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农村电子商务案例

时间: 06-26 栏目:案例
篇一:农村电商淘宝成功案例(1948字)

以往的腊八这一天,山东省博兴县湾头村的村民会早早起床,打扫卫生,熬粥腌蒜,祭祀祖先。可今天唤醒湾头村的,不再是鸡鸣声,也不再是村民依湖捕鱼的古老作息,而是互联网上发出的“叮咚”声。这个有几百年历史的村庄,已经踏上了电子商务的节拍,成了名副其实的“淘宝村”。如今村民们看重腊八,是因为当天网上有相关年货促销,而这直接关系着草柳编的销量,目前淘宝村级服务站申请也开始了。

湾头村是全国20个“淘宝村”之一,全村有1000多个淘宝店销售草柳编工艺品,其中80%以上的店主都在35岁以下。在山东,像这样的“淘宝村”共有4个,集中在滨州市博兴县和菏泽市曹县大集乡两地。

上午10点,凌晨两点才睡的28岁的马耀飞刚刚起床。简单洗漱后,他径直坐到电脑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叮咚、叮咚”,陆陆续续的买家提示音将会持续到深夜。

临近中午,守在网店前的安娜努努嘴:“今天的销量并没有预期的好。”等待订单的间歇,安娜拿起单反相机,给新上的货品拍摄图片。这是她开店以来用的第二个相机。24岁的安娜是土生土长的湾头村人,滨州技术学院毕业后在济南做客服,每月收入只有1800元,“这点工资仅够基本生活费”。在家人劝说下,2011年2月她最终选择在家门口创业。开网店的第一个月,她就净赚了6000元,第二年就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现在她的网店已拥有150多个品种的产品。

但安娜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她无奈地说:“自己压力很大,每天都为订单着急,每个月光支付各种费用就有6000多元”。由于长时间在电脑前保持同一姿势,年纪轻轻,她就已经患有严重的肩周炎,去年做了1个多月的刮痧治疗。“现在还是经常不舒服,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她边说,边不时换换姿势。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这是“淘宝村”店主们一天最忙的时候,他们忙着下订单,写地址,打包。不曾停歇的“叮咚”声同样在离湾头村不远的“淘宝村”顾家村响起。靠村新建的老粗布家纺城是博兴县大学生创业园,入驻220家商户中,其中100多家开有淘宝店。

经营老粗布之前,商铺店主王立军与妻子在北京、济南、淄博都待过,干过广告设计、室内装修。2013年初,王立军带着妻儿返乡开了淘宝店,开始推广他难以割舍的、也是父辈曾赖以为生的老粗布。

如今,他们有自己的生产车间,经营着4个网店。就在两周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联系到他们,在这里订做了几套唐装。“到时候给我几张他穿我们衣服的照片就可以了”,谈起名人在这里订制唐装的事,他显得很淡定。今年央视春晚剧组也在这里订制了2000条红围巾,这些手感舒适的老粗布围巾将出现在2014年春晚的主持人和嘉宾身上。

与顾家村相隔400多公里的曹县大集乡丁楼村,“打工东奔西跑,不如创业淘宝”、“足不出户掌握天下商机,键盘轻敲完成四海交易”的类似标语在村口墙上随处可见。

23岁的袁哲初中毕业后,一直在上海的外贸服装厂打工,去年春节回家看到丁楼村的变化后,她不禁萌生了在家开网店的想法。现在她有两家淘宝店,平时自己只负责网上销售,拿到订单后就到村里拿货,然后通过快递把货发出去,平均每个月有7000多元收入。“比以前挣得要多,和外面打工相比,我更喜欢在家里”,她说,在丁楼村,和她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很多人。

下午3点钟,湾头村57岁的张洪文正在院子里加工自家网店接到的订单,他只接受异形订制,所以并不是每天都有订单。2008年奥运会开幕当天,在儿子鼓励下,木工出身的张洪文开了自己的网店。

