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草堂的作文
1西行散记——杜甫草堂
杜甫,一位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圣”。这次,我们要去他位于成都浣花溪畔的故居看看。大门内,几盆红梅正盛开着,在腊月里绽放出最美丽的笑容,远远地,就有一丝幽香传来,沁人心脾。再往里面走一些,两旁立满了梅树,粉色的、白色的梅花连成一片,如霞似锦,伴着缕缕幽香,仿佛来到了仙境一般。还有几株梅树静静立在一旁,让黄色的花苞在书香里、诗的意境里开放。寒风吹过,梅花更加仰起了头,挺直了身子,似嘲笑着寒风。
沿着梅花小道,我们走进了柴门,几根竹竿,顶上的茅草,就组成了小院的入口,但它还是经常出现在杜甫的诗中。小院十分朴素,一张石桌几个石凳,一块菜地和一口井,就是它的全部。走进茅屋故居,我的心为之一震,茅屋里只有一个客厅,一个书房,一个厨房和两个卧室。杜甫的卧室十分简陋,只有一床、一桌、一椅,书房更为简陋,只剩一桌、一椅,他却在这种环境里依然心系百姓,写出如此多的佳作诗篇,真是令人再三赞叹、钦佩他的作风。
我想起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我的耳边回荡着、回荡着。在自己也十分贫穷的情况下,还能想到贫苦的民众,这不是一种可贵的品格吗?
漫步在草堂内的小径上,我缅怀着杜甫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脑海中浮现出他写的一首首千古名篇。一瞥,两旁欢笑的梅花映入眼帘,这不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吗?春天将要来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也许,这是杜甫在避开战乱后对太平安定生活的遐想吧。
2文人圣地——杜甫草堂
我如何也无法想像,一个生活并不宽裕的人,如何能够写出一千五百多首诗句,并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具有史诗意义的巨作,我更想像不出,当年的大诗人怎样生活在成都郊外的草堂里,秋风秋雨中,吟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在当世之时,地位并不高贵,声名并不显赫,生活的压力对于诗人而言,是个大问题,他是现实的,他不能像达官显贵那样悠闲地在自家的庭院里散步,也不能像太白那样今朝有酒今朝醉,他也许并没有想到用自己的诗歌去换点什么,不能像自己的祖父那样恃才狂傲,他面对的只是不间冷冰冰的草堂,一所简简单单的茅屋。
我们并不因为他的穷困潦倒去反衬他的伟大,更不必说伟大的艺术家多是穷困的、清高的,我想我们应该去赞美的是那样的一个时代,国力强盛的唐帝国,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皆的作诗的习惯,诗人不是一种职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从青莲的诗句中体验到了唐人的浪漫,又从子美的诗句中感受到了生活中无限的苍凉,一个伟大的时代浓缩在二个人的诗句中,更准确地说,浓缩在唐诗三百首中,而杜甫,无疑是其中最为浓重的一笔。
一场安史之乱,唐帝国的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二,诗从从盛唐中一路走来,历经三代,饱经苍桑,生活的无奈与寂落溢于诗表,而从这些诗句中,我们更看到了诗人伟大的人格,穷困潦倒而心系天下,中国文人向来有心系天下的宏愿,但生活困苦而依旧可以守此志愿,少之又少,或许只有子美与陶子了吧,而这也正是他引起后世文人共鸣的原因之一,后世像尊崇圣人一样推宠杜甫,其伟大的人格精神是其中重要原因,理学宗师朱熹更是将之与诸葛亮、范仲淹、颜真卿、韩愈并称为中国五君子,尽管在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人人皆可以为圣贤,但真正可成为圣贤的民间人士除了子美估计找不出别的人了吧。
中国人自古喜欢诗歌,从诗经到汉赋,从汉赋到唐诗,从唐诗到宋词,哪个不是文学史上的奇葩,在诗的世界里,我们有自己的偶像,有自己推崇的仙人、圣人。
现在成都的杜甫草堂是经过数次重建、多次修复后的现状,包括解放后的大规模扩建,到现在,俨然成了一个博务馆,但是当年的草堂也许根不就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现在的草堂早不是当年的草堂了,现在的草堂或许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能让我们无限联想的纪念堂,而最为真实的是这块地方,这个当年杜甫生活过的地方,因为诗人的许多作品都出自这个地方,诗人在这里生活了五年之久,相对于漂泊的诗人而言,这已是相当长了,于是后人,尤其是文人更将这个地方奉为“圣地”。
3游杜甫草堂
今天,学校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去杜甫草堂浏览学习。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留于成都时的住所。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却为后人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而这些作品,堪称是诗歌写成的历史。
踏入草堂,进入历史的大门,眼前一派生机,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竹,还有一簇簇鲜艳的花,耳边回荡鸟儿婉转的鸣叫。花丛里时而成双成对地飞出两只蝴蝶,我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骄莺恰恰啼。”沿着小路继续走,两边是青青的翠竹和正在拔节的竹笋,恰是一道美景。同学们个个谈论着杜甫,想起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春夜喜雨》、《绝句》……呼吸着草堂文化的历史气息,心平静了许多……
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其实“工部祠”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据解说员介绍杜甫曾是朝廷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取名“工部祠”的院子古朴、简吉、庄严。我尊敬地踏过门槛,细细看着那三尊塑像,正中是杜甫,两旁是黄庭坚和陆游。在“工部祠”的院子里,种有腊梅、桂花、茶花等,不有两棵两百多岁的罗汉松在守护着这里,增添了几分幽静。那两棵参天古松浓荫蔽日,如卫士坚守阵地,十分引人注目。腊梅开的时候刚过,相必隆冬一到,花朵绽放,冰清玉洁,泌人心脾。诗圣杜甫不也像那松树、梅花一般一生饱经风霜,忧国忧民,高风亮节吗?
