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 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 莫里森 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这是原研哉在书的最前面说的一句话,在前言部分,我终于找到了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不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所以当作者用语言去表达他心目中的设计的时候,他就是将他心中原有的设计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这也是一种设计行为。这句话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设计任何东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实规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规律,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设计出好的作品。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书的第一章是RE-DESIGN,“RE-DESIGN”这个词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重新设计”,就是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在设计的真谛,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这是我真正感兴趣的课题,“RE-DE-SIGN”这个词,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意义,这也就是第一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在设计中,不要去追求那些奇异的事物,而是从人们所“共有”的物品中来提取价值,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个概念。
第二章:HAPTIC——五官的觉醒,haptic在英文字典中的意思是触觉的,而这一章就是希望我们思考如何以自己的感觉进行认知的态度。与颜色、形状、材料和质地打交道是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用不同的感觉去表达一种产品,那么效果也会各有不同。而是“不是如何创造,而是如果让某人感受某物。这一章把这种对人类感官的创造性唤醒成为“感觉的设计”。一幅能够触动你的工业设计产品一定要有他独特设计材料,让人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我很喜欢津村耕佑设计的灯笼,他打破了传统灯笼的纸质样式,而是选了植发技术,在一位假发制作师的配合下将其运用于传统日本灯笼。这种灯笼有人称之为“鬼灯”,我第一眼看到图片的时候真的被吓了一跳,我感觉没有人会将假发做成灯笼,虽然有点吓人,不过这就是利用了触摸感觉的激发,才有了这个创意产品。而·这个灯笼也是改进了原有灯笼的不够结实的弱点,使其变得既有个性又耐用。
我喜欢这本书的第五章:MUJI 无印良品——无,亦所有。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无印良品这个品牌。无印良品是一个日本杂货品牌,在日文文中意为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产品类别以日常用品为主。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而无印良品的创造理念就是搜寻最宽容的材料,生产方法与形式,从简单中诞生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美学。而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也就是书的作者原研哉将无印良品的广告建议的理念是空。广告传播一般是指将你想让受众了解的观点进一步明确的过程,将其转化为一种好理解的信息,这也许就是无印良品受大家追捧的原因之一吧。而且无印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极简,它省去了不必要的设计,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程序。为了环保和消费健康,无印良品也本着不能用如PVC等材料的原则,尽量从简,对环保再生材料的重视和将包装简化到最基本的状态,无印良品也赢得了环保主义的拥护。这也是原研哉的设计思想,对自然地追求。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设计中的设计》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在十九世纪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提出的异议和呼声,让现代设计的概念由此诞生了。这个现代设计的原点,引发了思考的洪流。包豪斯运动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整合给新时代的造型带来了活力,。先从整体上去把握它的精神,进而面对他的本质。包豪斯运动为“设计”概念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形成的契机。现代设计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人们通过工业产品和彼此间的沟通对生活品质有了新的体会。“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通过不断自主改变造型的方式来强调自身价值的存在、是企业和品牌管理巧妙地得到发展的是美国。
