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育人案例
爱心,转化后进生的纽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我觉得,中学生刚进入青春期,刚懂得接触社会,他们就像一张白纸,这张纸被涂成暖色调还是冷色调,在很大程度上,全凭教师去描绘。所以,对待后进生必须投入更多的爱,不仅要有爱的情怀,还要有爱的艺术,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小明是个机灵的男孩。可惜小学时沾染打游戏的恶习,后来又结识了不良玩伴,到了初中,他开始旷课,甚至离家出走。我没有抱怨,没有畏缩,设身处地,分析利害,发动全班同学给他写信,为他开设主题班会,专门抽调班里的优秀学生,组成帮扶小分队,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爱的力量终于使赵伟同学重返校园,并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
徐倩是个不起眼的女孩,脾气犟,不爱与同学交流,再加上数学经常考个位数,同学经常取笑她,看不起她,敏感的徐倩同学更加沉默了,常常独来独往。别看徐倩同学内向,不爱说话,可她的作文比一般的同学都要流畅,有感情。于是,每次作文我都要帮她详细批改,或鼓励,或赞赏,并多次在作文课上读给全班同学听。慢慢地,我的努力有了回报:徐倩与同学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
王利同学平时又懒又馋,怕学习,上课时扰乱课堂纪律,欺负弱小同学,是出名的“双差生”,家长对其失去了信心。同学对他是敢怒不敢言,老师对他也是束手无策,失去了教育的耐心。有一天,他向我请假,说有点发烧,要回去打吊针了,我主动为他联系了妈妈,接他回去。这原本是一件在我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我奇怪地发现他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特别的安静,特别的有礼貌。我意识到再坚硬的壳里也有柔软的心啊。从此以后,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学理念: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终点。
也许自己也有过后进生的经历,任教以来,不由自主对他们多了一份关注和同情。中学阶段极为重要,一个人的志向、眼光、心胸都是在这个阶段培养出来的,这一阶段几乎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教书育人的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要走进后进生的心灵,为他们抚平创伤,拂拭尘土,擦亮眼睛,点起心灯,成为他们最真诚的朋友!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你正走在街上,不经意间有个人走到你跟前,热情地跟你打着招呼。这个人,十有八九是你班上的一个差生。你曾无数次地找他谈话,有时语重心长,有时金刚怒目,恨他不长进,恨他不成钢。如今,他不记恨,心无芥蒂的亲近你。
只要你不戴有色眼镜,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有太多的感人细节。现在的教室都配有饮水机,扛水桶的十有八九是后进生,一个水桶,四十斤,爬上四层楼,每次下来,都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如果是夏季,一天跑两次,实在是很繁重的任务。但是他们从不曾叫苦,从不曾抱怨。运动会上,他们是最活跃的一群,最有拼搏精神的一群。我想,在他们身上,一定暗藏着一股巨大的热情和能力,只要有一线机会为班级为集体效力,他们总是不遗余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敞开你宽阔的胸怀吧,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后进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你的阳光雨露洒向每一个角落,让每一棵禾苗茁壮成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长期受歧视,遭冷遇,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惴惴不安,他们的怀疑、戒备、逆反心理特别严重。在别人眼里,他们身上长刺,头上长角,但在这层坚硬冰冷的外壳下,仍然是一颗柔弱滚烫的心,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理解和信任。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最深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做老师的,应该读懂他们的语言,为他们创造条件,铺设展现自我的舞台,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亮点,哪怕微不足道,哪怕稍纵即逝。
我任教的班上有一个男生叫王浩,长的高高大大,黑黑胖胖,课上睡觉休息,课后打架闹事,在大家眼里是个不折不扣的后进生。一天,我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同学》,结果班里十多位同学写了他,纷纷数落他的劣迹,只有他们班的女班长,提到他有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劝架。我心有所动,第二天,就在班上宣读了这篇文章,表扬了他的事迹,在同学们惊异的呼声和羡慕的目光中,这位男孩露出了羞涩的笑脸,黑黑的皮肤,衬着雪白的牙齿,竟是那么的美!我知道此时此刻他坚硬的壳变柔软了。
还有一个男生,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平时总静静地呆在角落里,成绩很差,老师对他几乎不抱任何希望,他也非常自卑。不过,他有一个特长和爱好,喜欢打篮球,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球场上,他身材颀长,步法灵活,姿势优美,投篮准确,真的有几分明星的架子,但没有多少人为他喝彩,也许因为他的沉默,也许因为他的成绩。但是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不管我布置什么作文,他统统写篮球,写他的篮球经历,写他的篮球梦想,篮球的名人轶事如数家珍。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只要与篮球有关,他的文章总是滔滔不绝,而且词句通顺,感情真挚。其他老师传阅后,都啧啧称奇,谁都没料到这些文章出自一个后进生的手!我想,我有责任和义务把他的亮点告诉他的同学。我精心挑选了其中的一篇,要他放学后誊写好,明天交给我。第二天,他给我了,那是一手整洁漂亮的正楷字,是他郑重地请别人誊写的!我把它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最显眼的位置上。
我的这些做法,在别人看来也许不足挂齿,但我觉得班主任老师关爱后进生实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也相信不懈的、真诚的赏识能够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溶解他们心中的冰山,鼓起他们前进的风帆。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与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有人说,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也应当是衡量一个学校素质教育的标志之一。只要你、我、他——大家都来关心后进生,真诚地以心换心,必将迎来后进生的春天。
张某某,男,14岁,七年级学生。父亲和母亲做生意,个体户,平时工作很忙。基础情况:张某某,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点小聪明。但无心向学,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下说话比较大胆,课堂上却思想常开小差,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着较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该学生不怕父母管理,家长也拿他没办法。存在问题: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常开小差,经常与同学讲话(自习课尤为严重),无法约束自己。
