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时间: 07-31 栏目:案例
篇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案例(1223字)

一、基本情况

小强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她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喜欢用指甲掐人。平时对同学说话时她也相当不客气,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着她,也不愿和她发生冲突。对于这一点,小强是心知肚明的,她自己也很苦恼。

前几天她与一个大个子的男同学发生了一点不愉快,本是件小事,但她却将这火撒到了同桌同学身上,一连几个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学胳膊上,同桌同学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对小强进行指责、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小强采取沉默作为消极抵抗的办法。

二、案例分析

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小强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客观上分析:小强的父母在她三岁时离异,从小她就有一种自卑心理。在小学时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学和朋友的冷嘲热讽。但这些情况由来已久,为何今天小强反映如此强烈呢?更何况班中从未有人因其父母离异而冷落她。

下课后,老师主动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有两个原因:其一,小强从小就寄宿,刚刚开始走读学习,很不适应。为此,她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新学期伊始,她希望改变和同学们的关系,她想尽快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但越急越不能自控。

原来今天的事是个导火索,这件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因此,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强任性、骄横,同时她身上还存在着青春焦虑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为,初中二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妥善处理。

三、帮助方法

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

倾听:小强对此事的想法,请她做一下自我分析。

分析:由于平时养成了任性骄横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她不能考虑到其它同学的感受,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伤了她人和集体。

点播:女孩子应该落落大方,怀有一颗宽容之心,遇事要沉着冷静,伤害别人既伤了友情,且解决不了问题。因此,当遇到一些风言风语时,我们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争得她们的帮助。

鼓励:面对家庭的不幸,烦躁、赌气都无济于事,要勇于战胜自我的自卑心理。

2.以爱做原动力激发爱的情感

召开恳谈会:邀请平时与她接触较多的小伙伴坐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大家对小强的关爱,小强也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她主动提出要在班上向大家道歉,并且表示今后要把自己的爱献给同学,把快乐带给同学。

召开主题班会:主题为“愿同学之间多一分爱,多一份情”,会上,同学们以这个突发事件为载体,围绕着“爱”这个核心点畅谈了对爱的理解、感受及我们应该如何付出爱。最后,班会在合唱的《爱之歌》声中结束。

四、帮助效果

一阵风雨过后,彩虹总会出现。小强也引起我们的深思:教育的确是门艺术,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可鲁莽的、草率的去处理,要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主客观原因,尤其不可忽略的种种心理因素等。在处理的过程中,我们时刻要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从激发爱的情感入手,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达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篇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案例(2626字)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具有很明显的不稳定性。这时候,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如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便可进入一个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时期;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或处置不及时,学生就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冲突,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等。下面就我处理过的一个典型案例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刘某,男,15岁,初二学生。智力较好,但只有数学成绩较突出,其他成绩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课堂上故意讲话,做小动作,老师点他名字,他就狡辩、不承认,课后不及时完成作业。前段时间,数学成绩明显滑坡,竟然亮起了“红灯”。叫他到办公室,他死活不去,老师一拉他,他就抓住门或课桌,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也是听过算了,但回到教室一如往常。我为此进行了家访,家长态度很好,表示愿与老师好好配合,但过后孩子在学校照样我行我素,还经常打同年级的孩子。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说看他不顺眼我就打他。回答真是让人好气,真是个令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疼的孩子。

案例分析:

由于初二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刘某的叛逆行为是进入成长过渡期的一种表现,许多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刘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常常不一致。

二、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同时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

三、初二学生特殊的年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为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个案处理:针对刘某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指导他进行自我调节:在了解了原因后,我经常课间、课外活动时抽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跟刘某谈谈心,能知道他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盛气凌人地训斥他,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指导他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样把刘某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2。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对待刘某,我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有一次,他因小事,与别的班级的学生发生矛盾而打架。事情发生后,我没有一见他面就责骂他,而是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举一些法律上的案例,让他清楚,与别人动手打架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他听后一脸的无所谓。我再跟他讲十五岁的人生是应该怎样的精彩,我们应该怎样去利用,否则会懊悔一辈子。他的神情开始变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然后我告诉他,班上别的孩子对他的期望,大家都相信他能醒悟,改变,大家都在盼望着他的进步。这时,我看见他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知道,我赢了,这块顽石开始被我软化了。