众所周知欧洲的设计如此发达,他们的设计世界里洋溢着自由和独创的奔放气息。这种活力成为设计的另一种迷人魅力。而这种独创性使人们对于“品牌”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意识到“商标”作为产品品质和性能的保障在市场上的说服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力。
完美是枯燥的。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都是设计。设计也为原本普通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馨与惊喜,让生活变美、变放松。“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好与不好,只要它足够有趣、足够有新意;只要你喜欢,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将不好变成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让你怦然而心动。
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如何退去浮华、回归自我,保持一颗平静宽容的心越来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仅仅限于好用,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设计产品。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驶入了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如何让“中国设计”摘掉只会copy和水准不高的帽子,让“中国设计”在世界面前能形成竞争力,是当代中国设计界的重要课题。在全球设计界占据重要一环的日本设计,近几十年来以重视发掘自身文化传统、教化,切实转化为现代生产力,影响国际设计乃至生活文化潮流。这些经验和做法对反思当代中国设计现状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Theageofdesign。这个设计的时代让我们感受了一个激烈、扣人心弦的世界。“要跟上这个纷繁时代的发展速度,只有时常抱着宏观的视野,才能感觉到这世界的瞬息万变。”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有很多难以言说的感动和感触,让我对自己刚刚涉足的这个designworld有了些许信心。
正如原研哉写在最后:“我想邀请那些对设计有兴趣,在设计入口观望的人一起来阅读。设计世界看起来门槛很高,不会让人将其与流行或者潮流联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对设计有兴趣也不一定会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进入设计界,但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就能走好设计这条路。我期待那些对设计有兴趣的人能够坚定地进入设计界”。
设计本身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利用课余的时间读完了《设计中的设计》,一直很想读的一本书,读后颇有感悟。设计中的设计,两个重复的“设计”。但是我觉得,它要表达的意思却不是一样的。第一个“设计”可能是指设计的作品,是实物的东西。第二个则应该是指一个设计行为背后的思想行动力,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一件好的作品,应该是能同时满足这两个层面,并且将精神与实在物高度统一,诉诸出本身特有的内涵。
至今,对原研哉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无印良品”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无印良品是一个日本杂货品牌,意为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在所有的包装和产品设计上,它都没有品牌标志,而在概念上,它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简洁、环保的理念。这在当时,完全是独树一帜,不论是对当时的产品设计还是人文理念都造成一种强烈的冲击。但同时,它的品牌概念却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十分接纳它诉诸的简约,十分接受它切切实实提倡的生活态度。
而不仅仅是无印良品,整本书中,原研哉的设计理念都是从这点出发,他强调留白,强调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人文关怀。因为对于他而言,这样的设计才是“有品质的设计”。或许,我们可以看出,追求一种简单深刻的产品内涵,是原研哉一直在做的事。而这样的产品设计也让人们关注到它的魅力,不仅是从视觉上的,更是心灵上。就如同我们中国的国粹——山水画,就是强调恰到好处的留白,虚虚实实,既能在有中继续生有,也能在无中继续生有,精致之处,犹如画龙点睛妙笔生花,想象之外,更让人惊叹不绝。达到这里,便是创作上的一种成功了。