开店前,初中毕业的他对着墙上贴的汉语拼音表,花了一个多月才学会电脑打字。他习惯在一个老旧的明细簿上记下每个订单的详细要求,然后自己打出模具,由59岁的老伴来编。为了展示产品的纯天然材质,他甚至会以夏天的玉米地为背景来拍摄产品效果图。开店前,老两口晚上不到9点就会入睡;而如今,这对老夫妻每晚都会熬到十一二点,他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就连张洪文的老伴治疗骨质增生的进口药品,都是在网上订购的。

从下午4点开始,快递员就会成为“淘宝村”绝对的主角。“一直到晚上7点,是快递最忙的时候”,湾头村的周曙光快速处理着厚厚一摞快递单。快递公司老板介绍:一开始自己也开网店,但后来发现村里做快递的太少,严重影响了自己包裹的发送速度,最终决定自己代理一家快递公司。像他这样做既开网店又做快递的商户在村里还有5家,店主都是30岁出头。现在,湾头村遍布着20多家快递公司和3家银行。

入夜,随着快递公司的货车纷纷出发,“淘宝村”再次变得安静起来。短暂放松后,是晚上10点到11点的网售小高潮。接近午夜,乡村的淘宝店主们才有了真正喘歇的机会,靠近丁楼村的一条小吃街也开始变得热闹,淘宝店主们三三两两聚在这里,享受着难得的惬意时光,而三年前这里还一片冷清。

屏幕前,马耀飞还在浏览着网页,期待睡前还能获得新的订单。

篇二:农村电子商务成功案例(2013字)

东风村就在沙集镇边上,从睢宁县城驱车20多分钟便到了。镇上,有一幅大型的广告招牌,上书“最佳网商沃土奖”——2010年9月阿里巴巴召开“第七届全球网商大会”时将此奖唯一授予沙集镇。之后阿里巴巴发起召开“农村电子商务暨’沙集模式’高层研讨会”,东风村迎来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中心、商务部、工信部、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国”字号贵宾。

一个“淘宝村”凭什么吸引这么多的关注?“沙集镇走的是一种很典型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农村产业化的模式,在这里,信息化不是一个辅助手段,而是一个火车头,它拉动了加工制造、服务、物流等,形成了一个产业群,形成了一种生态。” 农民在家里创业,不用背井离乡也能致富,有尊严地走向市场经济。

东风村的崛起,离不开孙寒、陈雷和夏凯这3位创业青年,号称东风村“三剑客”,“带头大哥”是孙寒。孙寒创办的家具加工厂门口挂着3块牌子,一块是公司招牌,一块是“大学生村官网络创业示范基地”,另一块是“共青团睢宁县委青年网络示范基地”。

而在“三剑客”带头经营淘宝网店销售简易家居前,拥有1180多户人家的东风村,多数人家从事废旧塑料加工,被人称为“垃圾村”,但东风村也积累了难得的“商务经验”。“如果没有这个从商经历,东风村不可能变成"淘宝村"。”目前,东风村已有网店1000多家,开网店的农户已超过400户,营业额超过3亿元,不少店主月收入超万元。

孙寒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大专文凭。在南京,孙寒当过保安;在上海,帮亲戚做生意,一个月300块钱。孙寒还去酒吧做过服务生,帅气的他也做过群众演员。后来回到睢宁县移动公司上班,月薪3000元,却因为倒卖公司做促销活动的手机赚差价被迫辞职。失业回家后整天摆弄电脑的孙寒一度成了父母的心病。当时为了安装宽带上网,孙寒天天去镇上的电信局软磨硬泡,请相关人员吃饭才搞定。孙寒先在网上卖手机充值卡,一个晚上就卖了30张,发现电子商务可以成为“生存手段”。

2006年,孙寒正式开了淘宝网店,经营一些小的家具饰品和挂件,每月净利润有2000多元,可以把自己养活了,但孙寒并不满足,当时他发现淘宝上同类型网店已有1万多家,竞争非常激烈,利润空间很小,很难成为“主要的生存手段”,开始谋求销售新产品。创业灵感来得很偶然,2007年的一天,孙寒只身前往上海,发现了宜家家居超市。经过在网络上调查,孙寒发现宜家这种时尚简约的家具很有市场,利润空间也很可观,“于是我当机立断赶回家中,开始了对木制家具生产的探索”。孙寒草根创业,模仿宜家做廉价简易家具,被人称为“山寨宜家产品”。

