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行路作文
1读书与行路
书,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进步的阶梯。路,每个人脚下都有,沿着这条路走向成功。但究竟是“读万卷书”后再“行万里路”,还是“行路万里”后再回过头来博览群书?这需要思考。
书籍,心灵之药也。一本好书可以伴人一生,博览群书更是可以让人不俗于世,“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无论怎样装饰打扮都无法让人觉得高贵典雅,正如俗话所说:有长相没气质。气质从何而来?即从书中来也。也有一些人不用修饰也能现其雍容华贵,可见书的魅力有多大。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是在革新当今知识和提升人们道德上起到了不少作用。书是一种粮食,精神粮食。米饭吃多了会撑,山珍海味尝久了会腻,但书却不会。无论品多少都不会腻,像一杯清茶反而越品越觉其甘洌醇香。
不过,但凡事物都有其负面性,书也不例外。
书的产生来源于文明,而文明又产自人类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所以不是每一种思想都能被大众所肯定和传承。同样,不是每一种思想都正确,而这时检验之,则需要另外一种方式——行路。
行万里路,方可知文化的差异,方可感觉到各种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这些则是书无法带给我们的。
我自幼就游历过一些地方,不说多吧,但也算是大开眼界。了解到许多的风土人情,粗犷的,柔美的;简单的,奢华的。领略过现代都市的高端大气,观赏过名山秀峰的重峦叠翠,感受过江南水乡的优雅端庄,惊叹过茫茫沙漠的一望无垠……这些无不使我感觉到自然所焕发出来的无穷魅力,和人类创造力的伟大。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的,智慧是人创造的。李白游历大江南北才作得名篇万千;徐霞客不畏险阻翻山越岭,才留下游记以示后人。书是前人编纂的,是获得知识的良好途径,但要是想获得新的发现,你就要自己去开辟道路。因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的未必句句都是真谛,自己去辨别的,去感受的,方可永存心间。书能给人以幻想,而实践能给人以理想。理想是一座堡垒,努力就可以达到;幻想是一串泡沫,阳光一晒就荡然无存。理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幻想等不起时间的折磨。
所以说,书带给我们的是一次的心灵之旅,而行路则能带给我们人生的教益。但只读书不行路是迂腐,只行路不读书是盲目。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才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带上你的书,准备好你的行囊,一边行路,一边阅读,让阅读丰富你的思想,让行路打开你的眼界。
读书不止,行路不停,若你要问,路在何方?答曰:路在你我脚下。
2读书与行路
是否有黑暗阻挡你前行的道路?是否有浓雾扰乱你的心弦?是否有时候明亮会误导你的抉择?
有人会说,读书与行路有什么关系?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读书的过程不好似一段了旅途吗?优美的地方我们也都会驻足观赏,细细评味。读万卷不也像阅人无数吗?每本书都有它的精炼之所在,值得我们慢慢揣摩。每卷书不都仿佛是一位名师吗?默默的指引我们迷失的道路。不管读书像上面,我们都必须是自己领悟。
作为学生,我想百分之九十八的人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教科书了,再而就是看电子书。但其实,看电子书没有纸质书的印象深。尽管有些软件有做笔记的功能,但是我还是呼吁大家多读纸质书。别让我们遗忘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个——印刷术和造纸术。在创新的同时也要继承之前的优良传统不是吗?
古人有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就是,当我们用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自己读书少了。的确,平时我们真的没有几个人坚持每个月看一本课外书,繁重的作业负担和沉重的学习压力已经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当然,我们的错就是没有好好的合理利用时间。
读书是一种经历也是一段旅途。老师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年少与否,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有我们学会自己慢慢领悟,才能真正悟到人生的真谛。
如果你在黑暗中迷茫,那就通过读书去找寻光明的道路;如果被扰乱心弦,那就让读书来使你镇定自若;如果明亮误导你的抉择,那就让读书充当你的指南针。愿你们享受这一旅途,祝君一路顺风!