课下作业拖沓,不及时完成作业及抄作业的现象严重。对其进行说服教育、表扬鼓励,奏效的持续性短,教育后几天表现良好,几天后便故态复萌。对学习不上心,学习成绩不理想。据家长反映,该孩子吃软不吃硬,家长的管理效果不大。另外,该学生喜欢跨班跨级交往,与高年级学生交往过密,周末完全不做作业或复习,跟朋友闲混。家庭因素:(1)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问题。一开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特别是母亲,对其学习比较上心重视,但耐心程度不够,看到孩子作业出错、学习不理想,便经常发火,大声训斥。
其父亲比较严厉,孩子出现问题会有打骂现象。加上孩子比较任性,有反叛心理,听到训斥就使性子,觉得烦躁,致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作业出现拖沓现象。(2)孩子比较任性,不时便在家中耍脾气,甚至有出走行为,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其父母认为孩子吃软不吃硬,便对孩子比较放纵和偏袒,使孩子小时形成蛮横、任性的性格。后来觉得孩子坏习惯养成后再实施强硬政策已不奏效,反而促使该学生的反叛心理。长此以往造成父母对孩子的固执、任性无计可施。采取的措施:(1)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分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2)该学生体育成绩比较优秀,并且对篮球很热爱。利用这点,积极鼓励他培养良好兴趣爱好,把喜欢跟外校学生闲逛的习惯纠正过来。同时,鼓励他协助体育委员带领大课间,提升他的荣誉感,通过奖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关心班集体的责任心。(3)与父母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并且做到定期与父母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
今天,我简单谈一下我在教学中,学生做作业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老师都关注的,就是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比较严重,怎样能改变这种现状那,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共同探讨一下;一指出抄袭做作业的危害性。作业的布置都是老师经过反复研究才确定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它是知识的重点体现。所以只有自己独立完成,老师才能看出我们学得怎样。我们如果抄袭别人的,那么老师就不能看出自己那些学会那些没学会。影响老师的教学进程,危害极大。所以要求学生会多少做多少,不懂就问。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后进生不能和好学生一样布置作业,所布置作业要分层次,对于后进生要布置既简单又能体现课本的知识的内容。使他们认识到要想学好并不难,简单的作业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对于他们还要特殊照顾,多给予心灵上的辅导,是他们认识到他并不孤单,老师没有嫌弃他,学生没有放弃他。经过一段时间相信会有很好的改变,让我们共同改变他们吧。
一.职业压力教师的职业压力表现在工作中主要有。
①容易情绪失控,发泄牢骚。经常表现出对学生不够耐心,对同事关心不够;②自卑、力不从心。表现出没有上进心,对做任何事都失去信心;③感到上班是一种比较沉重的负担,最大的感觉就是压力大。学生进步,他高兴;学生退步,他非常难过,并且常常把这种负性情绪带回家,对待家人非常烦躁;④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对工作、活动、学习等热情不高。比较严重的压力会带来了躯体化症状,经常头晕、抑郁、焦虑、人际敏感。
二.职业压力的原因。
教师职业压力首先来自家长。社会上对教师的期望值相当的高,要求教师是十全十美的人,由于教师承担的是负责培育下一代的特殊职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将来如何,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来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而孩子的将来与其在校所受的教育有关。目前家长对子女的溺爱,已是路人皆知,好多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根本没法管教,他们总是把所有的责任推给老师。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自社会。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思维方式、教学行为将发生重大改变,这都是需要教师去适应。要化解教师职业压力,固然需要社会、学校等各方面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调整,但根本上说,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既然压力无处不在,无法逃避,就要学会与压力友好共处,积极面对。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或表现不佳的“问题学生”。国外有句教育名言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因此,问题学生能否教育好,关键在老师。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老师亲近学生,学生尊敬老师的基础。作为教师,只有真心热爱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具有它真正的价值。
案例描述:
我参加工作所带的第一个班级是从他们入学开始亲手带起来的,经过我两年的严格管理和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纪律上都有很大进步,养成了很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然而,三年级时班级里新转来了一名学生,叫孟小宇。他学习成绩差,语文、数学英语都时常不及格,行为习惯也很不好,站没站姿,坐没坐像,身体总是呈曲线形,组织纪律性也很差,三天两头就违纪,同学们也都不太爱跟他玩儿。他的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他们已经失去了信心。面对这样的孩子,我绞尽脑汁帮助他改正不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可我一个多月的改正教育丝毫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我不甘心,我想我要尽最大努力,让他“改邪归正”。
