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家乡的婚嫁风情作文

时间: 03-30 栏目:话题作文

1家乡的结婚习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十里乡俗就不同。”这句话说得真没错。今天,妈妈就带着我参加了她朋友的婚礼。

天气是如此的好,湛蓝的天空像被刚洗过一样,万里无云。好似老天爷也在为婚礼锦上添花呢。

激动的时刻到了——婚车来了!但车停后新娘并没有急于下车,则是男方派一个人拿着烧旺的干谷橞的茎绕婚车走了一圈。听人说:好像是烧邪气。我真的要尖叫了!因为新娘终于穿着雪白的婚纱出来了。(不知为什么,我看到美丽的新娘总是很激动,也许这就是小女生的天性吧,嘿嘿!)妈呀,这又是要干什么-——只见两个人抬着一个大火盆出来了,放到新娘跟前,让新娘从上面过去。这又有什么讲究,也许是红红火火吧!此时,新娘有点不知所措了,笑容凝结在了脸上,她害怕火会烧到自己,就这么傻傻的站着。忽然,新郎抱起了新娘,还没等人们反应过来,他们已经逃回“洞房”了。(不然,等新娘过了火盆,大家一定会缠着小两口要喜糖的。)新娘从“洞房”出来时,已经换掉了婚纱穿上了礼服。媒婆把她领到了灶神前,给她蒙上了眼睛,然后把筷子和针放到了地上让新娘找。“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摇了摇头)筷子代表着媳妇光吃不做;针代表她真心实意跟丈夫过日子。妈妈当时结婚还找到了针呢!”说着,妈妈幸福地笑了。接着就没什么意思了:入席,当听众,吃饭,喝酒,走人。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我的家乡的结婚习俗很无聊,但你们错了,这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呀!

2结婚的习俗

结婚是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事。古时候结婚要坐花轿,而如今改坐轿车了。而且我们家乡的结婚习俗又与众不同,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我们这里结婚一般要四天。在头一天,男方家要准备好菜到女方家吃一顿饭,必须要有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这一天,新娘要等姑妈把酒盖打开,方能倒酒招待客人。晚饭后,男方代表和女方代表要商量结婚的事,等女方长辈同意了,新郎才能做好娶新娘的准备。

要准备迎娶时,新郎要在下午两三点钟,并且是别人家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地去新娘家接新娘。在新娘出家门时要盖盖头,还要打一把红色的伞或黑色的伞,同时,新郎胸前要戴大红花,头上要戴绿帽子。出发了,路远的就坐车,路近的就走路,但有桥的地方不能过。当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前时,要放鞭炮迎娶新娘。

第二天,新郎家就派人到新娘家接新娘的亲戚朋友。而且新郎家要等新娘家的人来了,并且安排在上席入座后才能吃饭。另外,新娘家的人在来的路上要准备好喜糖和香烟,在路上遇到人要分给路人。到了晚上,就是新郎和新娘入洞房的时候了,这时,如果谁拿走了新郎头上的帽子,那么新郎必须要用一包香烟和一包糖才能把帽子换回来。

第三天吃早饭的时候,新娘的姑爹、姑妈、舅舅、舅妈要给客人敬酒和敬烟。新娘家敬几次,新郎家就要敬几次,这样才算尊重。早饭吃完后,就准备回门,回门就是去新娘家热热闹闹地办一次酒席招待亲朋好友。结婚的礼俗结束后,新娘必须在新郎家住够三天,才能回家看望父母。

这就是我们彝家人结婚的习俗,是不是也有一定的特点?要是有机会到彝家做客,请不要错过了。

3老家的婚礼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大柘镇塘根村,那里的婚礼风俗习惯非常传统,近似于影视中的古代婚礼。

