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策划案例
国内某知名啤酒集团针对啤酒消费者对啤酒口味需求日益趋于柔和、淡爽的特点,积极利用公司的人才、市场、技术、品牌优势,进行小麦啤酒研究。2000年利用其专利科技成果开发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J牌小麦啤。这种产品泡沫更加洁白细腻、口味更加淡爽柔和,更加迎合啤酒消费者的口味需求,一经上市在低迷的啤酒市场上掀起一场规模宏大的J牌小麦啤消费的概念消费热潮。
一、J牌小麦啤的基本状况
J牌啤酒公司当初认为,J牌小麦啤作为一个概念产品和高新产品,要想很快获得大份额的市场,迅速取得市场优势,就必须对产品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J牌集团把小麦啤定位于零售价2元/瓶的中档产品,包装为销往城市市场的500ML专利异型瓶装和销往农村、乡镇市场的630ML普通瓶装两种。合理的价位、精美的包装、全新的口味、高密度的宣传使J牌小麦啤酒2000年5月上市后,迅速风靡本省及周边市场,并且远销到江苏、吉林、河北等外省市场,当年销量超过10万吨,成为J牌集团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上市初期准确的市场定位使J牌小麦啤迅速从诞生期过渡到高速成长期。
高涨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利润回报使竞争者也随之发现了这座金矿,本省的一些中小啤酒企业不顾自身的生产能力,纷纷上马生产小麦啤酒。一时间市场上出现了五六个品牌的小麦啤酒,而且基本上都是外包装抄袭J牌小麦啤,酒体仍然是普通啤酒,口感较差,但凭借1元左右的超低价格,在农村及乡镇市场迅速铺开,这很快造成小麦啤酒市场竞争秩序严重混乱,J牌小麦啤的形象遭到严重损害,市场份额也严重下滑,形势非常严峻。J牌小麦啤出因此而从高速成长期,一部分市场迅速进入了成熟期,销量止步不前,而一部分市场由于杂牌小麦啤酒低劣质量的严重影响,消费者对小麦啤不再信任,J牌小麦啤销量也急剧下滑,产品提前进入了衰退期。
二、J牌小麦啤的战略抉择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是依据波士顿理论选择维持策略,尽量延长产品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最后被市场的自然淘汰,还是选择放弃小麦啤酒市场策略,开发新产品投放其它的目标市场?决策者经过冷静的思考和深入的市场调查后认为:小麦啤酒是一个技术壁垒非常强的高新产品,竞争对手在短期内很难掌握此项技术,也就无法缩短与J牌小麦啤之间的质量差异;小麦啤酒的口味迎合了当今啤酒消费者的流行口味,整个市场有较强的成长性,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所以选择维持与放弃策略都是一种退缩和逃避,失去的将是自己投入巨大的心血打下的市场实在可惜,而且研发新产品开发其它的目标市场,研发和市场投入成本很高,市场风险性很大,如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整营销策略,提升J牌小麦啤的品牌形象和活力,使其获得新生,重新退回到成长期或直接过渡到新一轮的生命周期,自己将重新成为小麦啤酒的市场引领者。
事实上,通过该公司准确的市场判断和快速有效的资源整合,使得J牌小麦啤化险为夷,重新夺回了失去的市场,J牌小麦啤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重新进入高速成长期,开始了新一轮的生命周期循环。
[案例思考题]
分析J牌小麦啤的优势与劣势。
如果你是公司的决策人,你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延长J牌小麦啤的生命周期?
