多的新鲜感。第一次看书写教案,给自己理下一个自己的思路,但是试教下来,重点不突出,再进行看书写教案,从而有了第二次的活动,整个活动下来,为了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有趣,我用极其夸张的语言、表情及动作表现小蛇吞东西的样子,并且与幼儿一起表演,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幼儿也感受到了故事的幽默、滑稽。不过,这样一个绘本活动,留给我的思考还有很的多,因此,也进行了以下反思:
在活动开始前,我引用了一首缓慢优雅的音乐,为孩子能安静的坐下来听故事做了个铺垫。因为这还是第一次让所有的孩子在本班活动室以外的环境里游戏,学习。但在导入课题环节里,我跟师傅王老师做了很多次的交流,到底是直接导入课的主人翁小蛇,还是让孩子们猜猜是什么动物。结果我还是直接导入了故事中心形象——小蛇。在课后,有老师反映了我的导入时间太长了,比如问“小蛇可爱不可爱?身上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些问题,反而使整节课显得有点虎头蛇尾。
然后是图片过度太快。在理解第一组幻灯片后,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缓过神来,直接开始进入第二张幻灯片的理解中,其次是幼儿对词句的强调不够。在形声字“啊呜——咕嘟”中,应该强调幼儿学会这四个字,但我却只是做了两遍,让幼儿学了一下,并没有特别说明,没有任何要求,只有个别认真听的幼儿记住了。导致在后几组的介绍中,我没有让孩子动起来,孩子的主动性不够强,都是我一个人在说,而孩子却是被动的接受。但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放慢了语速,孩子们的想想很丰富,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从而使得我的问题抛出去,孩子不会冷场。
再次是语言组织能力欠缺。在教学时,某些时候想讲一句话,却把这句话倒过来讲了,在重新组织时一紧张,不仅自己觉得拗口,孩子也不是很理解。
最后的环节是我的一个疏忽,由于我没有认真仔细的看幻灯片,导致整个故事的结局被我带偏了,这是我在设计PPT时的一个疏忽,以后一定要认真仔细的结合原著。
结合以上几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考虑得更全面。课件方面,我会通过动画、声音等制作更新颖的画面,可以利用或制作更多的的教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一次教学既是给自己展示的机会,又是给自己锻炼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会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自己学会如何应变,并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完善自己,向更完美的课堂迈出自己轻盈地步伐。
我相信在下次的继续教学中,我会表现地更加出色!
为了上好《好饿的小蛇》这个绘本,我特地制作了一本4K的大书供幼儿观看,教案也是自己一笔一笔写出来的,为的就是能够精益求精,上一堂精彩的绘本课。因为是第一次上绘本,毫无经验,只好自己上网查看别人的优质绘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精华,增强自身的能力。
虽然有了精心的准备,但真正上课的时候,才发现有许多实际的因素制约着课的良好开展,而这些都是之前我疏忽掉的。比如说:小班在一楼,要爬上四楼多媒体教室上课,一来幼儿爬楼耗费了精力,二来面对陌生的环境,幼儿的好奇心被勾起,使得注意力被分散。此外,处于顶层的四楼相当闷热,更是影响了幼儿上课的情绪。
除了以上的客观原因,我主观上的失误也不少。
首先,因为之前上过一堂《毛毛虫》的课,与这个绘本有相似之处。幼儿已有了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活动的进程还算流畅,幼儿都能跟得上我的思路,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但课后反思时发现:我的活动目标的制定稍显简单,只是在幼儿已有水平上原地踏步,没有显著提高幼儿的能力。
其次,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颜色与形状。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比较熟悉,会用相应的词语来形容其颜色及味道。因此,这样的难点对于幼儿来说似乎不是太难。
再次,活动难点是: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体验模仿小蛇的乐趣。幼儿的模仿性极强,都很乐意学小蛇的样子来走,吃东西。但是猜测与想象能力只有少数幼儿具备,大多数幼儿都需要在老师不断地提醒下才能进行想象与猜测。
至于提问, 我尽量选择了浅显易懂的口头语言,幼儿能听懂也能回答。而且我的提问很详细,似乎有点罗嗦了。
但是我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失误,就是浪费了幼儿的时间。我没有处理好幼儿的等待时间。活动过程中需要开启多媒体,虽然完全启动只要短短30秒,可是就在这30秒的时间里。我什么也没做,就是陪着幼儿一起等。想想自己是太过紧张了,居然会出现这样一段空白。因为这个等待,使得原本完整而流畅的环节被硬生生地截断,一分为二。事后想想,如果当时我能与幼儿做些交流与互动来打发那个等待时间,那么整个活动就完整而流畅了。
经过反思,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少问题。出现了那么多的失误说明我不机智,临场应变能力急需加强。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学多看多思,努力完成自我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