杜甫的豪迈之气,胸中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骏马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现实的残酷:父亲的去世,李林甫的挑唆……杜甫依然热爱生活,愿意以一己之身承担所有的苦难。杜甫虽怀才不遇,可是他忧国忧民,胸怀远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的肉体终究会幻灭,可是杜甫的精神使他一直长久镌刻于历史的画卷,任凭百年千载,那高尚的品质从未风化,从未泯灭。
杜甫的不放弃,他的努力让后的折服。他享年59岁,而这59年却影响了人们1300年甚至更多,从儿时作诗绘画,立下远大理想到成人时理想破灭依然忧国忧民。实施政治抱负、多才多艺向后人展现了一位传奇人物——杜甫。
从杜甫草堂出来,那里的一片天、一席风、一丝清泉、一座凉亭都让人留恋……
4杜甫草堂游记
杜甫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在成都住了很久,也写了很多的诗。今天我就要和我在成都的“小表叔”(说是表叔,他其实只比我大三岁)一起去参观杜甫草堂了。
在车上,妈妈就告诉我:“杜甫草堂里有很多从唐代就开始生长的草木,环境十分优雅。在里面。你会看到有一栋小茅屋,那就是杜甫当年住过的。”我听了妈妈的话,感到十分兴奋,巴不得马上就到杜甫草堂里去看看。
到了草堂,我首先感觉到的仅仅是美丽而安静的环境和布谷鸟动听的歌声。慢慢往前走,逐渐感觉到了古代文化的氛围,我才发现:“我不是来看这些风景的,我是来了解历史的。”
我们又去参观了杜甫的生活用具和房间。那里有杜甫的妻子做饭店炉灶和一些酒瓶等。我看了这些,不禁感叹到:“一个时代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妈妈看了一下手表,说:“不好,都一点了,该吃午饭了。”虽然还没看够,但我们也只好带着遗憾意犹未尽地离开了杜甫草堂。
5拜谒杜甫草堂
杜甫客居成都浣花溪时,首先前去拜谒武侯祠,因垂慕英雄,吊古伤今,遂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名句流传千年。我到成都,首先拜谒杜甫草堂,因为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雄壮诗句被国画大师徐悲鸿每每题写于画作之上,也定格于我的心中。
这里是一方神圣的土地,这里安厝着不朽的诗魂。诗圣一生颠沛流离,即使栖身在浣花溪畔的这座草堂时,也仍不时被饥寒所困,被风雨所欺。在饥寒交迫中,怒号的秋风将诗圣赖以栖身的草堂破坏殆尽,面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惨景,诗人没有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吟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让人心灵震颤的诗句。这种大慈悲、大胸怀、大境界,震古烁今。他的《三吏》、《三别》,他的《哀江头》,他的《望春》、《白帝》,无不渗透着诗人对社会祸乱,战争灾难,以及官吏横暴,皇帝昏庸的无情揭露和批判,无不包容着对苦难中的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与悲悯。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囊括了他所有的不平和愤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熔冶着他炽热的爱国孤忠;“欲填沟壑惟流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抒发他在穷绝窘境中,不为困穷压倒的豪迈气概。他是一位文化英雄,他一生都在赞美着、褒扬着、歌唱着正义和善良,他一生都在呐喊着、揭露着、控诉着暴戾和邪恶。杜甫者,真英雄也!
面对这位“万间思广厦,一谏失微官”的英雄,面对他凝聚天地间的豪气,敢于为血雨腥风、饥寒交迫中的百姓控诉、呼号,试问,今人几人能比?
“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冯至语)。因为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脉,还彰显着文人的良知和胸怀。
杜甫草堂现已是规模庞大的园林式建筑,有着近百间多样建筑,园内挖有池塘,搭有藤架,植有繁茂的松、柏、榕、楠、梅、竹各色树木,密荫匝地,绿彩婆娑,微风习习,颇如人意。但是草堂呢?草堂哪里去了?尽管我知道那座标志时代见证的茅屋不可能久经千年而不衰,尽管我知道草堂的原貌不可能历经千载而容貌不改,但我仍然为草堂的湮灭而感到极大的遗憾和悲哀。毕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满园里不是飘逸着氤氲的诗香,承载着冲天的豪气,充盈着大仁、大爱的人文情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