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互联网失败产品的案例

时间: 07-26 栏目:案例
篇一:互联网创业失败的十七个案例(2568字)

看十个成功故事,不如看一个失败故事更令人警醒。作为在中国互联网征战12年的老兵,笔者整理了有代表性的17个失败案例,为有志者提供从公司财务、定位、团队、市场、资本、政府监管、用户价值等各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虽说成功充满了偶然,但是,我们有办法避免失败。

亿唐网

不少人也许还记得2000年北京街头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亿唐广告牌,“今天你是否亿唐”的那句仿效雅虎的广告词,着实让亿唐风光了好一阵子。亿唐想做一个针对中国年轻人的包罗万象的互联网门户。他们自己定义中国年轻人为“明黄一代”。

败因:缺少定位

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MBA的唐海松创建了亿唐公司,其“梦幻团队”由五个哈佛MBA和两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

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公司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的融资。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的年轻人。

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略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2000年底,互联网的寒冬突然来临,亿唐钱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此后的转型也一直没有成功,2008年亿唐只剩下空壳,昔日的“梦幻团队”纷纷出走。

在笔者看来,亿唐最大的败因是定位模糊,这也是大部分互联网创业公司的问题。浮夸,不愿沉下去帮用户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幻想凭金钱就可以砸出一个互联网集团。亿唐对中国互联网来说,也许唯一的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失败的投资案例。它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几千万美元的资金,换来的只有一声叹息。

后续发展:2009年5月域名由于无续费被公开竞拍,最终的竞投人以3。5万美元的价格投得。

酷6网视频网当年有三杰:优酷、土豆和酷6。酷6的创始人李善友是搜狐系,一度风头最盛。

败因:路线之争。

被盛大接手仅仅一年,酷6网就掉队了——创始人离职,亏损逐年变大,血腥大裁员……陈天桥派驻的酷6新CEO施瑜公开表示:“酷6从此不再购买长视频版权,包括电影和电视剧等,将关注于社区化、UGC(用户生成内容)和短视频。”

在盛大进入管理层,大规模清理了创始团队之后,陈天桥与李善友就酷6网的发展战略产生了分歧。陈天桥希望,酷6的发展方向是“视频资讯新闻”,而李善友则更坚持购买正版版权的“大片模式”,最终李善友离职。

视频行业一向以“烧钱”著称,盛大在酷6身上已经投入了近2亿美元,却颗粒未收。而这或许正是促使酷6转型的最直接原因。管理方与创始人,理念不同,企业就不会有正确的方向。

后续发展:创始人李善友去了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成了创业导师,微博名“老李飞刀”,从此金盆洗手,退出江湖。酷6的命运就和盛大的命运一样:一只在温水中的青蛙。

亚洲互动传媒。

2004年7月,亚洲互动传媒在英属百慕大群岛设立。亚洲互动传媒自称是“中国提供跨媒体平台电视节目指南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其销售收入中,以电视广告代理业务为主,TVPG(电视节目指南)和EPG(电子节目指南)为辅。

败因:挪用资金。

2005年10月,公司获得红杉资本的投资。在红杉资本之后,先后吸纳了包括新加坡野村证券公司、美林日本证券公司等投资。2007年4月,亚洲传媒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根据其《招股说明书》,2005年该公司净利润达到4。65亿日元,净资产18。97亿日元。但仅过了一年,就哑然退市。其退市导火索,是由于亚洲互动传媒的会计师事务所,拒绝为其2007年年报出具审计意见,此外还传出了其CEO崔建平挪用公司资产的丑闻。亚洲互动传媒的退市,让11家财务投资人同时失手,退出平台。

后续发展:公司尴尬退市,红杉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帆也引咎辞职。

e国

2000年电子商务的明星企业,一度口号为“一小时配送到家”。

败因:太超前。

“e国1小时”在获得用户称赞的同时,也获得了同样多的质疑——卖得越多是不是亏得越多?没有新资金的介入,e国还能够支撑多久?有人干脆认为“e国1小时”只是炒作。实际上,e国的悲剧在于过早进入市场——在2000年,中国无论是物流、支付、配送。网购人群都极不成熟。靠一家公司来撑起整个产业链,无疑是天方夜谭。