又一次测试后,他的成绩依然很不理想,于是我准备摸清他成绩差的原因,设法了解他心里的想法。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他的后进并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与无人耐心教育有直接关系,在家里,一旦他犯了错或者考试没考好,家长对他非打即骂,长期下去,他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便产生了对抗心理,就干脆破罐子破摔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几次与他家长沟通,做他家人的工作,尤其是他的爸爸,不让他再打孩子,让家长认识到,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有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终生无法弥补的伤害,我理解做父母的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知道他们很爱小宇,所有我和家长沟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疼爱之心,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理解家人对他的期望,让他重拾学习的信心。他的爸爸接受了我的意见,不再动辄打骂他了。此后,孟晓宇十分感激我,与我的关系也亲近起来。我又因势利导,对他采取了特殊措施。因为他家庭条件不好,生活中给予他极大的帮助,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具送给他,每天中午休息时给他补习功课,取得一些成绩时及时表扬,并鼓励他积极上进。课余时间经常和他一起交谈,了解他的内心想法。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他和我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他都能告诉我,我也像对待我的亲人一样关心他、鼓励他,同时,小宇也被我的这种精神所打动,学习上有了积极性,以前从来不做家庭作业的他,变得爱学习了,遇到不会做的题,还经常主动问我。之后的几次考试,他的语文、数学和英语都考及格了,而且行为习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我的心里倍感欣慰。
案例反思: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就像案例中,我真正的放下老师的架子,对小宇多一点耐心和鼓励,从他的感受出发,用心与他沟通,让他感受到家人和老师对他的爱,才使小宇有了那样大的转变。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就是差生,背后一定都有一个不为你所知的原因,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们一定要究其根本,对症下药。而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通过这个案例,我也深深的体会到:当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真正送出爱后,不仅会促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好转,更会让他们的心理也得到自我完善。这也让我更有信心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将爱进行到底”!
案例评析:
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对于孟晓宇这样的学生李老师能够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从而促使他逐渐改正错误,真正做到了以爱育人。班主任只有真正投入情感,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才会使学生对教师崇敬、信任,从而激发学生对班主任的情感与对班级的热爱。
评析人:任雪东
评析人简介:
任雪东:男,汉族,1998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区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现任哈尔滨市松北区台屯小学德育主任,主管学校德育工作。工作以来多次获得市、区级行政奖励;有多篇论文及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我的教育理念:生活无处不教育。
众所周知,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首先就在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尽职尽责,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那么,教师如何履行职责,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尤其是如何在课堂中将二者有机统一,却需要我们教师从课前、课上到课后持续不断的努力。首先,以课前充分准备为基础,不但包括每节课前的“三备”;备内容,备学生,备方法;而且更包括坚持不断的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对他人教学经验的借鉴。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在每个不完全的预设、不可重复的课堂上,教师需根据自身特点与现状、学科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一般特征和现实表现以及鲜活的教育情景灵活把握,而不必拘泥于课前准备方案的机械执行。再次,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教师及时总结反思每节课上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这是教师积累的职业经验、求得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路径。
在教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展示、更有教师人格魅力的彰显。一堂课结束,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学有所获,还领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宽容和厚爱,从而增进了师生情感。这样,一方面,教师以鲜活的实例教会学生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教师以身示范启迪了学生如何做人,待人坦诚宽容。课堂上教师教的自如有序而身心愉快,学生学的主动轻松而记忆深刻,无疑,师生共同得到了提升,实现了超越。
有时候,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的应对突发事件、成功导入新知识学习的案例,我们也看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从导入环节开始,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成功案例。当然,一节课不但有导入环节,还有学习新课的中间环节以及结束环节,都需要教师始终不忘职责,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
每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是难于预测的,需要教师根据对教学活动与情境的动态把握,灵活调整课前准备的教学计划。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教学各基本要素上挖潜力,使教书与育人指责高度统一于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将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与情以人格发展协调统一;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努力做到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根本标准,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另外,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按照规范性、有效性与审美性统一的要求,恰当运用有声言语和无声的身态变化,成功传递教育教学信息。
总之,教师要尽心尽力的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并保持一份执着,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从而得到教师价值的印证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