3读书与行路
古人云:“行路三千里,胜读十年书。”这不但说明了读书与行路的关系,也说明了古人并不都赞成读死书。
“行路”的内容应该是很广的。今天看来它应包括旅游,旅游能够使我们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激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行路”也包括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民间习俗、逸闻逸事,对丰富我们的知识,了解我国地理、历史、物产、资源、民族关系都有极大的好处。“行路”还包括社会调查,进行社会调查,既能了解各阶层的生活情况,又能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的情况,从而增长我们的社会知识,使我们更加热爱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古代许多学者、作家都是经过漫游才获得丰富的知识,写出了不朽的作品。司马迁、徐霞客自不必说,李白、杜甫的经历也足以说明问题。李白20岁就开始在四川境内旅游,26岁出蜀。他游洞庭,历襄汉,登庐山,走金陵,又北游洛阳、龙门、太原,东游齐、鲁,攀泰山,南游安徽、江苏,北至幽燕。晚年流放途中遇赦,又从湘、鄂东游吴越。他的足迹遍及大部分中国,一生中有大半时间生活于旅途中,所以他诗篇充满浪漫主义,气势磅礴,感染力强。杜甫是长安人,早年也在齐、鲁、吴越一带漫游。中年由陕西、甘肃到达四川,“安史之乱”时他更是颠沛流离。他亲眼看到生灵涂炭,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所以,他不但写出了充满爱国感情的“三吏”“三别”,更写出了被称为“史诗”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古人还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把读书与行路相提并论,就是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同等重要的。南北朝的郦道元发现古代流传下来的《水经》中有很多错误,于是他经过亲自调查,参阅其他著作,写出了一部《水经注》。这部书文笔优美,内容丰富,语气流畅,不但是一部地理专著,也是一部游记,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水经》。
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和古人相比有了更好更方便的条件,可以去祖国的大江南北、世界各地旅行,在旅行中充实自己,将读书与行路融为一体,使自己成为更加完善的栋梁之材。
三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去做“读书旅行”吧!欢迎我们的朋友从阅读我们的文字开始,一起进入民族之旅、红色革命之旅、文化之旅、艺术之旅。
祝大家旅途愉快、收获多多!
4读书,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使人知识丰富,能让我们想象书里所描绘的画面,行路使人经历丰富,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书中描绘的境界。
记得在我五岁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飞机去了云南丽江,那里山青水绿,非常美丽,让那里山青水绿,非常美丽,让人心旷神怡,不能自已。后来我在许多书上都看到了云南的图片、文章,还上网查看了一些关于那里的资料,让我更深地了解了那里,理解了祖国山河的美丽。
我在小学一年级时就学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里把鹳雀楼那里的景色描绘地太好了。鹳雀楼在山西运城永济县,那里离我奶奶家很近,于是在一个“十一”假期看望奶奶的机会,我顺便登上了鹳雀楼,切身体会到了诗里的风景,看到了黄河从眼前流过,一望无边,我还在那里和“王之涣”合影留念。
最让我想去的地方还数长城了,因为我在很多书上都看到长城,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龙”的象征,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让人想象出长城的壮观。我去了我梦寐以求的八达岭长城,登上了好汉坡,看到了蜿蜒曲折的长城,让我叹服。
我在书上了解了许多知识,还有泰山、黄山、小兴安岭等,等待着我去探索,当回作者告诉大家祖国山河的美丽。
5读书和行路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这句话我有一些特殊的看法。古人的观点十分明确—“读书”不如“行路”。真是这样的吗?我看未必。我认为“读书”和“行路”是同等重要的。
众所周知,李时珍耗尽一生精力创作了(本草纲目)。而他的创作历程不就是先读了万卷书,发现了书中的多错误,然后行万里路,对书中的错误一一进行纠正的吗?可见“古人”的观点在“古时”就己经被推翻了。
其实,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一样。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一方面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同时又大力开展素质教育。这些已经明显地说明我国政府把“读书”和“行路”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可见古人的话在现代又被否定了。
以上的事实足以证明“读书”与“行路”都是十分必要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又是怎样看的呢?
现代的许多人则又把“读书”放在了首位!他们认为学位高就可以有钱、有权,而有钱、有权就等于万事无忧。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事实告诉我们:这种看法会“造就”无数的“生活弱智”。“高分低能”的例子屡见不鲜。由此可见,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
综上所述,我以为“读书”和“行路”是我们现代中学生都应该重视的。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最大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说:“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