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前几天去新华书店逛了逛,发现显眼的地方架满了韩寒的新书《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的小说看了不少,可他的杂文没怎么看过,一是本身不怎么喜欢看杂文,二是上网的时候也不会有时间去关注他的博客。随手翻了翻,发现价钱挺合适,买回去当摆设也行,抱着这样的心理,我买下了这本书。
买回来后摆在桌子上放了几天,一直没有去看,想着以后有时间了再说,所以说要是真心想去看一本书,最好是把它从图书馆里借回来,这样在还书期限的催促下还有可能看完。直到有一天寝室停电,百无聊赖下我拿起了这本书,想着拿它消磨消磨时间,不得不说韩寒的文章中充满了讥诮与幽默,在这些幽默中我才能保持阅读的兴趣。用了差不多3小时浏览完了这本书,只能说是浏览,翻到哪篇看哪篇,然后又用了半小时把整本书看了一遍,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怎么还没来电,都停了一下午了。没错,这本书给我的思考没有来电给我的思考多,又或许是我的经历还不够,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体会不到这个社会的大不公平,当然,社会中的各种小不公平或多或少我也碰到了。
这本杂文集里最负盛名的恐怕就是韩三篇了,每篇讲一个问题,第一篇说的是中国需不需要变革,第二篇说的是中国应该从哪方面变革,国家制度或是公民素质,第三篇则是韩寒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民主和法制的“讨价还价”。韩三篇在年前引起了网络上的轰动,因为不少作家都不能或不敢或不想讨论民主和法制的问题,他们都被中国的体质框在里面,束手束脚。韩寒挑起了这面大旗,引发了网络上对民主和法制广泛的讨论,算是一次小小的文艺复兴。说到文艺复兴,我讲一个书上的段子,韩寒当初办《独唱团》的时候往有关部门报的是“文艺复兴”这名字,没给批,说是带“文艺”两字的都不批新杂志了,于是他启用了第二个名字,也就是现在的“独唱团”,没出几期杂志,带“文艺”两字的杂志都让批下来了,后来他才明白,不是“文艺”有问题,而是“复兴”有问题。中国的专制体制久为外国人诟病,我就听过这样一个事,说是外国的学生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接触,竟然以为中国人都享受专制,而不喜欢民主。外国学生在一起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往往是政治,而中国学生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却往往是网络游戏。中国人口众多,在当下实现民主有一定困难,但困难不代表不可能,也不代表你可以忽略这个困难的问题从而不作为,路要一步步走,不然怎么走得到尽头,有一句广告词用在这里正好,路再长,也长不过我37码的脚步。
韩寒的这本书中除了韩三篇,其余的则是一些访谈记录和短篇,有讽刺现实的,有谈论自己生活的,其中带着不少机智的闪光点,能让读者会心一笑。在《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朋友带自己在长安街上违规调头的事,牛逼哄哄的享受山寨特权带来的好处。里面有一句话让我笑了,“没过十秒,那辆奥迪突然满血,全身能闪的地方都闪了起来。随即,我被后车用扩音喇叭披头盖脸的骂了一顿”,想象一下,这辆车的画面和车主气急败坏的表情,从车主的脸色和行为都让我联想到螃蟹这种横行霸道的动物。
其他的没什么好说的了,毕竟浏览一遍能记住的也没多少,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无关于体制,无关于民主,只是做好自己,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并且能够不碰到壁。
这篇文章的名字带了读后感三个字,让我想起了语文作业。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读完一篇文章、看过一部电影、听过一场演讲,老师会布置作业,让你写一篇读(观)后感。非常讨厌这种作业,但,老师有着让我们讨厌也必须得完成的权力。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布置作业是老师的特权。面对特权,我们曾愤怒,我们曾反抗,但我们最终沉默。
韩寒的蜕变还是蛮大的,他的文章中虽然仍带着当初的不羁与锋利,但,成熟的气息已跃然纸上。
很羡慕他潇洒的递上退学申请,平静的对老师说,我要靠版税、稿酬养活自己。然后和满屋子的老师一起大笑。
一个人的不凡并不在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敢于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的做自己。
我不敢这么做。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大学是快乐的天堂,在天堂里你可以尽情享乐,这是老师一直灌输的思想。我是个贪图享乐的人,而且我的的确确想上大学,所以前提就是葬身题海。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上学要做题,后来我才顿悟,其实这个问题和人需要钱是一个道理。没有钱,你在这个社会就会难以为继,有了钱,这个社会也不见得有多欢喜你,但至少你会生活的舒服一点。你最后会死,好一点是寿终正寝,坏一些是半路呜呼,不管你的卡里有多少钱。至于题目,就让他去死吧,做的好与不好,上学都是一条不归路。
在中国,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虽然治安还算不错。在我们眼中,一切事物、所有人都缺乏信赖的理由,甚至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的生活已经误入歧途,或者说是本来就是向着歧途奔跑着。我不曾想取悦他人,我不曾想逃离这个社会,我不曾想迷失在生活里,我不曾……但我只是一个小屌丝,逆袭指数为一。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本质,就如同梦一般虚幻不实,而我们渺小的生命,以一场睡眠圆满落幕。”
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造物主造就了我们的序曲和终章,留下漫长而短暂的中间部分让我们谱写。如果说,一切在你战胜了数亿对手的一刻就已决定,为何又留下了那么多的不确定?