后续发展:倒闭。

若邻网

若邻网创建于2004年,软银投资。目标是模仿LinkedIn,做中国最大的商务社交网站。

败因:模仿。

在2004到2006年那波商务SNS的Copy高潮中,若邻还算是活下来的。不过中间经历了多次的波折,创始人邹岭二进二出,网站也一度裁员,几乎关闭。

若邻和其他的商务SNS一样,用户一直上不来。其笃信的所谓六度交友的人际关系理论,在实践中毫无成功的希望——一个普通人可能通过六度联系到奥巴马,但这不代表他能认识奥巴马并寻求到实际的帮助。因此,六度理论和庞氏骗局也差不多。

更大的差别在于,美国是一个专业社会,尊重个人的履历和专业能力。这是LinkedIn崛起的社会学原因。而中国是个关系社会,如果你认识省委书记,你会主动把他介绍给别人吗?更何况,中国绝大部分掌握财富和权力的人,压根都不会上这类网站。

后续发展:重组以后,资方获得了控制权,现在转型做猎头。

分贝网

2003年6月,郑立和朋友一起创建了163888网站,寓意“一路上发发发”。随后,他们开发K8录歌软件,163888逐渐成了中国首屈一指的网络歌手聚集地。香香、杨臣刚等网络歌手在网站成功推出,《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风靡一时,让163888网站名声大噪,号称“华人第一音乐社区”。

败因:歪门邪道。

2004年10月,IDG向其投资200万美元,占其20%股权。2006年,网站注册用户达到1200万。同年,163888获得了阿尔卡特VC的600万美元投资,占12%股权。2007年6月,网站启用了新名字和新域名:分贝网。但分贝网的盈利模式并未有根本转变,依靠卖空间和收取会员费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广告成了分贝网主要的收入来源。2009年,郑立涉嫌经营色情视频聊天业务被捕。2010年1月,此案开庭审理,郑立当庭认罪。

后续发展:分贝网日渐衰弱,公司始终处于亏损状态,最后只剩下倒闭一条路。

篇二:互联网失败产品案例(1664字)

中国互联网其实走的并没有美国那么久,而且现在也有很多的公司就是模仿或者照抄国外的模式。但是依托着庞大的互联网人的基数以及中国国情的保护和限制,让许多公司在曾经较小的竞争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现在的环境完全不同了,然而那些成功的人在给你看他们亮晶晶的互联网资历的时候,依然吸引着人们一脑子热门的冲进去。

从最开始的门户网站到社交、电子商务等等新项目层出不穷,催生了很多人开始创业,前赴后继的奔跑在创业的旅程。成功者风光无量,享受成功的喜悦,失败者则死在创业滩头,被时间埋葬。虽然成功的创业给很多人带来了希望,但失败却能给人很多感悟,避免重蹈覆辙。

成功的人有着千万种成功的特殊因素,但是失败的人存在的问题确实是我们在路上的人们需要关注的。对此,今天挑选出这些年比较有代表性的十个创业案例做了这份排行榜,一家之言,是否客观有待商榷。目的只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业的思考。

第十名 若邻网

若邻网:创建于2004年,依据所谓的六度关系(),建立起来的商务SNS网站。但是其模式完全是硬搬美国的LinkedIn网站(现在依然红火,已经进入中国名“领英”),丝毫不考虑国情,致使用户量一直上不来。主要在于美国是重视履历和专业能力的过度,这是linkedin成功的原因。而中国是关系社会,有经济和财富的人却几乎不上这种网站。

失败评价:典型的没有考虑国情,没有融入自己对国情的思考,这个做的最好的应该就是腾讯了,模仿能力天下一流,而且做的比谁都好。

第九名 E国网

E国网:2000年创立,网络购物,一小时配送。可以想象这个概念是多么的超前。当时国内互联网还远未普及,上网数本来就少,更别说网购了。再者当时物流配送,支付等问题均极不成熟。想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产业链,无异于痴人说梦。最终倒闭。