在如今的中国,没有用过“宝洁”公司产品的人恐怕不多。据估计,在中国日用化学品市场上,“宝洁”产品所占的比例在60%左右。与麦当劳、可口可乐不同,宝洁公司对消费者的承诺是系列产品:海飞丝、舒肤佳、潘婷、飘柔、佳洁士、玉兰油这些著名品牌是宝洁公司在追踪消费者需求基础上,经多年研究开发出来的。 宝洁公司的历史克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老,二是新。宝洁公司创立于19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在世界500强里,历史恐怕是最悠久的了,说它是“百年老店”恰如其分。在160多年的历史上,宝洁公司不断有新的品牌问世,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出300余种产品,说它新,一点也不为过。 “宝洁”一开始生产肥皂和蜡烛,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只能勉强维持度日。19世纪80年代,宝洁传到了第二代人手中,在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下开发出了一种成本低廉、质量优异的白色香皂,二人将其命名为“象牙”牌,并投入11000美元为其作广告,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之举。
但实践证明,二人的做法是正确的, 消费者对象牙牌香皂的认可程度在不断增强,到1890年,宝洁的年销售额已达数百万美元。开发与创新是宝洁公司的灵魂。宝洁公司是美国最早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大企业之一。目前,宝洁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了18个技术开发中心,公司拥有8300多名科研人员,每年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达到15亿美元,平均每年申请专利20,000项。到目前为止,宝洁公司已开发出的品牌涉及洗涤和清洁用品、纸品、美容美发、保健用品、食品饮料,共计300多种。宝洁向中国推介自己的产品是从老百姓的头发开始的.当“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的广告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人们认识了宝洁在中国推出的第一个品牌一一海飞丝。
1988年8月,宝洁公司与广州肥皂厂、和记黄浦(中国)有限公司以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手,组建了广州宝洁有限公司。同年10月,海飞丝洗发香波在广州投产,4个月后,海飞丝产品正式投向市场。宝洁告诉观众,头皮屑会影响一个人的形象。调查表明,一个月后,海飞丝在广州的市场认知率达到99%。
此后,宝洁以广告为重点,将触角伸向北京、天津和成都等地,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设立投资性机构的方式,将它的产品打向全国。到目前为止,宝洁公司已经在中国投资了11家企业,投资总额超过3亿元,这些企业效益大多良好,多数进入了全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行列。从1993年开始,宝洁公司一直是全国轻工行业向国家上缴利税最多的企业。 继“海飞丝”之后,宝洁在中国市场又相继推出“飘柔”、“碧浪”、“潘婷”、“舒肤佳”、“玉兰油”、“护舒宝”、“汰渍”、“佳洁士”、“沙宣”等一系列著名品牌,这些品牌在国内市场十分畅销。 宝洁公司认为,成功的品牌开发来自市场调查。宝洁公司的市场服务部总监马博伟先生日前在广州作了一次讲演,在谈到宝洁公司如何创立品牌时,他强调首先要对市场进行研究。新产品的产生,“首先是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它有两个目标:一是己拥有这个产品,调查消费者还有什么要求:二是完全没有这种产品,这就需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