一开始,孙寒寻找当地木匠代工,他拿着2000块创始资金满村满镇满县地找木匠。接下来,村民们开始发现孙寒每天都在家里发货几十单,却从不见人上门付钱,也没个店铺门面的,村民们议论纷纷:这孩子是不是在搞传销啊?当初为了保密,孙寒开淘宝店只有另外两个好朋友陈雷和夏凯知道,夏凯是沙集中学的美术老师。3个人便一起干,不仅在当地找到木匠仿制出了宜家风格的家具,而且低价时髦,满足了都市白领兼顾时尚和实用的需求,在淘宝上大卖特卖。

没有不透风的墙,知情后的村民立马模仿“三剑客”开网店,开公司,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电子商务迅速复制。原来经营废塑回收的人看到网商们在网上卖家具,不出家门就能赚到钱也纷纷弃旧学新。2009年,更有一大批年轻人陆续返乡开店创业,其中不少是大学毕业生。夏河山便是其中一位返乡大学毕业生,他告诉记者,一年营业额是100多万元,利润率是10%,赚得比“北上广”新工作的白领还多。

今天,走进孙寒的家具加工厂,迎面就是一个大车间,十几名工人正在操作现代化的机械制造简易家具。孙寒向记者介绍,2007年他先投入10多万元创办了家具加工坊,2010年又投资100多万元升级为拥有现代化设备的加工厂,目前一年营业额500多万元,以20%的毛利润测算,孙寒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了。孙寒还在建设新厂房,源源不断的订单需要他继续扩大规模。孙寒的加工厂现在不仅能生产简易家具,也能生产板式家具、实木家具、实木床家具,开始从单纯仿制到自主创新,试图从“山寨宜家村”转型为“您身边的家具定制专家”。

篇三: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案例(978字)

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去年以农村IP注册的网上商店增加25%,达到逾200万个。

一年前,26岁的年轻村官张玉来找李成才。2012年夏天,中国传媒业热议基因改造与食品安全问题,张玉和数名同事们一起想出一个主意。他们以村官的名义在新浪微博上注册了一个账户,宣传黄山地区以传统方式种植的新鲜特产。不久之后,他们在阿里巴巴的淘宝网上开了一个商店,撮合当地农民与城市顾客。第一宗订单是买五磅甜粟米,买家是远在港口城市大连的居民。

这间名为“年轻村官农场”的网上商店,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顾客,微博约有1万名粉丝。目前有客,在微博上约有1万名粉丝。目前有27个农户为该商店供货,包括卖萝卜干的李成才夫妇。顾客在网上下订单,然后张玉转告农户,并解决物流与配送问题。张玉称,其商店成功是因为人们重新爱上当地的传统耕种方式,以及他们严格控制质量。她在社交网站上发布大量照片,详细说明。她的团队会检查农产品收成,丢弃不好的部分。她说:“我们倾向与山区农民合作,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较佳。”

张玉称,当地家庭一般每月收入只有600元人民币,而在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农户能增加收入三分之一。他们的商店最畅销的商品为笋干、硬豆腐和罐装蜂蜜。许多农民不识字,也从未用过互联网,但是在年轻村官帮助下,他们仍能得到电子商务带来的经济利益。璧山某客栈的经理穆二说,他们可以使用“手机上的互联网”。张玉便是利用她的小米手机在微博上发布信息。

张玉的网上商店反映一个日益壮大的趋势,这趋势或将改变中国农村的经济前景,减慢年轻村民移居城市。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去年12月的一份报告显示,以农村IP注册的淘宝网商店去年增加25%,达到逾200万个。至少一些电子商务企业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使一些人致富。以前务农的刘玉国2007年于北京郊区的居所创办了一个卖毛线的网上商店,如今他从内蒙古采购毛线,旺季时雇用200人。他现在开一辆宝马汽车。

农村居民也上网买当地商店不易买到的东西。因为电视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偏远地区的消费者如今也有很强的品牌意识,”波士顿顾问集团驻北京的JeffWalters说。璧山的穆二说,他在淘宝买鞋,因为当地鞋店“只卖便宜的次货。”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