失败评价:有着卓越的远见,但是落脚点却过于超前。想象淘宝网也在2003年创立,京东也才2004年创立。更何况当年的VC天使投资在国内还不成熟,不然或许就没有淘宝和京东什么事情了吧。就好像当年诺基亚也出过平板电脑,但是最终还是苹果的ipad才使得它火起来。好的产品只有适应时代才有好的发展,创业者们如果有超前的想法,不应该太执着于自己的想法,或许应该放一放,让自己的产品更接地气后再来一步步实现超前的产品,毕竟京东一上来也没有直接自建仓储说要一线城市1小时送达。

第八名 博客中国

博客中国:博客中国当年全球排名50多位,接连活的天使投资,不到半年内,便从几十人扩招到数百人,并且同时开展视频,游戏,购物,社交等众多项目,大把烧钱,上千万美元挥霍一空,却收效甚微。连续发生人事动荡,其辛苦开辟的博客项目也均被其他大型门户网站复制过去。最终落得创始人离开,团队分裂,市区了过去的辉煌。

失败评价:对自己核心产品的迷失和无法把握,盲目的扩张不懂的把控,而且没有考虑到自身核心产品的可复制性,有了钱也没有在自己的核心产品上创新,有的就只要失败。这点上做的最好的莫过于360了,从安全出发,围绕安全这个核心思想,不断创新不仅巩固了360安全卫士的地位,更是让360浏览器,360保险箱等产品步步上升,在BTA三者的夹缝中活的潇洒自如。近些年来,重蹈覆辙的莫过于凡客了。

第七名 PPG

PPG:2005年10月成立,业务模式是在互联网上兜售衬衫。当时在其新颖的概念和狂轰滥炸的电视,户外广告作用下,很快成为了市场领导者,但因为在传统广告投入的巨大资金拖累了公司发展,以至入不敷出。再加上竞争对手凡客诚品创始人陈年凭借多年混迹互联网的经验,夺走了大量的用户,最终使PPG丢掉了市场老大的地位,一度官司缠身,高管流失,甚至传闻其创始人携款潜逃(网络来源,不做评判)

失败评价:如果说PPG败给了凡客诚品倒不如说是传统行业被互联网的一次颠覆。前几年还在说着互联网将打败传统行业,但是现在看来更确切的是,两者就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而融合两者最大的润滑剂那就是移动互联网。O2O是电商的趋势,如果PPG当时能把握互联网的趋势,主动改变或许我们现在依然能听到PPG,所有趋势就是未来,发展就是要借着趋势。

篇三:互联网金融失败案例(2500字)

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了解信息的方式、购物的方式,它也持续的改变着金融领域。2014年,互联网金融这个词毫无疑问会继续火爆下去。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在海外并不是新鲜事物,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大多是海外模式本土化的结果。我们一直关注着这个战场上各大巨头推出的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也想在这场热潮背后提出一些“冷思考”,详细分析一些国内外的不成功案例,或能提供一些启示,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错误,少走些弯路。

Paypal货基无奈清盘

诞生于1998年的全球在线支付巨头PayPal成立次年即推出了“美版余额宝”——账户余额的货币市场基金,极具开创性的将在线支付和金融业务结合起来。该基金由PayPal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联接基金的方式交给巴克莱(之后是贝莱德)的母账户管理,用户只需将基金账户激活,账户余额每个月就可以获得股息,收益率每天浮动。

在业务开通的最初几年里,美国货币基金行业迅猛发展,PayPal货币市场基金在2007年的规模峰值达到1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一个规模排名中游的货币市场基金水平。诞生次年,美版余额宝的年收益曾达到5.56%,但2002年美国利率大幅下降后,2004年的收益只有1.37%.为了吸引更多的沉淀资金、提高客户黏性,在这几年里,PayPal一直通过主动放弃大部分管理费用的收取来维持住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和吸引力。好在2005年至2007年利率上行期间,货币基金的年收益率超过4%,其规模出现连续翻番。

但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的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超低利率政策,由于基准利率水平关乎货币市场基金所必须购买的低风险资产的回报,使得货币市场基金获利困难或者经营亏损。此外,美财政部在2009年后不再作为货币市场基金的最后担保人,货币市场基金的刚性兑付不再存在,投资货币基金不再能保底。在这个宏观背景下,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收益普降至0.04%,仅为2007年高峰5%的零头,甚至远不如储蓄账户2.6%的收益。PayPal货币基金的规模也逐步缩水。2011年7月PayPal被迫关闭了其运营的货币基金。