新娘一到,新郎家就“噼里啪啦”燃起鞭炮。“呜里哇啦”吹响唢呐,热闹极了。吹唢呐的有七八个人,节奏欢快,铿锵有力,高亢明亮,那场面用语占真是无法形容。你瞧,从花轿里走下来一位大姐姐,接着一位老婆婆马上扶她走进大厅,新郎早已在那恭候多时啦。那老婆婆拿来一根红绸带,让新郎,新娘握在手中。司仪大喊一声“肃静”,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司仪清了清嗓子,喊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旁人立刻端上来一盘食盐和一盆山石,寓意他们夫妻的婚姻海誓山盟。咦,这时大家的目光怎么都投向一个小男孩身上?原来那个小男孩正向新郎、新娘献I二两个红彤彤的鸡蛋,鸡蛋寓意早生贵子,这两个鸡蛋寄托了亲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该是敬茶的时候了,新郎、新娘端起伴娘托盘中香味浓郁的茶,走向父母,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茶敬给他们。父母高高兴兴地接过茶,一面细细地品味着,…面从怀里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新人,这又是长辈对他们和和睦睦、白头到老的衷心期盼。

“送入洞房!”司仪大喊一声。顿时整个大厅人声鼎沸,新郎、新娘在众人的笑声中走向自己的快乐天地。房门前,摆放着两盆生机勃勃的石竹,寓这对新人的生活蒸蒸日I二、和和美美。窗户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喜字。床上的被褥,枕头焕然一新,希望这对新人在新的生活中能有更好的发展,在人生中再添一幅美丽的画卷。

老家的婚礼习俗可真寓意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4水上婚嫁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万物。水是大自然的雕刻家,它流经的地方会形成不同的奇观。在河道纵横的水乡,水更是滋养着纯朴的疍家人,也传诵着与它紧紧相连的疍家文化。

我的故乡就是珠海西部的水乡,那里的人靠养鱼、养虾为生,也有不少是外出打鱼的,大家的生活都离不开水。走出家门,没多远就能看到一条条的小河涌,纵横交错,两旁是一间间的楼房,真不知是河绕着屋还是屋包围着河了!在这里,流传着一种与水有密切关系的习俗--水上婚嫁,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水上婚嫁源于疍家人对歌的礼仪,它融合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以船为交通工具,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亲友等情节上,以歌唱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全过程。它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作为一种民间婚俗,它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富有水乡特色的文化。它包括互赠定情信物;新郎“望高堂”、“拜席”、“拜钱盒”和“梳发”;新娘出嫁时的“哭婚”、“上头”和水上花船迎亲;过门“拜祖”、“敬过堂茶”、“夫妻拜灶君”;还有“回门”等礼仪。

为了更加了解这种文化,我就跑去问妈妈。妈妈也是疍家人,我想她当年结婚时也是按照这些仪式来举行的吧!妈妈听了我的问题,就笑着说:“傻孩子,我那时也没有那么按照传统啦!都不用拜堂、喝交杯酒了!”这回,我可有点失望了,怪不得我都很少看见这种“水上婚嫁”的。妈妈看着我失望的表情,就想了一想说:“不过,我们那时迎亲还是很隆重的。”我一听,兴趣又来了,连忙说:“妈妈,给我说说,是怎样的隆重?”妈妈坐下来,笑了笑,然后就回忆着当年的情景。她说:“当时,你爸爸可不是开着车来的,而是撑着船来。船上系着红布,放着一些迎亲的礼品。船上的人唱着山歌,放着鞭炮,一晃一晃地摇过来,那时整条小河都热闹极了!”我兴奋地说:“哇!用船来接新娘呀!还要唱着歌,太有趣了!可为什么现在都没看过了?”妈妈敲了一下我的头,说:“傻孩子,社会进步了,公路平坦了,家家都开着小汽车,哪还有新娘愿意在那只小船上摇来摇去呀!”我嘟嘟嘴,说:“不,我长大了也要这样,这才特别,才有意思。”

后来,我上网再找了一下,发现斗门水上婚嫁作为民间婚俗,于2008年6月14日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着夕阳下的小河泛起粼粼的波纹,我可以想象到水上婚嫁的热闹。我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这种文化,也希望这种文化与社会的进步共存!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