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产房感染规章制度

时间: 04-20 栏目:规章制度

1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须更换衣裤和鞋,戴好口罩、帽子。

2、接触病人前后,医务人员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

3、工作人员离开产房因事外出时要更换衣或穿外出衣。

4、产妇进入分娩室除更换全部衣物外也须换鞋,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室内。

二、环境管理

1、产房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亲儿室相邻近。

2、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和清洁区、污染区。

3、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待产室、分娩室的门面、桌椅等,每班用消毒液擦拭地面1-2次。

4、分娩室每日通风,每日紫外线照射60分钟消毒,每月空气细菌培养一次。分娩室和待产室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对室内空气及家具物表彻底消毒一次。

三、消毒隔离制度

1、接生前按洗手常规刷手,刷手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

2、接生按规定操作,处理新生儿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3、接生后,所有物品送洗,更换产床被服及产垫。

4、产床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擦拭后再使用。

5、须在更换待产床上的全部被服后,才能接受新的待产者。

6、凡隔离者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用过的布类和物品均应在待产室和分娩室先经消毒处理后,再送出清洗灭菌。待产室和分娩室内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7、无菌持物钳(镊)、泡镊筒、无菌容器、碘酒、酒精瓶应每周更换二次。

8、无菌物品专柜放置,分类按消毒日期顺序排放,无菌包上注明科室、名称、消毒日期、有效期,有效期一般为6天,霉季为4天。专人负责,每天检查有无过期物品。

9、保持工作拖鞋清洁,每天清洗一次。

10、待产室和分娩室等的卫生用具(拖把、抹布等)分室专用,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1、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装袋,封闭运送,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进行消毒毁形送固定地点无害化处理。

2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人物流向符合要求。

二、分设生理、隔离待产室、产房;急诊产房按感染产妇对待。

三、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及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措施。

四、一次性用品与高压蒸汽灭菌物品按有效期长短分别从里到外分柜放置。一次性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五、产前应做HbsAg、抗-HCV、抗-HIV等检测。阳性者及急诊产妇在隔离待产室待产、隔离产房接生。

六、一次性医疗用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不得重复使用。非一次性诊疗器械必须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供应,科室不得有自备包。

七、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各种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八、发生职业暴露立即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并到感染控制科进行登记。

九、每季度对空气、医务人员手进行微生物学监测。检测不合格要有追溯记录

十、医疗废物规范放置,专人收集处理。一般胎盘应归产妇所有,特殊感染的或产妇不要的双包双扎按医疗废物处理。

3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布局合理,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室内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缝,表面光滑,便于清洁和消毒

2、严格划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避免交叉感染。无菌区域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等。

3、产房应设有产程中所必需物品,药品和急救设备,做到专人保管,定期检查,补充和更换。

4、各种人员进入产房,必须穿戴分娩室专用帽子,口罩,鞋和工作服。接产和手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5、值班人员应热情接待产妇,严密观察产程。产妇在待产和分娩过程中,如有异常不能处理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6、严格交接班制度,接班者要测血压。听胎心,并做好记录。

7、产房应保持清洁,定期做好卫生个消毒。每月做好环境卫生学检测。有传染病的产妇,分娩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分娩后及时消毒。

8、接产人员在接产新生儿处理完毕后,须将新生儿抱给产妇变、辩人性别,并做好全身检查,测验脚印,手圈,点眼等,做好明显标记,及时准确的填写产程图,临床,新生儿等记录。

9、产妇在产后产房观察二小时,无特殊情况有值班者送回病房,并向病房护士交班。

10、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密闭转运和交接登记等工作。对患者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急诊产妇的胎盘应按医疗废物处置。

4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与非限制区、区域之间须有门隔开,标志明显,洁污分流。设置正常分娩室和待产室、隔离分娩室和待产室。

(二)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应更衣,换拖鞋、带帽子、口罩。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 医护人员患有皮疹、腹泻、呼吸道综合征、其它传染性疾病时不能在此岗位工作。

(三)对急产妇、疑似或患有传染病的产妇应在隔离室内待产及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用物、器械等严格按要求处理。

(四)特殊感染产妇生产后,对隔离室应严格执行终末消毒,并进行细菌监测,达到无致病菌要求后方可再次使用。

(五)接生前医护人员进行外科洗手和手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六)保持室内清洁,每日通风至少两次,产床、台面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每次分娩后对产床、 橡胶单、器械等及时清洁、消毒,地面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一次。

(七)产房器械、产包等物品一用一灭菌,灭菌物品均应在有效期内使用、标识齐全,存放符合要求。一次性医疗物品禁止二次使用。

(八)产包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如仍未生产,应重新更换并再次消毒外阴。无菌持物钳干罐保存,使用时记录打开时间,每4小时更换。

(九)分娩室为Ⅱ类环境,每季度做环境微生物学监测。

(十)感染性胎盘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均符合卫生部要求。

5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环境布局合理,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符合需要。

2.工作人员入室必须洗手、更换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换鞋。离开产房应换外出衣。个人物品不得带入产房内。

3.患呼吸道疾患、皮肤有伤口或皮肤感染者应暂时调离产房工作。

4.产房温度应保持在24℃-26℃,湿度50%-60%。室内日清洁,周彻底清洁,定时通风,待产室、产房每日空气消毒2次,地面、物体表面每日清洁,遇污染随时消毒并视污染程度加大消毒剂的浓度。拖鞋一用一消毒。

5.无菌物品专柜放置,按灭菌日期排放有序。

6.查体前后应洗手或消毒,阴道检查,肛诊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和手卫生制度。

7.操作人员术前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流程,穿无菌手术衣、戴手套,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并执行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手套发生刺破或缝合切口时,应更换新的无菌手套。

8.产包一经打开,超过4小时即为污染,应重新清洗消毒灭菌。所有重复使用的消毒灭菌物品均按要求密闭转运、送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理。

9.助产使用器械与处理脐带器械应分开使用,严禁用侧切剪处理脐带。

10.疑有宫腔污染时,应立即留取标本培养,以指导术后抗生素的使用。

11.对患有疑似传染病的产妇隔离待产、分娩或助产后,隔离待产室和隔离病房进行终末消毒,胎盘不得让家属带走,做好与家属交接签字后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按照病理性废物处理。

12.医务人员如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时应立即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局部处理并上报院感办,组织评估、预防和随访。

13.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密封转运、无害化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