宝洁公司建立了一支专业调查队伍,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城乡。调查人员深入普通百姓家庭,与消费者同吃、同住,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看他们如何洗衣服、如何刷牙、如何洗头、如何给孩子换尿布。据公司称,十年来,他们用这种办法,与数十万计的消费者进行了接触。他们的调研方式还包括定量样本研究、定性效果分析、举办消费者座谈会、入户访问、商店调查等。马博伟先生指出:“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消费者。宝洁公司不相信感性认识,只相信数据,得到数据后进行分析,决定是否开发。”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宝洁公司推出了调整配方后的沙宣洗发液,增加了其中的保湿成分,以体现东方人发质的自然柔韧;推出了洁花田七人参当归洗发精,以适应中国人崇尚天然植物洗发水的消费习惯;推出了结合中医理论、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佳洁士多合一牙膏。这些产品上市后,能够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是自然的。
产品开发出来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对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是市场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马博伟先生的介绍,同类产品的比较是宝洁公司采用的一个重要方法,“为了使产品过硬,首先要把新产品与其他产品用同一标志分两组进行盲测,一组是宝洁的产品,另一组是宝洁以外的市场上流行的几种品牌。盲测的结果主要是给自己看。如果产品本身是好的,还需作进一步的市场调查研究,以了解该产品能否带来效益。”
产品开发出来后,还要进行宣传,让老百姓认识它、接受它,这就需要广告。宝洁公司认为,广告创意应当永远先行,“宝洁公司的成长,就是和广告公司共同成长的过程。”宝洁公司在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等主要媒体都投人巨额广告费,但鉴于公司主要生产大宗低利的家庭日用消费品,因此它把大部分广告费投放在电视这一最大众化的媒体上。 从宝洁公司的电视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宝洁对广告的态度,即广告的首要任务是有效地传递商品信息,而不是单纯的艺术和娱乐。多年来,宝洁在产品的宣传推介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自己的风格,经过调查研究和实践,他们认为这些风格是最有效的,因而也不轻易改变,如汰渍、佳洁士牙膏、象牙肥皂的广告策略几十年来一直保持不变。
风格一,一则电视广告总是向消费者承诺一个最重要的利益点。如果存在两个或更多的利益时,他们宁可在同一时期内推出两个广告,分别承诺同一产品的不同利益点。如宝洁公司在中国推出的几种洗发液,海飞丝的利益承诺是“去头屑”,潘婷是“健康头发”,飘柔的利益承诺是“柔顺”,其实海飞丝与飘柔的配方和实际功效非常相近,广告中作了不同的利益承诺。
上海通用7月8日正式发布“别克凯越”,连同2月份上市的君威和驰骋江湖多年的赛欧,上海通用的产品线已基本齐备,可以完整的覆盖国内轿车市场,这无疑将极大的增加上海通用市场竞争力。
好的产品推出,如果没有强大的广告支持,要想在市场上一炮打响,非常困难。“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企业越来越也注重广告宣传对于产品销售的极大促进作用,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上海通用作为中外优秀企业完美结合的产物,更是深谙此道,其旧别克和赛欧的巨大成功就是得益于此,而去年年底刚刚推出的别克君威,上海通用发动了强大的广告攻势,在各种媒体上宣传君威的各项优异性能表现,为君威在今年的热销立下汗马功劳。此次别克凯越的发布,上海通用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早在6月份广告攻势就已展开。
北京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监测了全国1000多份平面媒体,下文将根据慧聪监测广告数据,对比别克君威和同期上市的东风日产阳光,分析别克凯越7月份的广告策略。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7月份为别克凯越投放广告119次,广告费用按刊例价格合计860.46万元。凯越的广告形式涉及报纸的整版、半版、1/4版和杂志的整页、双整页等多种规格,以及黑白、彩色两种版色。
产品策略:“全情全力,志在进取”
这句话为凯越的主题广告语,出现在别克凯越中英文商标的下方,精炼的表达出凯越的产品品质,属于实体定位策略。