3。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我充分利用刘某在数学方面的优势,让他成立一个数学兴趣小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4。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刘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我平时就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5。与家长沟通与协调:我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刘某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做好转化工作。同时指导家长如何做。(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效果:

通过一时间的努力,刘某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父母、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学习比以往更认真,上数学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能按时交了,数学成绩也有所提高。是啊,“没有阳光染不绿的小草,只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只要我们有心,很多所谓的“问题小孩”都是可以改变的。

反思: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教育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篇三: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案例(1315字)

姚X,男,14岁,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眼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我通过与该生交流,了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制定了辅导计划,并实施。主要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坚持正面疏导教育,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使该生的逆反心理有所改观,作业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姚X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二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陈X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3、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陈X在数理化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陈X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6、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陈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姚X的逆反心理已有所改观,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篇四: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案例(1356字)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小雨,女,15岁,从小就聪明伶俐,很听爸妈的话,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可近来她变了,凡事总爱与父母顶嘴,自作主张,有时还偏要同父母“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很着急,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想了各种办法可是效果甚微,实在是没有其他方法,眼看着小雨就要上中考了,再这样下去,如何是好呀?带着对孩子的焦虑,小雨爸爸妈妈来到了燕园博思深圳心理咨询中心。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在与父母的会谈中了解到:小学毕业后,爸妈为她选择了就近的一所重点中学作为报考志愿,而她偏挑选了一所离家较远的中学,她不是喜欢路远,而是有意同爸妈抬杠;父母问她考试成绩,她明明及格了,却偏说不及格;有一天气候突然变冷,母亲特意给她送去衣服,她竟当同学们的面把衣服扔在寝室的地上;她爸爸平时工作忙,一有机会就想跟她聊聊,她却把他拒之于千里之外。

面对孩子的逆反,小雨的父母伤心地流泪了。

上述个案中的青少年的行为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给青少年和家庭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甚至可能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中的一种挫折,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经常同孩子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能够从他们的角度,根据他们的心理替他们着想,从主观客观上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达到双方交流的融洽,并受到好的、教育效果。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症状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作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教育者“顶牛”、“对着干”;对改革及规章制度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既不愿意盲目追随成人,对同龄人往往也是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不受别人制约。

2、客观原因。说教者的可信任度及教育的方法、手段、地点的不适宜,容易造成逆反心理。没有问题孩子,只有失当的教育。

3、家长乱猜疑孩子也可能诱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孩子管教过严,使孩子喘不过气来,所以越不信任父母,有什么心里话也不愿向父母讲,用逆反行为来反抗家长,最后导致不理智行为的发生。

逆反心理的治疗

青少年一旦出现逆反心理症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予以矫正:

1、孩子在成长,父母也要成长。作为父母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给孩子空间,同时父母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孩子就像是风筝,随着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风筝越飞越高,父母手中的那根风筝线要放开,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让孩子飞的更高更远。

2、相互倾听对方,父母倾听孩子心中的困惑和烦恼,等孩子把话说完,最重要的是: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怎么说,要讲究说话和沟通的方式,态度,当孩子认为,我无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都被父母理解的话,那么孩子以后就不会藏着自己的秘密,把日记加锁,甚至在日记里只写好的。孩子也要理解父母的良心用苦。

3、学校老师也要赏识学生,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让孩子认识到青春期出现的特点,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考试心态的调整,性别认同和性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小雨出现逆反心理,除了父母要做些调整外,学校心理老师也可以帮助小雨顺利走出“青春期”,理解父母,达到亲子的和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