为什么人要分三六九等,为什么要有官二代、富二代和屌丝?一无所有的失落感、不平的怨愤让我们指责这个社会、让我们厌恶这个社会。然而,一切又都是徒然,都是毫无意义的。
一切的一切,在你离开的时候,都化为乌有,那个小盒子将把你的一生封印。
生命的意义何在不是现在的我能回答的了的,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会有全新的感悟,也许经历了时间纷扰之后,我能够对人生的意义有所诠释,但,现在我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这就是现在的我所理解的生活,牢骚多一些,感悟少一些,文章乱一些,幼稚多一些。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韩寒今年最新出版的杂文集,里面收集了一些韩寒博客上面的文章,文字依旧犀利,见解依旧独到,剖析依旧准确,看过之后,自己对生活也多了一份了解。
有的人不喜欢韩寒,原因多种多样,也常常因此而不去看他的文字。我看过韩寒的一些杂文集,所以就有一些朋友来问我为什么喜欢韩寒,这让我挺郁闷的,喜欢一个人的文字跟喜欢一个人关系并不大,不管是因人废文还是因文废人,都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因为这可能会让我们错过一些好书,或有趣的人。
因为这本书是寒假看的,内容已经被我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还是来谈谈我所理解的生活就行了吧。
我所理解的生活,其实就只有一句话:生活没有应该是什么样子,生活就是自己想过的那个样子。
我所理解的生活,应该是随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被外部因素影响,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为蝇头小利而焦头烂额,不为他人眼光而装酷装B。遇到快乐时可以尽情快乐,遇到痛苦时也无需刻意去说服自己对眼前的痛苦表示欣赏,然后在这痛苦中寻找机会。生活就是自己心里的那个世界。
我所理解的生活,当然应该是积极的,那些内心阴暗思想消极的人不在上述之列,对自己的生活保持乐观,才是在对自己负责。
生活还在变化,每天都可能有惊喜发生。一代美女老去了,总会有一群新的女孩丰满起来,所以无需担心快乐的生活会消逝太快,用心去过生活,生活就会回馈你快乐与希望。
夏天到了,天气热了,走在广商路上又将让自己产生审美疲劳。看着路上那些白花花的小腿,恍惚间,以为看到那些超短裙在飘动,茫然地不知道是风动还是裙动。后来顿悟:色者心动。
这是韩寒的最新出的一本书,一本杂文集,有韩寒对一些热点事件的看法:例如:什邡事件。有韩寒去台湾后的感慨。有对90后的新看法。还有一些韩寒回答媒体记者的问题等。
总而言之,这的确是一本好书,你可能会觉得它没什么中心思想。但是书中就是要告诉你韩寒理解的生活,有几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1、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2、做自己喜欢并适合的事情你会一直快乐。3、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4、不要整天老师想着怎么成功,而是想着如果避免失败。5、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前程的永远是你的才能!
最近读了韩寒所写《我所理解的生活》。2013年三十岁的韩寒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谈及感情、家庭、偶像等话题。第一次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生活中真实的韩寒,以及他对生活的具体理解。
以前接触过韩寒的书 《三重门》,总是可以得到很多的感触,他的文章揭露着太多太多的社会现实,同时他自己也有很多感慨。有读者说韩寒的新书文字一如既往的犀利,敢于表达,敢于批评,思想更加成熟、更平和。
韩寒说他所理解的生活就是没有人问他生活究竟是什么。他也不会问自己生活是什么。最后,也没有人来问他,他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可是我呢? 我这个还未处在社会现实中的高中生,我能理解什么是生活吗?也许可以,也许不可以。但我知道我未来两年半的生活,是为了我的好大学、我的未来、我的人生在拼搏去生活。