凯越7月份投放在平面媒体上的广告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车头面对读者,下书广告词“别克凯越,全速启程”,接着是解释主体广告语的一段文字;另一个版本是车尾朝向读者,左边多了一幅手拿桥梁模型的设计师照片,下书“引领美学,而不被美学引领”,然后也是一段解释主体广告语的文字,但和前一个版本略有不同,后面还多出五项产品说明,这是前一个版本所没有的。
第一个版本的广告在前期大量使用,共计97次,而后一个版本仅在7月下旬开始出现,共计出现了10次。两个版本对于产品的表现方式并不完全相同,第一个版本没有对该轿车做说明的文字,仅仅是将凯越比喻为时代中坚者,全情全力,志在进取。作为新品牌新车型,迅速树立品牌形象是初期广告宣传的第一要务,而第一个版本就很好的贯彻了这一策略。到了下旬,上海通用开始注重产品本身的宣传,推出了带有重要产品特点介绍的第二个广告版本,但在广告形式上又很相近,在凯越广告系列中可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与凯越相比,作为别克家族老大哥的君威,推出市场已有半年的时间,品牌和产品形象已基本树立,其广告策略由告知进入说服阶段,目的在于促使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因而其广告宣传不像产品推广初期那样攻势如潮,广告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即可。同期推出的同级别同价位的东风日产阳光在广告宣传攻势同样凌厉,厂商投放广告101次,按刊例价格计算费用575万元,不过与通用凯越相比还显单薄。
市场策略:猛攻广东,稳住华东
上海通用在进行凯越的市场开发时,虽然投入巨额的广告费用,但没有采用在全国范围大撒网的广告投放策略,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火力强攻消费潜力大的市场,这是非常明显的集中市场广告策略。
全国性媒体受众虽然能够覆盖很大的地理范围,但对于具体的区域来说,广告到达率低,针对性差。上海通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而其广告在全国性媒体上较少投放,即使投放选择媒体也是汽车类专业杂志和财经类行业杂志媒体,这类媒体受众范围较窄,与凯越轿车的目标消费者较为吻合,从而使有限的广告费用得到很好的利用。
对于区域市场的选择,上海通用将重点放到了广东,其全部广告费用的1/5集中于此。广东人的购车偏好正逐步向中档车转移,经济型车在广东市场逐步萎缩,广州本田虽然在广东市场具有很高的占有率,但其价位偏高,上海通用正是看准了广东人的购车心理,在广东市场强势出击,意图取得广东市场较大份额。
华东的山东、上海、浙江和江苏作为上海通用的根据地,也有较大规模的广告投放,但都比广东的投放力度弱的多。由于上海市汽车消费政策的种种限制,上海目前的轿车市场规模不可能迅速扩大,这也是上海通用没有在上海大量投放广告的原因之一。北京的轿车消费市场虽然广阔,但也是群雄逐鹿的地方,各大厂商在此都有重兵部署。上海通用在凯越上市初期有意避开北京市场,等到广东市场功成名就再来集中力量猛攻北京市场。
和凯越不同的是,东风日产阳光在市场策略上采取了差别市场策略,投放的省市很多,但投放量大的不多,广东和北京市场投放量较大的省市。这一点和凯越集中广东市场的策略有所不同。
媒体策略:大众媒体地毯式轰炸,行业媒体精确打击
广告的媒体策略,是根据广告的产品定位策略和市场策略,对广告媒体进行选择和搭配运用的策略,媒体策略的目标是以最低的广告投入取得最高的广告效果。上海通用在为凯越作广告宣传时,充分考虑了各媒体的特点,采用了媒体组合策略,有效的提高了广告投入利用率。
凯越的广告媒体主要选择了读者覆盖面较广的大众媒体,尤其是各大城市的强势都市类媒体,如深圳特区报、广州日报、华西都市报和北京晚报等,这些媒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极大的舆论影响力,它们的广告一般能够带来较高的关注率。上海通用此举很好的配合了凯越的集中市场广告策略,不仅能够有效的覆盖凯越的潜在消费者,而且还能树立凯越在大众中的良好品牌形象。
如果说在大众媒体上投放是“地毯式轰炸”,那么在行业类媒体上投放则是“精确打击”。上海通用凯越行业媒体的选择非常到位,中国经营报、商业周刊和中国汽车画报、汽车之友等业界具有非凡影响力的媒体。像中国经营报、商业周刊这类媒体,其读者大多是公司管理层人士,与凯越的“时代中坚者”产品定位基本吻合,广告效果到位。对于中国汽车画报和汽车之友这类汽车行业类杂志,其读者除了很大一部分试车迷外,还有重要的部分就是计划购车者,他们看这些汽车杂志主要是为了选车。这些杂志媒体的传阅率高,保存时间长,凯越在这些媒体上的广告到达率必然很高,效果明显。
阳光在媒体策略和凯越类似但不完全相同,其广告绝大部分广告投放在大众媒体,行业媒体上的投放量较少,这与其阳光单纯定位于家用轿车有关,我们认为在广告投放上忽视行业媒体还欠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