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题研究计划
一、任教学科:语文
二、研究的课题:小学语数学科教学中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三、个人子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交流与合作习惯的养成的研究
四、研究目的:
(1)探索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激发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欲望与热情,让学生要交流要合作,从而养成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的习惯。
(2)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培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教师,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交流与合作习惯的养成的研究
六、研究措施:
1、转变观念,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建立自己的课题博客专栏。尽可能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3、联系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踏实细致地调查分析。
4、实事求是,注重课题研究过程,在学校研究计划安排下,每学期上好课题研讨课、“一人一节课”,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七、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现状调查分析。针对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总结。
(2)学习课题组课题总方案。
(3)学习课题组子课题计划,明确研究内容。
(4)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三月份:
(1)参加开题仪式。
(2)建立学生个人跟踪档案。
(3)在语文课题组内听课。
(4)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开通课题研究个人博客。
四月份:
(1)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专题研讨课。
(2)积极参与专题研讨课的评课及讨论。写好听课感言。
(3)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4)撰写学生交流与合作习惯养成专题文章,注意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
五月份:
(1)学习课题理论专题讲座,做好笔记。
(2)通过课堂教学,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3)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与同伴交流,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与教训。
(4)上一堂课题研讨课。
(5)注意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
六月份:
(1)撰写个人子课题总结,并及时与课题组成员交流
(2)撰写心得体会和课题研究论文,交流课题论文。
(3)整理个人子课题研究资料。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参与实验的领导和我们大胆实践和探索,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努力将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转化为自己教学行为。同时也遇到许多问题。为了帮助教师尽快摆脱困惑,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理解。找到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航标。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其主要特点就是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自己为研究主题,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它主要是教师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的反思性的实践研究,是行为研究,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它不排除使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但重要的是学习、讨论、总结,实践成果也应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能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
二、选好课题研究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采取听讲座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学习新课程需要的教学方式,新课程需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需要的评价方式。学习的内容要根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选定。同时要跟自己确定的小课题相联系,写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2、选准课题,扎实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课题研究。
3、教师个人课题的选定,旨在贯彻课改精神,渗透课改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主要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入手,提出切口小,实用性强。
4、可操作的课题。小课题的提出,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指正了方向,对于学生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挖掘创造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5、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6、个人课题是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的,主要内容应放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学术研究及经验交流活动,探讨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课题研究,以及如何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等。
7、针对“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的全面启动,对照课堂评价标准,确定小课题的研究。给自己提供一个展示课堂教学的平台,而且为参与大课题研究的教师取得更大的成果提供很好的机遇。
8、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采用实践法、总结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
(2)研究的组织过程
a.填写课题申报表,阐述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b.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开展个案研究,参与各种教研活动,给教师提供完成课题的条件,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
c.开展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的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d.定期写出研究阶段性总结及成果展示。
9、研究的基本思路
最大限度地激活教师研究兴趣,最大限度地拓宽教研视野,最大限度地开辟教研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寻找课堂的支点,构建完美的课堂,拓宽育人渠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升序 降序
文章评论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发表评论!
CERSP介绍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免责声明 | 新闻投稿
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京ICP证 040650 号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举报电话:010-83169868 举报邮箱: cersp@
为落实课改精神,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据“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从教育教学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入手,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人人开展教学行动研究,落实我校提出的“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究模式,特制定如下研究计划:
(一)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1、业务学习
学习内容分集体学习内容和自学内容两部分,以学习笔记和教学反思的方式呈现。集体学习内容主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理论确定,由教导处于学期初发布,自学内容主要体现教师的个性需要和学科特点,以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
2、专家引领
以学科为单位经常组织教师欣赏“名师精品课例”以及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现专家引领;
(二)、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1、建立课题研究网络图(学期教研计划)
根据教研员提供的课题,学科组成员选择并提交分管主任,分管主任整理形成本学科的课题研究网络图,科研主任负责汇总形成学校小课题研究网络图。(课题名称、责任人、研究人、完成时间)
2、教研活动课题化
各科教研活动采取备课组轮流坐庄的方式进行,每次活动,由坐庄方围绕研究课题提供集体备课教案、课堂展示、集体评课、阶段研究报告(主要是围绕课题的解决策略)
3、建立课题成果展示机制
每学年第一学期轮番开展金点子、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书面评选活动。
每学年第二学期开展教研组或备课组成果展评活动。采取讲课、评课、研究成果总结报告、过程资料等现场与材料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三)、完善课题管理
学校科研处建立小课题研究的提交、审核、展示、鉴定的管理机制。并出台学校《小课题研究程序》,规范课题管理。
(四)、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建立以业务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工作。
2、明确职责
业务校长负责协调、指导工作,教导主任负责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等工作,科研主任负责课题的申报、评选、管理等工作,学科主任负责审核、研究及指导等工作。教研组长负责具体的研究实施等工作。
3、制度保障
将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情况纳入《优秀教研组评选办法》和《教师梯度评价管理办法》中,并制定教师《小课题研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