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品牌定位失败案例

时间: 06-27 栏目:案例
篇一:品牌定位失败案例(251字)

海尔在个人电脑业务的品牌延伸1998年,海尔与TCL、创维、海信等诸多家电大佬一起纷纷扛起PC产业大旗,进军PC产业。此后3年,海尔电脑虽销售有所上升,但是总体上仍然是亏损。最终海尔对PC业务进行了冷处理,此后基本上在PC业务上没有什么大动作。

2001年底,海尔集团放弃电脑制造,改请台湾两家厂商做OEM。几乎同时,北京、成都等地的海尔电脑开始断货,2002年上半年,海尔电脑各地办事处关闭,海尔电脑的接单、销售管理和综合服务改由海尔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接管。2002年3月,海尔3C连锁有限公司被注销。

篇二:品牌定位失败案例——可口可乐的“新可乐”(471字)

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曾决定终止最爱欢迎的软饮料而代之以一种新配方,以新可乐的名字销售。作出这样的决定,与当时的软饮料市场有关,当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同百事可乐公司之间数十年的竞争。

两个宿敌间的竞争是不健康的,可口可乐公司甚至控告百事可乐在其名字里使用“可乐”的字眼,但最终败诉。在法庭外,可口可乐总是处于领先地位的。20世纪50年代,可口可乐销售量以5:1的比例超出百事,但是,在接下来的10里,百事重新把自己定位为年轻人的品牌,当百事日益被看做是“年轻人的饮料”时,它成功地缩小了与竞争者的差距。

到70年代,罗伯特.伍德拉夫(Robert Woodruff: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在可口可乐公司推出的一次“百事挑战”的测试中惊恐地发现,参与测试的人都更喜欢百事稍甜的配方。到1981年罗伯托.戈伊苏埃塔(Roberto Goizueta)成为董事长的时候,可口可乐老大的地位开始变得岌岌可危,它的市场份额不但输给百事,还输给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其他饮料,如芬达、雪碧等。而这时健怡可乐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坐上了含糖可乐市场的第三把交椅。

篇三:海尔品牌定位失败案例(565字)

海尔在药用产品业务的品牌延伸1996年11月,海尔药业成立,当时依靠一款名叫“采力”的保健品,海尔药业的销售规模迅速超过了1亿元。但好景不长,“采力”在1997年的短暂辉煌后市场出现疲软并迅速衰落。

1998年是第二个阶段。海尔进一步加大了对医药产业的投入,并转而选择进入终端。这一年,海尔引进了香港勇狮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后者持有海尔药业25%的股权。同时,海尔药业开始按照“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经营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建设药房。在经营药房的尝试之后,全面进入医药流通业标志着海尔进入做药的第三阶段。

2004年12月,青岛海尔医药有限公司(下称海尔医药)正式亮相。按照当时的说法,海尔对医药的定位是“海尔药业做药品生产,海尔医药做医药流通”,实现“两条腿走路”。然而,正如媒体形容的那样,这一系列的努力都没能复制海尔在家电领域的奇迹。到2004年,海尔药业的整体销售额依然只有1亿元,这与国内领先的医药集团上百亿元的销售收入相去甚远。于是,在海尔一系列剥离缺乏竞争力行业的思路下,2007年,海尔历时10余年着力培育的医药业务也进入了剥离的行列。

2008年7月8日,泰国正大集团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正大永福将以3825万元收购青岛海尔药业有限公司51%的股权,海尔药业因此更名正大海尔制药。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