美国艺术家罗素大师曾经说过“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这和原研哉所倡导的“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不谋而合,基于这样朴素的观点,我认为,原研哉在所有的设计上都有一种从简单到极致的创作理念,他善于先将日常的事物陌生化,再加以二次创作,从而其设计常常是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作品让我们不会完全陌生,却又对它合情合理的创意加以赞赏,尤其是在今天这样“高速食”的文化背景下,更显得十分可贵。
读完《设计中的设计》,我觉得原研哉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他提醒着我们,在当今这样一个高速、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其实我们更应该保存一份纯净的心境,而这份纯净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平淡的生活,他告诉我们即使是设计也一样,不要为所有的商业利益所包围,而是要将理念与设计高度统一,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真正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无论什么事情,认真到一定的程度,总是给人力量,平生敬意。
如果说《设计中的设计》里,原研哉(Kenya Hara)的文字好像总是带着那么点说教的意味,倒不如说是日本人早就把我们日常行当里依赖于reference与感性发挥的设计认真到当作一门真正的人文运动与科学在操作。
说说对我有触动的观点:
高科技新媒体的飞速进步,让设计师把更多的沟通重点放在了如何运用新技术上。技术不是重点,沟通的手段与内容才是关键,能从历史当中抽取素材,创造性地运用绝对不比新技术差,对于信息与素材的了解程度决定了沟通与创意水平的高低。
设计不是要千方百计让人看出你的不同,好的设计是存在,却让你感觉不到设计的成分。今天,在生活各个角落里被人们所习以为常的东西,通常总是最好的设计,因为他们总是那么平衡而协调地藏在生活当中。正因为如此,更显得作者提出的RE-DESIGN概念有着多么深远的意义,对日常生活当中日积月累约定俗成的设计发起挑战,换个角度赋予这些产品新的功能与意义。
不要一味地抱怨我们的市场,消费者没有欣赏水平,对于好的东西没有接纳能力。对于整个社会、国家、市场、消费者,欲望的引导与市场的培养说到底还是设计师的责任。
别再把设计当作视觉的无限扩大,设计说到底是信息的沟通,而信息的构建,可以从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更多的方面出发。
别再把无印良品当成只是一个没有logo的噱头品牌,在它的背后,是对于品牌个性化突出化走到末路的当头棒喝。我们的满足总是基于“这个最好”,“非他不可”的个性选择,而无印良品“这样就好”当中有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世界合理价值”。
如果2005年爱知世博会选用了“自然的睿智”这个主题,那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我们在理念上输的就不止是一截了!当今天我们仍然还是运用大规模拆迁转移,兴建大规模建筑来引起世界注意的时候,早在2005年,小日本们便提出了以爱知县的一片森林为世博场馆,打造未来资源循环利用的试验场,将参观世博会的观众以昆虫、飞鸟的视角带入,重新观察我们的地球为创作主题。带我们重新做回“人”,这个地球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所这个星球上的一切。下面是我的一些总结:
一 与其说是设计,不如说是人生的修行。对生活的设计,以及反设计能力。
二 设计是一种对既定事物陌生化再造,或者说去发现旧有事物的新意。或者说,就是一种了解具体化,去尝试理解。
三 我们的美工认为其不值一晒。因为这本书讲的是工业设计,立体事物的设计,而她是做平面的。 于是我认为这并不是种可取的态度,我看到桌上的德芙巧克力,为什么他的包装是褐色的。别和我说这没有了解的过程。
四 设计是一种沟通。为用户所想,与用户沟通。作者认为这是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所以艺术就是种自我在扯淡。。。
五 给予性。我前面第三个笔记说到了德芙的包装,或者说大多数巧克力的包装都是方方的褐色的,而这就是种给予性。人们会下意识地看到这包装就认为是巧克力,就想到甜蜜,也就随手拿起拆开来吃。 深泽直人做了一个CD机的设计,可以附在墙上,CD与墙面平行。下面有一条线。对,这样让你想到什么?换气扇,电风扇,于是你会下意识地去拉这条线,然后CD机开始播放。这就是所谓的给予性。也就是设计的存在需要很多支点,当你找出这些支点,并建立起来。这中间就是给予性。
六 这本书最牛B的地方不是书,而是名字。因为有着两个“设计”,他不管在哪搜索都排在第一位。别人看设计类书,永远先看这本。。这才是真正的“设计”!
七 无印良品的广告,无印良品的广告没有广告词。在如今铺天盖地的广告,用各种溢美词夸张地展现产品,却反而忽略了产品本身。广告到底是要干吗的?不就是展现产品么。没有广告词,或者“广告”倾向的无印良品广告,才是真正的广告吧。
八 无印良品广告海报—地平线。 这个概念真的很棒,虚无。地平线,地面与天空连成一线,包容万象。和无印良品的整个理念结合的近乎完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的时候就是看到壮阔的景观,而最壮阔的就是地平线。
九 U和MUJI的成功主要在于表达了一种“这样就好的设计”。事实比大多数其他公司的产品都好,却没有什么炫耀的想法,比如“非我不可”“我是最好的”,只默默低调继续努力提高品质。这样就好,表达了一种抑制,退一步海空天空的理念,让人使用产品更为自由。而其他品牌,似乎让人一直在追求所谓的最好,条条框框,束缚之下,累的不行。
本来写了一篇书评的,自己把自己骂了一顿。写理论给别人看,公式复杂化不该是我做的事,就直接读书笔记,把自己的疑问通过自己文字推导解除就好了。上豆瓣写东西全力以赴写好是应该的事,但并不该存在任何功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