国内各种宝的核心逻辑与PayPal货币基金如出一辙。而因为银行储蓄收益整体偏低,但国内利率水平整体偏高(一年SHIBOR,即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都可以在5%),在目前的货币政策下,投资货币基金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基本上能做到4%-5%左右,这给老百姓摆脱低存款利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假设一旦今后银行利率如果出现像美国、日本等地一样的零利率,那么整个货币市场基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未来“余额宝们”是否会步美国先驱后尘?尚待时间来考验。

众贷网满月即夭折

2013年4月2日,上线仅一个月的众贷网宣布破产,成为史上最短命的P2P网贷公司。该公司在“致投资人的一封信”中表示,由于整个管理团队经验的缺失,造成了公司运营风险的发生,所有的投资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公告同时称,对于投资者的损失,已经用自己的资金先行按照一定比例垫付给了投资人,垫付款已经通过网银转账给投资者。

资料显示,众贷网,注册资金1000万,隶属于海南众贷投资咨询公司,总部在海口市,定位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同时也自称是“P2P网络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多种贷款中介服务。据第三方网贷平台统计,众贷网运营期间,共计融资交易近400万。众贷网的投资模式与大部分P2P一致:投资人通过第三方支付国付宝或银行将投资款打给众贷网,拍标完成后再由众贷网将此笔款打给借款人。

对于公司倒闭的具体原因,该公司法人代表卢儒化曾对媒体表示,众贷网破产是“栽”在了一个项目上。由于缺乏行业经验,审核工作没有做到位,众贷网未能及时发现一个300万左右的融资项目的抵押房产已经同时抵押给了多个人,到众贷网这里已经是第三次抵押了。在资金难以追回的情况下,众贷网只能走向破产这一步。

众贷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倒闭的P2P公司,P2P网贷在我国爆发性增长的核心因素是因为理财市场和小贷市场有效对接与监管真空,促使行业规模高速增长。高利差和监管套利保证行业的高盈利,不断吸引着新的进入者。但P2P行业有着与银行类似的风控模式,来做银行不愿意放贷的客群,这样的模式必然十分脆弱。

除掉那些专为制造庞氏骗局,赤裸裸的骗取投资跑路的,更多是凭着热情,没有金融背景,没弄清风险,仅因为这个行业暴富机会大而盲目进入的,众贷网的例子显然属于后者。

数银在线光环不再

位于杭州,号称是“金融界携程”的数银在线曾经名噪一时,不仅有杭州市委及浙江省委为其背书,它还是首家获得银监会核发牌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并且是国内唯一一家引入央行个人身份认证系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数银在线类似于金融产品超市,集成银行的信贷产品,使得客户能够通过其平台比较并申请贷款,其主要人群包括自然人及小企业。数银承担前端客户的搜集和前期的信用评估等服务工作,资金由正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审批和发放的流程是由银行来完成的,与数银在线存在合作关系的有包括建行、农行等十几家商业银行。数银在线此前曾表示通过向银行收取1‰~3‰的佣金盈利。

2010年,数银在线获得了首轮5000万元投资,引入浙银资本占股10%,对公司的整体估值达到5亿元。美国《福布斯》杂志亦将其评为中国未来三年最具潜力的50家小企业之一。同时,数银在线还计划筹备房屋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数银科技园区。

但数银在线一直没能获得持续的发展的能力。对于大银行来说,数银在线提供的贷款者并不大,只能算是“漏网之鱼”,银行认为没有支付佣金的必要,且数银在线并不承担贷款坏账风险,主动权掌握在银行手中。而另一方面,为了吸引到优质的客户,数银只能选择不收取这部分佣金,结果就是数银在线对银行和消费者都无法收取任何费用。

盈利模式不明朗的情况下,数银在线却“烧钱不止”.巨额广告投放,场地租金和人力薪资成本,数银在线每年成本在5000万元以上,对大股东持续投入形成了很大的压力。2013年春节后,大股东浙银资本突然宣布撤出,导致资金链骤然断裂,企业陷入困境。

采取何种盈利模式,是数银在线的困局,更是摆在所有网贷公司都面临的生死命题。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